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2020-12-05 木頭視點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歐洲處於宗教的黑暗統治,東亞雖然出現了盛唐,但是卻很快衰落。繼任者宋朝雖然商業高度發達,但疲於應付遊牧民族的侵略。

當時只有阿拉伯帝國在開疆拓土,同時保持亞洲與歐洲的聯繫,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推動者。關於阿拉伯帝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體量巨大的阿拉伯帝國

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控制的疆域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裡。在這片廣袤的領土上,生活著4000多萬各民族的人口。

同時阿拉伯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完全碾壓同時期的拜佔庭帝國,即便面對強大的唐朝也毫不遜色。並在恆羅斯之戰中,戰勝了大唐軍隊。

二、開放的伊斯蘭文化

伊斯蘭文明是吸收中西方古典文明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早期的伊斯蘭文化非常的開放和包容。正是伊斯蘭文化的包容,伊斯蘭教成為開疆拓土最多的宗教。

阿拉伯人建立了人類第一所大學,修建了最多的圖書館,翻譯和出版了中西方各行業書籍,培養了許多建築、文學、科技、醫學人才,是推動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火炬手。

三、近代自然科技的奠基者

在歐洲處於神學統治的時候,阿拉伯帝國就已經開始了自然科學的研究。伊斯蘭科學家在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發現,深刻影響了歐洲的科學家。

原子論、光的物理學、動力學和重量學理論都是阿拉伯人最早提出的,他們還通過化學實驗發現了硫酸和硝酸,生物學解剖也是阿拉伯人最早開始的,所以阿拉伯人是自然科學的奠基者。

四、歐洲文藝復興的啟蒙者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人,正是通過阿拉伯人輸入的文化,才燃起了復興歐洲古典文明的勇氣。近代歐洲的很多哲學思想、科學技術都是師從阿拉伯人。

可以說如果沒有阿拉伯帝國的文明輸出,歐洲不可能發生文藝復興、不會產生思想啟蒙,也不會產生自然科學技術,歐洲的進步要感謝伊斯蘭世界的貢獻。

五、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心

中世紀時期的中國,大部分的商貿、文化、科技都是與阿拉伯帝國交流的,而歐洲的主要交流對象也是阿拉伯帝國。中國與歐洲的聯繫,主要靠阿拉伯帝國這個中轉樞紐。

中國的四大發明和造船技術,正是通過阿拉伯帝國傳到歐洲,當然那個時候歐洲除了神學沒什麼可對外交流的,所以阿拉伯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

當時的中國除了經濟佔據世界第一外,在文化輸出、科學研究方面比阿拉伯遜色不少,我們所能影響的只是東亞的中華文化圈,而阿拉伯影響的是整個歐亞大陸。

當時的歐洲留給世界的只是一片黑暗,正是藉助阿拉伯帝國的光輝,歐洲才在中世紀後期覺醒。可惜由於現在的伊斯蘭文明被歐美打壓,阿拉伯帝國的貢獻很少有人提起。

相關焦點

  • 巔峰時期的阿拉伯文明有多麼強大,現在很難想像
    阿拉伯文明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可能非常陌生,我們時常提及最多的是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只是阿拉伯人把這種計數的方法傳到了歐洲,被世界所熟知。其實我們中國的造紙術也是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對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
  • 漢文化大陸秩序大陸帝國與文明類型(上)
    波斯帝國橫跨歐亞非,亞歷山大帝國繼承波斯帝國版圖;羅馬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湖稱霸五個世紀之久;阿拉伯帝國版圖全盛時期大大超越了之前波斯帝國的版圖;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從亞洲突擊到歐洲和非洲幹掉了當時強大的阿拉伯帝國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一、沙漠之子——貝杜因人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地大部分為燥熱的沙漠,間或夾雜著可供遊牧或農耕的小塊綠洲。西南葉門地區,雨水相對充沛,存在著相對發達的農業文明。公元前數世紀,此地就曾先後出現了賽白人和希米亞人國家。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帝國文明將出新資料片 新大陸備戰在即
    戰爭策略頁遊《帝國文明》以中世紀戰爭為題材,構架了羅馬、中國、波斯和埃及四大帝國在以地中海為中心的世界版圖上爭奪世界霸權。作為全球首款即時戰爭策略頁遊,遊戲憑藉著創新的政治經濟文明系統,戰爭戰略的完全體現,唯美的異域風情畫面,以及酣暢淋漓的戰場體驗,吸引眾多心懷夢想的玩家,走上戰火持續燃燒的中世紀戰場,感受激情熱血的亂世爭霸。據悉《帝國文明》新資料片「新大陸」首部曲不久將推出,全新的火器特種兵COC戰鬥玩法即將席捲而來。
  • 中世紀時期,世界上令人聞風色變的三大搶劫文化族群
    世界進入中世紀以後,這種古老的搶劫生存方式並沒有完結,而是與文明並存。到了中世紀後期,世界上當時還殘留著三大搶劫族群。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世界上殘存的這三個最強大的搶劫文化族群分別是:一,北歐的海盜維京人,二,阿拉伯沙漠民族,三,中亞、蒙古草原文化民族。
  • 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進而,我們往往聽人們推斷說,西歐和世界各地在「黑暗時代」(Dark Ages)衰落了千年之久。實際上,在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科學的國際通用語言乃阿拉伯語。因其是伊斯蘭教的聖書《古蘭經》使用的語言,因而也是龐大的伊斯蘭帝國的官方語言。至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帝國的版圖曾從印度一直延伸到了西班牙。
  • 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科學史忽略的視界 ——評《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在科學史和科學文化的教學中,主要的內容都被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科學、近代科學革命,乃至現代迅猛發展的新科學技術所充斥。但是,在談及科學的起源時必定與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和文化有關。阿拉伯科學在科學史上的地位難以忽略,但是又似乎並不清晰。中國畫報出版社的新書《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缺。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麥加和麥地那位於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的一條狹長地帶,這片地帶沙漠廣布,人煙稀少,本來難以形成強大的文明,就連曾經的強大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對這片地區置之不理,從來沒有統治過這裡。然而,橫掃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和影響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卻偏偏誕生在這裡。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20 黑死病終結了中世紀?」
    它給歐洲造成了殘酷的災難,也為歐洲文明的轉型創造了契機。14世紀40年代,蒙古帝國的擴張使歐亞大陸交通變得更加便利,隨著戰爭,在中亞地區爆發的黑死病(鼠疫)通過亞歐軍人和商人傳入歐洲,並開始大肆傳播。這場黑死病的大流行大概奪走了歐洲2500萬人的生命,約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使歐洲人蒙受了巨大災難,對歐洲文明的發展進程也造成重大影響。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商人們在歐亞大陸之間做生意,途經這裡需要阿拉伯人的駱駝運送貨物,還需要食物和淡水補給,商業的興旺為麥加和麥地那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作為先知的繼承者,四位正統哈裡發不負眾望,在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阿拉伯帝國衝出阿拉伯半島,走向世界,成為第五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史稱「阿拉伯的開拓時代」。 第一任哈裡發伯克爾發動了徵服敘利亞的戰爭,並取得重大勝利。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對東羅馬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兩大帝國同時開戰。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翻閱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沿革都是伴隨著偉大王朝的興起和衰落。這些王朝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軌跡。在亞歐非大陸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興起不僅結束了拜佔庭帝國將近一千年的統治,而且還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
  • 開啟一段塵封的阿拉伯科學發展史——讀吉姆·哈利利的《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英]吉姆·哈利利著 李 果譯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說到科學發展史,很多人會想到中國的四大發明,會提到歐洲文藝復興和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以及後來的數次產業革命英國著名學者吉姆·哈利利以一部《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將讀者帶回阿拉伯學者巨匠燦若繁星的時代,令人驚嘆於人類在千年之前迸發的創造力。如果《一千零一夜》中描繪的城市有一個現實中的版本,那可能就是撒馬爾罕的模樣。在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城市,既有來自唐帝國的藝術珍品,又有美輪美奐的宮殿和宏偉壯觀的大清真寺,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建起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家造紙廠。
  • 歐亞分界線是如何形成的?大陸分界線的故事:界碑、小鎮和人家
    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祥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由於歐亞大陸太大,更重要的是兩邊有著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所以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一直存在,但分界線的位置一直在變化。
  • 為什麼歐亞大陸才是人類文明黃金開局的世界島呢?
    我們的祖先在上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這片大陸上了,薪火傳承數萬年而不絕,那可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偉大的,對比一下其他大陸上的土著居民,比如美洲的印度安人,澳洲的澳洲土著,非洲的非洲黑人,他們有的幾乎被滅種,有的丟失了祖先土地,有的至今仍極度貧困,而曾經殖民他們的人,幾乎都是從歐亞大陸上走出去的人,從今天的世界格局來看,我們可以理所讓然的認為,從歐亞大陸上走出來的人徵服了全世界。
  •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廣東省協同創新平臺;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研究項目(YTXY1714);嶺南師範學院「中國史」重點學科專業建設經費資助項目。在《世界歷史》《學海》《學術交流》等刊物發表文章十餘篇。Preface前 言《世界中世紀史簡論》涉及的時間範圍大致是公元5世紀至公元15世紀,地區範圍是以歐亞大陸為重點,兼顧非洲、美洲等地區,內容範圍主要為封建社會產生、形成、發展和解體的歷程。
  • 被忽視的世界人類文明,分析比北歐先進的非洲黑人文明的發展
    在文明發掘過程當中,舊石器時代的遺物是最為豐富的,有很多精美石器出土,其工藝水平和程度絲毫不比歐亞大陸的其他文明遜色多少。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也遍及非洲各地,同樣製作精美極為實用。當然這並不是人類的高級文明,在高級文明方面,非洲黑人文明也出土了很多銅礦金礦廠的遺址,以及很多的精美的金屬製品。在公元前十世紀,非洲黑人文明就掌握了鐵技術。
  • 中世紀時期的印度文明
    印度的中世紀時期可以被視為涵蓋了16世紀最後一個偉大的古代帝國的結束,古普塔帝國的結束和格雷塔莫臥兒帝國的崛起之間的幾個世紀。它所見證的大趨勢是現代印度教的發展,印度佛教的衰落以及次大陸伊斯蘭教的建立。與印度社會宗教構成的這些變化相關的是藝術,建築和文學的重要發展。
  • 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吸收希臘學問的先驅
    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在地中海東部存續,當時以拜佔庭的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屬於希臘語文化圈的羅馬帝國,庇護學者,守護著希波克拉底及蓋倫這些古希臘醫學家的遺產,包含特拉勒斯的亞歷山大(約525-605年左右,希臘的醫師)以及特歐菲爾·普羅多斯帕達裡歐斯(610-641年)在內的拜佔庭帝國醫學家,讓這些遺產的內容更加充實,並且進一步發展。
  • 世界三大半島-中南、印度、阿拉伯半島
    半島指陸地一部分伸入海洋或湖泊,另一部分同大陸或更大的島嶼相連的地貌狀態,它的其餘三面被水包圍。從分布特點看,世界主要的半島大都在大陸邊緣地帶。歐洲海岸曲折,有眾多的半島,素有「半島的大陸」之稱。而南美洲和大洋洲雖然也有半島,但面積都很小。半島的面積有著巨大的差異,大的半島面積可達上百萬平方公裡,而許多半島都只有幾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