遊牧民族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他們是中國古代持續前進的動力

2021-01-09 斟北鬥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遊牧民族刺激了中華文明的持續進步

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了分工,有的民族演化為了農耕民族,有的民族還成為了遊牧民族,還有的依然呆在森林之中,是為漁獵民族。這些民族之間並非是血緣上具有區別,可是擴散到了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生產方式。

世界上主要的農業起源之地都集中在北半球的大江大河流域,如古埃及尼羅河下遊、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不過中美洲產生於高原之上,是一個奇葩的農業文明。這些農耕區域在世界上遙相呼應,照亮了蒙昧的史前時代。但是,他們又是各自相距萬裡,彼此孤立,缺乏聯繫。如果沒有文明之間的交流,那麼文化如何得以快速進步呢?

這時候,遊牧民族就起到了交流的中介作用。遊牧民族經常在亞歐大陸內部來回遷徙,他們能夠將自己接觸到的技術、發明等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金屬冶煉技術、車馬製造、馬匹駕馭等。最早的青銅冶煉和鐵器冶煉技術均最早出現於西亞,後來經過遊牧民族遷徙而傳播到了整個亞歐大陸。中國最早的銅器基本發現於西部地區,而且越往西越古老,其中許多成分來自於中亞、西亞,這就證明了青銅冶煉技術的傳播和遊牧民族息息相關。

中國各地出現銅器的時間

歷史上記載中國最早煉銅的氏族為軒轅氏黃帝,《史記》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而黃帝正是遊牧民族。另外車輛最早由中亞塞種人發明,後來經過遊牧民族傳播到了中國,軒轅氏疑是會駕車的氏族。騎兵也是從遊牧民族引進的,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中國大規模引進騎兵的開端,這無疑增加了中國的軍事力量。另外弓箭等也是從遊牧民族引進的。

就拿農業方面來說。中國人最早種植水稻、粟,而西亞人最早種植大麥、小麥。後來通過遊牧民族的傳播,他們將大麥小麥傳播到了中國,從夏商周時代開始,中國也開始種植大小麥了。後來中國又從西域、中亞地區引進了一系列的蔬菜瓜果,例如葡萄、胡椒、胡蘿蔔、大蒜、西瓜等。這無疑促進了中國的農業進步。

小麥傳播路線

正是由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長期的戰爭、交流,融合,使得各大文明之間的發明會得到不斷的交流。許多西亞的先進發明被傳播到了遙遠的東方,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步;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等也被遊牧民族傳播到了西方,推動了西方文明的快速進步。而美洲、澳洲、非洲南部則隔絕於亞歐大陸之外,沒有和其他文明形成交流,最終落後於世界潮流。後來的美洲一直沒有獨立發明金屬冶煉技術。

二,遊牧民族使得中國的文化豐富多姿

以上的交流主要是技術方面,這些對人類古代文明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本標題主要講精神方面的,也就是文化。我們很難解釋,為什麼東西方的人類都會出現一些異曲同工的文化現象,例如東西方的計時都和六十進位制有關。這種進位制是兩河文明發明的,後來被傳播到了亞歐大陸各地,這就是和遊牧民族分不開關係了。

中國古代也有許多文明是經過遊牧民族而傳入的。從西漢開始,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在魏晉盛行,最終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佛教從印度發明之後,就很快被西域的遊牧民族接受,接著以西域為跳板傳播到了中國。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影響很大,它衝擊了僵化的儒教,加速了儒學的改造和道教的成熟。魏晉南北朝,形成了三教並行的局面,三大教相互吸收。最終,儒學吸收了佛教的理論而成功改造了自己,演變為宋明理學;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清規戒律,使得道教走出了原始狀態。而佛教本身的觀念也深入中國人心中,逐漸中國化。

佛教之後,又有伊斯蘭教、摩尼教、拜火教等通過遊牧民族不斷傳播到中國,他們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百姓往往利用這些宗教的思想來宣傳、組織起義。

伴隨著宗教傳播的就是文化、藝術的傳播。早在佛教到來之前,匈奴、西域的許多藝術就已經傳入了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集中於音樂、舞蹈方面。如遊牧民族的琵琶、胡琴、二胡、胡笳、羯鼓等傳入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的主要演奏樂器。北魏到隋唐時期,波斯、印度風格的繪畫藝術、舞蹈、音樂等經過西北的遊牧地區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了中國,加速了中國藝術的進步,例如唐朝的吳道子就吸收了波斯的繪畫風格,成為了一代大家。

中國傳統樂器大多來自於遊牧民族

宋代是中國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而宋朝文化的代表是宋詞。根據研究,詞就是從遊牧民族地區傳入的。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是歌詞的意思,據《舊唐書》載;「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這些曲子詞的最初在民間傳播,代表有《敦煌曲子詞》,到了唐朝後期才被文人吸收改造,演變為了一種文體。元曲也是如此,它最早被稱為「胡樂」,後來各種「胡樂」融合,被漢族文人吸收創作,就演變為元曲了。

遊牧民族的許多發明還不斷在改變著中原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改變了中國人的坐姿,從此中國人不需要跪坐了。遊牧民族飲食奶製品的習俗也在魏晉時期傳入中國,現在喝牛奶已經成為了十分普遍的現象了。

三,為中國的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然而,這個帝國的範圍僅限於東亞的農耕區域,廣大的遊牧民族地區並未納入版圖。後來的歷代中原王朝都以秦朝版圖為基礎,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秦朝版圖之內就是所謂的「天下」,主要統一該地區,就是天下一統了。

不過很快,遊牧民族將中原人的目光引向了北方。秦漢之交,匈奴統一,給中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能夠擊敗匈奴,漢朝必須奮發圖強,開拓遠方。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結果讓我們發現了一片新天地。此後的1000多年,兩大民族就一直處於對抗之中。中原王朝為了擊敗遊牧民族,就必須向北擴張疆域,控制漠南、遼東、西域等地方。

但是,農耕民族始終無法很牢固地控制這些地方,最多採取一些羈縻的手段,推行「以夷制夷」。而遊牧的南下,則反而給中國的面積擴大做了巨大的貢獻。公元4世紀,鮮卑族一統中原,推行了漢化,化解了八王之亂以來的大危機。鮮卑族的措施,讓進入中原的「五胡」都漢化了,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兩宋時期,遼金興起於東北,兩國在佔據北方之後都推行了漢化,並宣稱自己就是「中國」,這說明「中國」之名也逐漸得到了遊牧民族的認同。中原成為了各大民族的爭奪中心,也使得各大民族擁有了一種向心發展的趨勢。

蒙古興起後,首次統一了東亞大陸,將漢地周邊的東北、大漠、西域、吐蕃四大遊牧地區都納入版圖,共同使用「中國」一詞,這是首次。清朝建立後,再一次統一了以上的各大地區,並且形成了漢、滿、回、蒙、藏五大民族系統共存於一國之內的局面。過去認為農耕民族為「華」,遊牧民族為「胡」「夷」,清朝則全部稱之為「中國」。從此,中國從一個地理概念上升到了國家概念。直到今天,中國的領主主權的來源依然是清朝最初確定的。

可以說,秦朝給我們打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漢地。而遊牧民族,為中國奠定了遊牧農耕二元一體的大中國疆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國充滿了徵服和被徵服的往事,但是我們並不能糾結這些事情不放,因為歷史上任何一次擴張、統一都是徵服和被徵服並存的。最重要的事,結果是大家融合為一體了,不分彼此,同為中華民族,在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共同對付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的入侵。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氣候變化和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而現代人類的祖先是距今20萬年前在非洲進化成的晚期智人,他們在骨骼上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區別。大約在10萬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約在5萬年前到達了中國。晚期智人更能適應寒冷的氣候,因此能夠在亞歐大陸取代危機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國,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麗江人,此後有河套人、資陽人、山頂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發現於廣西、雲南一帶,因為這裡氣候溫暖,同時也是晚期智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 遊牧民族的歷史貢獻:加速了中華文明進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 從DNA角度看中華民族的形成:中國的民族基本都是血脈相連的
    黃種人在東亞發明了農業,導致了人口劇增,他們佔領了整個農耕區。而棕色人種和矮黑人則保留在了遊牧地區和漁獵地區。C/D目前的分布範圍根據DNA檢測發現,棕色人種是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主要基因來源之一。如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的C型比例高達55%以上,甚至到達了65%,滿族為45%。這些民族被總的稱為「通古斯人」。
  • 舌尖上的戰爭,遠徵數千裡的遊牧民族,後勤補給秘密是不起眼的羊
    古代社會沒有鐵路,運輸大宗物資主要依靠水運,因此中國近代以前的大城市和商業中心全部依水而建, 水運繁榮的城市也為軍隊徵伐帶來了方便。如果沒有水運的便利條件,數十萬大軍就要依靠廣泛搜集區域內的各種物資來供養自己。中國如此,西方軍事強國也是如。亞歷山大東徵時明文規定,軍隊在脫離河流地區時不得遠離超過行軍路程4 天的裡程, 因為大型牲畜能夠馱運供每名戰士8 天食用的物資,計算回程因素,恰好是4 天。
  • 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遼闊的西伯利亞納入版圖
    作為中國人的後花園,歷史上西伯利亞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西伯利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勢力範圍。但雖然西伯利亞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中國實際上一直沒有對西伯利亞進行過有效的管轄,即使被劃入版圖的黑龍江流域,中國對當地的管理其實也是很疏鬆的。那麼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遼闊的西伯利亞納入版圖?這主要和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有關。西伯利亞地處亞洲北部,緯度較高,所以氣候較為寒冷。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牧民們生活在肥沃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他們非常喜歡綿羊這種好管理、善遷徙的牲畜,憑藉它們溫順的特點,牧民可以帶著經馴化的綿羊開展較長距離的遷徙,一路從羊毛、羊奶和羊肉中獲得給養。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高瑞峰 攝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作者 高瑞峰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 辭去工作週遊世界,當代「精神遊牧民族」的異想天地
    就像他在中亞看到的遊牧民族一樣,他開始了自己的「遊牧」生活——即成為自由職業者,用自己的方式旅行,日復一日的寫作。新京報:中亞距離新疆很近,新疆會受中亞流行文化的影響嗎?中國的流行文化對中亞有影響嗎?像在東南亞很火的宮鬥劇,他們會看嗎?劉子超:我去新疆時發現,烏魯木齊夜店也會放一些俄羅斯的流行音樂,這可能是從中亞傳過來的。
  • 中國古代龍的起源與演變,龍文化對越南影響有多大?
    一:中國龍圖騰的形成中國龍圖騰的形成歷史非常悠久,龍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商朝逐漸形成龍的傳說,到西周時,一些器皿開始出現龍的形象。只是形象各異,有的有翼,有的沒有,有的有角,有的無角。到春秋戰國時期,龍的形象逐漸被確定下來。當時龍於蛇存在爭論,如果沒有角和爪子,和蛇沒多大區別。
  • 羌歷年,一個古老的民族從遊牧文化到農耕文化的印記
    第一次羌歷年旅遊去雲南大理麗江,觀看《印象麗江》,看到納西族青年表演的反應納西族的生活與生存的情景劇時,腦海裡總想起羌族人的羌歷年,想起他們的祭祀活動。後來翻閱資料,納西族的文化習俗深受羌族影響。這不奇怪,羌族原本是馳騁大西北的遊牧民族,也一度統治整個大西北,可是最後卻被迫遷徙,有一隻南下與其他民族融合了。而有一隻在川西高原的岷江河畔的高山峽谷落腳,成了雲朵上的民族,也逐漸從騎馬打獵放牧羊群的遊牧文化過渡到耕田種地的農耕文化。
  • 為何古代中國如此強大,卻沒像歐洲一樣開疆拓土,其實就三個原因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大部分統一的朝代都是領先與世界的,唯一能夠與中國抗衡的就是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但是他們都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即使是這樣,大部分中國的朝代的疆域基本都是固定的,很少有開疆拓土的,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中國的西北疆域為什麼不能越過巴爾喀什湖?
    文/王凱迪翻開中國歷史地圖集,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的西北疆域總是止步於巴爾喀什湖,強盛的中原王朝似乎永遠不能越過這個區域向北繼續前進。那麼,為什麼巴爾喀什湖會成為我國古代疆域的極限呢?地理的桎梏首先,巴爾喀什湖南部的伊犁河流域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天然草場,而北部的巴爾喀什湖北面是狹長的乾旱草原地帶,湖北沿岸區和阿拉湖盆地是半荒漠地帶。這樣的地理環境導致巴爾喀什湖周邊的人口集中在南岸,東西長數百公裡的湖水與西部的碎葉河沙漠形成了橫貫中亞北方的自然地理屏障。
  • 遊牧民族在這座山上畫了5隻老虎,代表什麼意思?
    在依靠狩獵為生的艱苦歲月,遊牧先民用特殊的語言為我們記錄了他們渴求與探索的旅程。「蹄印圖」散落在各地,其中能夠辨識出來的有30多種走獸蹄印和4種鳥類爪跡。古老的年代有這樣一種狩獵風俗,捕獲到野物以後,獵人們一定歡呼雀躍,然後將獵物抬到石壁上留下一隻蹄印,再由巖畫「藝術家」加工成畫,留作紀念。
  •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文明的鼎盛——蒙古族的發展與演變
    繼契丹、女真先後建立王朝後,蒙古族憑藉雄才大略的鐵木真及其子孫數十年的徵戰,三次西徵及南下滅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世界帝國,締造空前鼎盛的遊牧文明。元朝以後,蒙古族雖然歷經分裂與興衰,但仍固守北疆草原,世代繁衍,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歷經遊牧民族興衰更替的中國北方草原,在十二世紀又孕育締造了遊牧民族的雄傑——蒙古族。
  • 遊牧民族都戴皮帽嗎?那兩根動物尾巴除了代表身份,還有這個作用
    說到北方遊牧民族,大家都會想到膀大腰圓,風格粗獷這樣的形象。他們的服飾多以獸皮為主,掛著獸牙等裝飾,看起來十分有特色。說到他們的服飾,有心人會發現,在影視劇中遊牧民族首領的帽子兩邊,都有一兩根動物尾巴,不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還是金國完顏洪烈,都有這麼一頂有趣的帽子。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嗎?
  • 古代有個王朝,很少被國人承認,如今卻成外國稱呼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是亞洲地域廣闊的國家,在建國之後,中國一直在為「世界和平」這個目標而努力著,如今,外國人走進中國,全部都被中國的景色、美食和風土人情所吸引,已經有很多國外的人定居在中國,外國人稱呼中國為「China」,稱呼中國認為「Chinese」,其實,「China」這個詞起源於遙遠的古代。
  • 歷史:貝都因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裡的遊牧民族!
    歷史:貝都因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裡的遊牧民族!「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裡的狗窩。」 對於貝都因人來說,這個「家」意味著整個撒哈拉沙漠。傳統的貝都因人是牧民遊牧民族,或與成群的馴養動物一起旅行的流浪者。他們一直在移動,沒有永久的露營地。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西方則走上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兩種風格迥異,各有特色的文明在古代交集甚少,但近現代以來,兩類文明開始有了激烈交鋒,海洋文明展現出了其強大的開擴性和侵略性,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此時受到了衝擊。農耕文明內向溫和,具有傳承性,趨於穩定;海洋文明積極進取,創新性強,穩定性較差。
  • 中國古代到底有哪些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自2015年1月28日《光明日報》刊出初步推薦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單以來,媒體紛紛報導,社會各界反響熱烈。該書獲獎實至名歸。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在世界科技創新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科技發明推動了世界近代歷史的進程。不過,「四大發明」還不能充分展現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全貌,中國古代到底有哪些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 「中國長城」真有用嗎?美國教授一針見血:長城害慘了歐洲
    不如好好地安定民生,整頓軍事,這樣才更有成效。 皇太極當初就是抓住了明朝腐敗的機會,越過長城拿下了屬於他的天下。但是這個情況終究只是少數,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因為他們成功了。在長城建設的數千年來,很少有遊牧民族成功越過長城。其實長城的作用要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它甚至還影響到了歐洲此後的地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