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的歷史貢獻:加速了中華文明進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2021-01-20 斟北鬥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遊牧民族刺激了中華文明的持續進步

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了分工,有的民族演化為了農耕民族,有的民族還成為了遊牧民族,還有的依然呆在森林之中,是為漁獵民族。這些民族之間並非是血緣上具有區別,可是擴散到了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生產方式。

世界上主要的農業起源之地都集中在北半球的大江大河流域,如古埃及尼羅河下遊、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不過中美洲產生於高原之上,是一個奇葩的農業文明。這些農耕區域在世界上遙相呼應,照亮了蒙昧的史前時代。但是,他們又是各自相距萬裡,彼此孤立,缺乏聯繫。如果沒有文明之間的交流,那麼文化如何得以快速進步呢?

這時候,遊牧民族就起到了交流的中介作用。遊牧民族經常在亞歐大陸內部來回遷徙,他們能夠將自己接觸到的技術、發明等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金屬冶煉技術、車馬製造、馬匹駕馭等。最早的青銅冶煉和鐵器冶煉技術均最早出現於西亞,後來經過遊牧民族遷徙而傳播到了整個亞歐大陸。中國最早的銅器基本發現於西部地區,而且越往西越古老,其中許多成分來自於中亞、西亞,這就證明了青銅冶煉技術的傳播和遊牧民族息息相關。

中國各地出現銅器的時間

歷史上記載中國最早煉銅的氏族為軒轅氏黃帝,《史記》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而黃帝正是遊牧民族。另外車輛最早由中亞塞種人發明,後來經過遊牧民族傳播到了中國,軒轅氏疑是會駕車的氏族。騎兵也是從遊牧民族引進的,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中國大規模引進騎兵的開端,這無疑增加了中國的軍事力量。另外弓箭等也是從遊牧民族引進的。

就拿農業方面來說。中國人最早種植水稻、粟,而西亞人最早種植大麥、小麥。後來通過遊牧民族的傳播,他們將大麥小麥傳播到了中國,從夏商周時代開始,中國也開始種植大小麥了。後來中國又從西域、中亞地區引進了一系列的蔬菜瓜果,例如葡萄、胡椒、胡蘿蔔、大蒜、西瓜等。這無疑促進了中國的農業進步。

小麥傳播路線

正是由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長期的戰爭、交流,融合,使得各大文明之間的發明會得到不斷的交流。許多西亞的先進發明被傳播到了遙遠的東方,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步;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等也被遊牧民族傳播到了西方,推動了西方文明的快速進步。而美洲、澳洲、非洲南部則隔絕於亞歐大陸之外,沒有和其他文明形成交流,最終落後於世界潮流。後來的美洲一直沒有獨立發明金屬冶煉技術。

二,遊牧民族使得中國的文化豐富多姿

以上的交流主要是技術方面,這些對人類古代文明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本標題主要講精神方面的,也就是文化。我們很難解釋,為什麼東西方的人類都會出現一些異曲同工的文化現象,例如東西方的計時都和六十進位制有關。這種進位制是兩河文明發明的,後來被傳播到了亞歐大陸各地,這就是和遊牧民族分不開關係了。

中國古代也有許多文明是經過遊牧民族而傳入的。從西漢開始,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在魏晉盛行,最終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佛教從印度發明之後,就很快被西域的遊牧民族接受,接著以西域為跳板傳播到了中國。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影響很大,它衝擊了僵化的儒教,加速了儒學的改造和道教的成熟。魏晉南北朝,形成了三教並行的局面,三大教相互吸收。最終,儒學吸收了佛教的理論而成功改造了自己,演變為宋明理學;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清規戒律,使得道教走出了原始狀態。而佛教本身的觀念也深入中國人心中,逐漸中國化。

佛教之後,又有伊斯蘭教、摩尼教、拜火教等通過遊牧民族不斷傳播到中國,他們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百姓往往利用這些宗教的思想來宣傳、組織起義。

伴隨著宗教傳播的就是文化、藝術的傳播。早在佛教到來之前,匈奴、西域的許多藝術就已經傳入了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集中於音樂、舞蹈方面。如遊牧民族的琵琶、胡琴、二胡、胡笳、羯鼓等傳入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的主要演奏樂器。北魏到隋唐時期,波斯、印度風格的繪畫藝術、舞蹈、音樂等經過西北的遊牧地區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了中國,加速了中國藝術的進步,例如唐朝的吳道子就吸收了波斯的繪畫風格,成為了一代大家。

中國傳統樂器大多來自於遊牧民族

宋代是中國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而宋朝文化的代表是宋詞。根據研究,詞就是從遊牧民族地區傳入的。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是歌詞的意思,據《舊唐書》載;「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這些曲子詞的最初在民間傳播,代表有《敦煌曲子詞》,到了唐朝後期才被文人吸收改造,演變為了一種文體。元曲也是如此,它最早被稱為「胡樂」,後來各種「胡樂」融合,被漢族文人吸收創作,就演變為元曲了。

遊牧民族的許多發明還不斷在改變著中原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改變了中國人的坐姿,從此中國人不需要跪坐了。遊牧民族飲食奶製品的習俗也在魏晉時期傳入中國,現在喝牛奶已經成為了十分普遍的現象了。

三,為中國的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然而,這個帝國的範圍僅限於東亞的農耕區域,廣大的遊牧民族地區並未納入版圖。後來的歷代中原王朝都以秦朝版圖為基礎,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秦朝版圖之內就是所謂的「天下」,主要統一該地區,就是天下一統了。

不過很快,遊牧民族將中原人的目光引向了北方。秦漢之交,匈奴統一,給中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能夠擊敗匈奴,漢朝必須奮發圖強,開拓遠方。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結果讓我們發現了一片新天地。此後的1000多年,兩大民族就一直處於對抗之中。中原王朝為了擊敗遊牧民族,就必須向北擴張疆域,控制漠南、遼東、西域等地方。

但是,農耕民族始終無法很牢固地控制這些地方,最多採取一些羈縻的手段,推行「以夷制夷」。而遊牧的南下,則反而給中國的面積擴大做了巨大的貢獻。公元4世紀,鮮卑族一統中原,推行了漢化,化解了八王之亂以來的大危機。鮮卑族的措施,讓進入中原的「五胡」都漢化了,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兩宋時期,遼金興起於東北,兩國在佔據北方之後都推行了漢化,並宣稱自己就是「中國」,這說明「中國」之名也逐漸得到了遊牧民族的認同。中原成為了各大民族的爭奪中心,也使得各大民族擁有了一種向心發展的趨勢。

蒙古興起後,首次統一了東亞大陸,將漢地周邊的東北、大漠、西域、吐蕃四大遊牧地區都納入版圖,共同使用「中國」一詞,這是首次。清朝建立後,再一次統一了以上的各大地區,並且形成了漢、滿、回、蒙、藏五大民族系統共存於一國之內的局面。過去認為農耕民族為「華」,遊牧民族為「胡」「夷」,清朝則全部稱之為「中國」。從此,中國從一個地理概念上升到了國家概念。直到今天,中國的領主主權的來源依然是清朝最初確定的。

可以說,秦朝給我們打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漢地。而遊牧民族,為中國奠定了遊牧農耕二元一體的大中國疆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國充滿了徵服和被徵服的往事,但是我們並不能糾結這些事情不放,因為歷史上任何一次擴張、統一都是徵服和被徵服並存的。最重要的事,結果是大家融合為一體了,不分彼此,同為中華民族,在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共同對付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的入侵。

相關焦點

  • 遊牧民族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他們是中國古代持續前進的動力
    一,遊牧民族刺激了中華文明的持續進步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了分工,有的民族演化為了農耕民族,有的民族還成為了遊牧民族,還有的依然呆在森林之中,是為漁獵民族。這些民族之間並非是血緣上具有區別,可是擴散到了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生產方式。
  • 中國古代氣候變化和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世界主要的文明都出現於溫帶地區,而中國同樣如此。在寒帶地區,氣候條件惡劣,生物種類單一,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料,難以產生文明。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生物多樣,但是卻助長了人類的惰性,使得人類社會停滯不前。只有在溫帶地區,氣候適中,雨水充足,土壤疏鬆肥沃,能夠刺激人類不斷開拓進取。
  •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文明的鼎盛——蒙古族的發展與演變
    繼契丹、女真先後建立王朝後,蒙古族憑藉雄才大略的鐵木真及其子孫數十年的徵戰,三次西徵及南下滅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世界帝國,締造空前鼎盛的遊牧文明。元朝以後,蒙古族雖然歷經分裂與興衰,但仍固守北疆草原,世代繁衍,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歷經遊牧民族興衰更替的中國北方草原,在十二世紀又孕育締造了遊牧民族的雄傑——蒙古族。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他們創造了先進的青銅文明。西周建立後,周人自認為是夏朝的繼承者,於是稱呼自己為「夏人」,「華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諸侯國統稱為「諸夏」。實際上,周人也是來源於羌,是羌族中最先進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姜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後,就將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統稱為「四夷」。華夷之辨的民族關係就形成了。
  • 中國歷史上共經歷過多少個朝代,有多少皇帝?這10 位最著名
    以下10人,對中國歷史、文化很多方面都起到過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而成為了最著名的皇帝。 1——秦始皇 嬴政13歲繼任為秦王,22歲大權獨攬,39歲統一華夏,稱皇帝,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 愛我中華,寫我文明,書我歷史
    國家是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浴五千年風霜雪雨而歷久彌堅。文明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傳說中的堯舜禹禪讓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代,再到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歷經了萌芽、發展、鞏固之期。其中尤以周武王滅商取天下,並利用封建諸侯擴展周朝疆域的意義重大。周朝第一次實現了將整個天下,納入一個政權框架統治。
  • 歷史維度中的中國夢
    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孕育了構築中國夢的文化資源。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形態,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是多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基礎上形成的文化整體,包含中國各民族和各地區的文化,都有其獨特內涵和價值。中華文化所包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今年6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集。
  • 回應「時代之問」 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
    中國主場外交精彩紛呈,高潮迭起。5月15日,中國又迎來一場國際盛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這是回應「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 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他們分布在亞歐非大陸北緯30度左右的位置上,創造著各自燦爛的文明,但是雅利安人來了,他們崛起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是個發展壯大的遊牧民族,他們分化遷徙給世界文明帶來極大的破壞,把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徹底埋葬,其中一隻南下的雅利安人消滅了古印度文明,至此四大文明只有中國獨存。
  • 從漢族到中華民族: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詞文/宣墨先生在中國漫長的歲月裡,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生活過數不盡的民族。他們經過了漫長歲月的融合,最終形成了我們如今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 清興明亡,中國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只有一點清朝貢獻巨大
    清末那段屈辱的歷史讓很多人憤憤不已,那麼滿清取代了明朝,到底是中國的進步還是倒退呢?下面且聽我分析:政治眾所周知明朝是內閣制,這可是君主立憲制的開端,在那個時候明朝政治制度遠遠超越西方。那段時間中國文化倒退很多,是最黑暗的歷史。明朝吸納外國文化,有國子監的湯若望(洋人),還有徐光啟信奉天主教,一些西方理論極大衝擊中國的傳統文化,不過國人不排斥,能夠很好取其精華。清朝一直以朝上國自居,沒有那些屈辱的事情發生,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的人。
  • 舌尖上的戰爭,遠徵數千裡的遊牧民族,後勤補給秘密是不起眼的羊
    古代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受限於物資轉運條件,兩個相隔數千公裡的文明國家,比如兩漢和羅馬不可能出現數十萬大軍鏖戰的場面,因為任何一方都不能讓數十萬大軍經過上千公裡的沙漠、草原等非農業低人口密度區域。真正能遠徵數千裡完成十萬軍隊遠徵的是遊牧民族,其秘密就在毫不起眼的羊身上。遊牧民族起源於最早的畜牧部落,我們今天熟悉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紀的喜克索斯人。
  • 居家悅讀——重讀地理 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書的第二章系統地講述了自先秦時期到近代帝國主義侵華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形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中國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繼而商周,而後西周諸國林立、春秋五霸迭興、戰國七國爭雄、秦帝國統一局面形成;秦漢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置郡設都護;魏晉中原混亂,邊區民族壯大,人口遷移改變格局……直至近代帝國主義侵華,中國國土淪喪,疆域日蹙。
  • 徵服者雅利安人:三大文明覆滅始末,一個顛覆世界的遊牧民族
    四大文明中的三個都被它給徵服了,正因為這份往昔無上的榮光,以至於當時間來到1935年時,隨著希特勒的野心日漸膨脹,為了迎合希特勒的大日耳曼民族主義。  他的得力助手和政治盟友海因裡希·希姆萊開始給日耳曼民族徵服世界尋找一個合理的歷史依據,而在世界民族歷史上留下過光輝一頁的雅利安人闖入了希姆萊的眼帘。
  • 對中國歷史貢獻最大的八位古人,每一個都很偉大,你知道幾個?
    他們為中國的歷史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中國古代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之一。伏羲伏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也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統一了華夏各部落。古人上學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而現如今中國或是國外也有很多孔子學院。秦始皇始皇即位,橫掃六國,一統中國,建立帝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並確立了中國的疆域,何其霸氣!在位期間,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還有度量衡的統一,讓中華大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繼任者宋朝雖然商業高度發達,但疲於應付遊牧民族的侵略。當時只有阿拉伯帝國在開疆拓土,同時保持亞洲與歐洲的聯繫,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推動者。關於阿拉伯帝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一、體量巨大的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控制的疆域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裡。在這片廣袤的領土上,生活著4000多萬各民族的人口。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牧民們生活在肥沃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他們非常喜歡綿羊這種好管理、善遷徙的牲畜,憑藉它們溫順的特點,牧民可以帶著經馴化的綿羊開展較長距離的遷徙,一路從羊毛、羊奶和羊肉中獲得給養。
  • 從沒有斷過的民族,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從何時期算起
    從沒有斷過的民族,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從何時期算起。中國歷史悠久,都知道有著5000多年歷史,雖經歷許多磨難,她是唯一沒有斷過的文明。 從沒有斷過的民族,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從何時期算起。
  • 漲知識: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特點意義是什麼?
    3、商朝的歷史意義在商代,國家機器不斷強化,經濟和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活動地域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夏代,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