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2020-12-04 大塊兒文章

翻閱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沿革都是伴隨著偉大王朝的興起和衰落。這些王朝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軌跡。

在亞歐非大陸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興起不僅結束了拜佔庭帝國將近一千年的統治,而且還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

這便是阿拉伯帝國,也就是我們歷史上所稱的大食國。

時至今日,雖然阿拉伯帝國早已滅亡,但是伊斯蘭教作為世界第三大宗教,在如今的世界上卻依然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在現在的地球上生活著將近16億穆斯林,這個數字達到了地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伊斯蘭文明的興起和發展則是一個神奇的事情,在穆罕穆德歸真之後開始的阿拉伯帝國大徵服,在僅僅一百年的時間裡穆斯林便幾乎掌控了世界。

要知道阿拉伯帝國興起的時候只是在新月沃土上的小城鎮,而它的周圍面對的則是強大的拜佔庭帝國和薩珊帝國。

但是阿拉伯人卻可以在短短的幾十年裡,迅速地徵服兩大帝國,佔領大片土地,建立起橫跨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阿拉伯人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偉大的徵服。

01、大徵服的內在動因

整個穆斯林的大徵服起源於阿拉伯地區,大徵服最初的參與者大多數來自阿拉伯半島和北部的敘利亞沙漠。

最初的穆斯林之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徵服如此多的土地,跟其自身的特點有著極強的關係。

(1)貝都因人的英勇

最初的穆斯林來自於沙漠裡的遊牧民族,這些說阿拉伯語的遊牧民族在英語中通常被稱為「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是生活在沙漠中的遊牧民族,由於生存環境的原因,他們酷愛自由而不受約束生活,豪俠行為是遊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

貝都因人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

不過他們視自由為最大的追求,故而貝都因人寧願過艱苦的遊牧生活,也不肯過定居的城市生活。

貝都因人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

他們遵循前人的習慣,受部落慣例的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們所處的社會被稱為「沒有政府的社會」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是其社會基礎。

憑著血緣關係,他們把家庭結合成氏族;把氏族結合成部落。為了加強勢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

貝都因人十分的驍勇善戰,而且十分的團結,當先知穆罕穆德創建伊斯蘭教之後,貝都因人也成為了最早歸依伊斯蘭教的部落。

從而為以後的阿拉伯大徵服提供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2)麥加貴族的政治支持

貝都因人雖然驍勇善戰,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建設一個成熟的社會體系。同其他的遊牧民族一樣,貝都因人也需要向周邊的農耕部落索取糧食。

而這些定居的農耕部落也樂於提供給貝都因人所需要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同樣他們也需要並且畏懼貝都因人的軍事力量。

這樣的微妙的關係一直都小心地維持著,直到先知穆罕穆德開始傳教,當穆罕穆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麥加、麥地那的貴族開始加入進來。

他們相對於貝都因人要更加地聰明和富有智慧,他們來自城鎮,並且都擁有商業背景,掌握著更多的信息,也更加清楚怎樣組建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些當地貴族的加入,使得穆斯林的隊伍開始變得完整,麥加貴族的進入填補了貝都因人的缺點,使得整個穆斯林的隊伍變得更加具有戰鬥力。

(3)先知的出現

穆罕穆德創立伊斯蘭教之後,由於他宣揚宇宙中只有安拉這位唯一的真主,而所有的信徒都是兄弟。

這樣的宗教關係,逐漸地取代了原有的部落關係。

從而打破了部落之間的限制,使得不同部落之間逐漸地團結在了伊斯蘭的宗教旗幟之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伊斯蘭教,穆斯林的隊伍也在不斷地壯大。

由於先知穆罕穆德向人們宣揚「來世的獎賞」,而不是現世的回報,這成了卻是很多穆斯林戰士作戰的激勵因素。

而穆罕穆德從一開始其實就是一個善戰的武士,而不僅僅是先知。

他在創建伊斯蘭教後便對周邊的部落發動一些小型的戰爭,他的行為給後來的穆斯林大徵服樹立了一個榜樣。

他向後人證明了如果想要捍衛一個新興的宗教,並擴大它的影響,那麼軍事力量就是一個必要的因素。

故而,在先知歸真後的大徵服,其實都是沿著先知的腳步前進而已。

02、拜佔庭帝國的內因

拜佔庭帝國之所以會在阿拉伯人的彎刀下很快地倒下,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的驍勇善戰和他們來去如風的機動性,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帝國內部的原因。

(1)瘟疫促使人口急劇減少

爆發於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瘟疫之一。

這場大規模的鼠疫,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

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佔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自從公元四世紀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漸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之後,雄踞東部的拜佔庭帝國的歷代皇帝一向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

拜佔庭帝國的統治者一直試圖收復失地,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再現往日的輝煌。

到公元6世紀時,拜佔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決定採取行動實現這一夢想。

於是,查士丁尼於公元533年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徵服戰爭。

然而就在他橫掃北非、徵服義大利,即將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一場空前規模的瘟疫卻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變為泡影。

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中的埃及爆發,接著便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

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

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匯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

查士丁尼自己也險些感染瘟疫,最終,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而且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

這次鼠疫引起的饑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2)對於國內民眾的沉重稅負

在當時的拜佔庭帝國,經濟生活受到統治者的嚴密監控。

戴克里先的改革使得老百姓失去了自由,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身份,父親是農民,你也是農民,父親是工匠,你也是工匠。

他們都有固定的稱號,禁止「半路出家」做另外一種工作。

其他行業的人想從事本行業的活動?對不起你沒這個資格。本行業的人想改行?對不起這不可能。這就叫排他性。

並且為了戰爭的需要,拜佔庭的統治者給這些民眾攤派了極重的賦稅,這使得本來就生活困苦的民眾,生活變得更加地水深火熱。

(3)帝國內部的分裂和內鬥

拜佔庭帝國存在了一千多年,它有盛有衰,有起有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最為明顯的還是拜佔庭帝國內部的內亂。

據統計,從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之時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佩利奧洛格斯王朝覆滅之時為止,這段時期內拜佔庭先後有107位君主佔據了皇位。

在這段時期內,宮廷中,街道上,或軍營中,一共發生過65次奪取皇位的叛亂。

這些都表明拜佔庭帝國的內亂幾乎不曾停止過,覬覦皇位的人每個朝代都不在少數。

而這些無休止的內亂,也大大地削弱了拜佔庭帝國的組織能力和社會的流暢性,給了阿拉伯人徵服他們的機會

03、伊斯蘭文明的先進性和正確的策略

在阿拉伯擴張的過程中,伊斯蘭文明也體現出了比其他文明更強的先進性,這樣的對比,使得很多被徵服地區的民眾紛紛投入伊斯蘭文明的懷抱中。

(1)伊斯蘭文明的先進性

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誡人們放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們信奉獨一無二的安拉。

同時穆罕穆德譴責多神信仰給阿拉伯人帶來的愚昧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宣講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觀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歸順安拉,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到懲罰,墮入火獄,歸順安拉者將在後世得到獎賞,進入天堂。

最主要的他還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為兄弟,應聯合起來,消除血親復仇,並提出禁止高利貸盤剝,行善施捨賑濟貧弱孤寡和善待、釋放奴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的主張,受到部分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人紛紛歸信伊斯蘭教。

而這樣的主張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傳入了被徵服的地區,受到了這些被徵服地區底層人民的擁戴。

對比與拜佔庭帝國永世不變的階級,伊斯蘭文明給了底層人民上升的機會,這是一個極大的突破和進步。

(2)徵收少量的賦稅

在阿拉伯帝國擴張的過程中,穆斯林軍對待被徵服者的方式往往都相對較為寬鬆。

往往被徵服者承諾上交貢稅並保證不協助穆斯林的敵人,阿拉伯都很樂意同被徵服者締結條款。

而且阿拉伯徵服者所徵收的稅收往往都會少於最初的統治者所徵收的金額。

這些當地的居民,無論是對於拜佔庭帝國的統治者並沒有太多的感情和忠誠。

無論誰來,統治者換成誰,對於他們來說其實都沒有太多的區別,等待他們的都是無盡的勞作和稅收。

所以與其拿起武器為了這些殘暴的統治者而去和這些阿拉伯侵略者拼命還不如接受伊斯蘭的統治,而且還可以獲得翻身的機會。

這對於拜佔庭的民眾來說是實打實的好處,沒人會拒絕這樣的誘惑。

(3)不破壞其他宗教,最大限度地減少反抗

在整個阿拉伯帝國的徵服過程中,新興的伊斯蘭教對於其他的宗教展現了極強的包容性。

而且對於其他宗教的設施和教徒,都給予很好的保護。

對於其他的教徒,阿拉伯帝國的徵服者也沒有使用武力強迫他們進行改宗皈依伊斯蘭教。這使得在阿拉伯帝國的政府進程中,最大可能地減少了其他宗教的反抗。

而且在伊斯蘭教創建的頭一個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環境是十分開放的,穆斯林作為新興帝國的精英階層,他們向外宣稱伊斯蘭教是面向全人類的宗教。

任何想要皈依伊斯蘭教的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精英群體的一份子。

而相比之下,羅馬帝國的公民或者是波斯帝國的貴族則是尋常人難以企及的特權階層。

這就使得很多被徵服地區的人民皈依了伊斯蘭的統治,從而使得徵服的腳步進一步地加快。

最後:

在世界文明史上,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是一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事情。

一方面新興的伊斯蘭文明在文化上的先進性和擴張性促使他們向周邊進行擴張,而拜佔庭帝國自身的問題也給了這些阿拉伯徵服者可乘之機。

故而在短短的百餘年內,阿拉伯徵服者的足跡遍布三大洲,建立起了龐大的帝國。

雖然後來阿拉伯帝國也倒在了其他徵服者的鐵蹄之下,但是伊斯蘭文明卻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就此成為了這些地方的主流文化,並且延續至今。

時至今日,伊斯蘭文明依然在主導這些地區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地獄之火擋住了阿拉伯帝國徵服世界的步伐(二)
    一、君士坦丁四世即位拜佔庭帝國在阿拉伯帝國的強大攻勢面前節節敗退,毫無還手的餘地,帝國在亞洲的領土已經完全喪失,北非的領土也岌岌可危。就在阿拉伯帝國內亂期間,公元659年,君士坦丁二世與時任阿拉伯帝國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籤訂了互不侵犯協定,試圖以此來阻止阿拉伯對君士坦丁堡的侵犯。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作者|諸葛仲達 責編|Thomas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他以穆斯林的麥加「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並制定憲章,凡47條,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其主要內容為:在公社內不分氏族部落,穆斯林皆以兄弟相待,互相幫助;公社內部嚴禁仇殺,若有爭議須由真主或先知予以調解、裁決;維持社會秩序,保障私人財產權,對非法侵害他人財產者,予以嚴懲;公社成員若因信奉真主而受到他人傷害或侵擾,公社有為其復仇的神聖義務等。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
  • 阿拉伯人建立帝國後,戰鬥力為何會迅速下降,學者:安逸使人墮落
    從公元七世紀初期開始,曾默默無聞的阿拉伯人開始崛起,這些在沙漠中過著樸素生活的遊牧民,在信仰的號召下集結在了一起,將利劍指向了東方的波斯帝國和西方的拜佔庭帝國。當時的人們對阿拉伯人的迅速擴張感到十分驚訝,一個從未建立過強大帝國的民族,僅僅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重創羅馬帝國分裂出的拜佔庭帝國,滅亡波斯人建立的薩珊帝國。那段時期的阿拉伯人,絕對有資格被稱呼為戰鬥民族,在薩珊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的貴族眼裡,當時的阿拉伯人只是一個蠻族,他們沒有環境優雅的大城市,人口和資源都不多,甚至連像樣的鎧甲都無法製作。
  • 帝國大戰略:腹背受敵的拜佔庭因何長壽?
    溫和的徵稅和自願徵兵制度足以支持帝國艦隊和三十多萬人的軍隊在邊防要塞和軍團駐地進行持續的訓練,精銳騎兵部隊(Vexillationes)可以集結成野戰軍,以遏制罕見的內部叛亂或打擊外來入侵者。但在3世紀以前,羅馬人很少需要通過戰鬥來獲得戰略優勢。
  • 「帝國」概念的獨特標本:奇怪的奧斯曼帝國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形容奧斯曼帝國徵服拜佔庭的過程,就像當年野蠻人攻入羅馬城一樣,帶來了浩劫與災難。土耳其人在攻入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並沒有給這座千年古城足夠的敬意,士兵們不僅燒殺搶掠,還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石頭十字架取下,換上了鑄鐵的月牙標誌,將東正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也就是由此開始,奧斯曼帝國多元文化的格局就形成了。
  • 地中海沿岸有四大半島,每個半島都產生了一個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近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因為這裡是西歐的天主教,東歐的東正教,中東的伊斯蘭教交匯之處,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奧斯曼帝國都曾經統治這裡,由於半島斯拉夫人的存在,俄羅斯帝國一直想控制巴爾幹半島,這便是巴爾幹亂局的來源。
  • 人類史上十大超級帝國,其中8個版圖橫跨亞歐非,個個超越美國
    亞述帝國雄踞亞洲一個多世紀,時間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12年。也就是我們的東周和春秋時期。亞述崛起的時候,中國處於東周列國爭霸時代,而其它的古老文明王朝埃及帝國早已成明日黃花,巴比倫尼亞已經四分五裂,東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興起。
  • 拜佔庭帝國喪失小亞細亞地區,加泰隆軍團反對帝國,戰爭爆發
    拜佔庭帝國喪失小亞細亞地區,加泰隆軍團反對帝國,戰爭爆發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拜佔庭帝國的一些失敗之處,對小亞西亞領土的喪失,戰爭的失敗,軍團的反叛等等。拜佔庭帝國因其軍事上的無能,大禍臨頭,陷入絕望。從此,帝國永遠喪失了曾經是拜佔庭帝國實力核心部分的小亞細亞地區。安德羅尼庫斯一度打算爭取阿蘭人的援助,最終也遭到失敗。起初,他們自願幫助皇帝抵抗士耳其人,皇帝則允許他們定居在帝國作為回報。他們根據協議派來了10000人的部隊,還拉家帶口地帶來了許多婦女和兒童,結果幾乎都是負面的。
  •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當時只有阿拉伯帝國在開疆拓土,同時保持亞洲與歐洲的聯繫,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推動者。關於阿拉伯帝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一、體量巨大的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控制的疆域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裡。
  • 深度解析:為什麼古埃及語只被阿拉伯同化,卻沒被希臘羅馬同化
    第一個這樣的國家是亞述亞述帝國於公元前672年首次統治埃及,但由於好戰的亞述人不懂如何管理被徵服土地,屢次被起義者趕出,實際統治時間只有幾年。最後亞述帝國因窮兵黷武國力大損,於公元前612年被巴比倫帝國和米底帝國瓜分。
  •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三體3:死神永生》在兩年後也和讀者朋友們見面了,然而相信很多讀者在剛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有著和小編同樣的疑惑,一部這樣的科幻巨著,為什麼在小說的第一篇寫的卻是歷史上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呢?
  • 為什麼歷史上的穆斯林比現在更寬容?
    其實中世紀的歐洲人很愛吵架,他們花在內鬥上的時間要比與穆斯林爭戰多得多。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徵後,只有那些在最前線的人才真正與穆斯林世界有所接觸(比如在西面是西班牙人對抗阿拉伯人,在東面則是拜佔庭世界對抗奧斯曼人),他們才持續地與穆斯林世界競爭。       1453年西方基督徒沒有去援助東方基督徒有很深的原因。
  • 從彈丸之地到三洲強國,蘇丹如何發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就大業
    根據歷史記載,奧斯曼帝國崛起在十三世紀末年的時候,他原本只是一個小部落,在其領袖奧斯曼一世的帶領下,領土疆域不斷擴大,最終建立了奧斯曼王朝,這也開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爭霸歷史。在國家建立之後,一些土耳其公國就和奧斯曼帝國共同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拜佔庭帝國,這個時候的拜佔庭帝國早在之前就遭到了蒙古人的打擊,他所統治的地區本就在不斷的縮小,這也為他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第一名:羅馬帝國美國人認為羅馬帝國最為強大,不僅軍事徵服能力強,而且還有大片領土。羅馬帝國當時的文化與宗教還為世界做出了貢獻。
  • 來了解中世紀維京人的遠洋商業帝國吧
    毛皮是維京人的王牌商品之一通過這些緊俏的商品,維京商人從財大氣粗的拜佔庭和阿拉伯買主那裡換得足金足值的錢幣,尤其是阿拉伯的第納爾最受認可。同時,南方帝國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品令他們興致勃勃,心癢難耐。東方貿易網絡的重要性在羅斯人(在東歐平原的維京人)與拜佔庭帝國的對外關係上也可窺探一二。歷史上,羅斯人在留裡克到雅羅斯拉夫歷任領袖的帶領下,於公元860、907、941、944、971、1043六次進攻拜佔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除了劫掠富裕的黑海沿岸地區之外,以武力從拜佔庭帝國那裡奪取貿易特權和關稅減免是另一項非常重要的考慮。
  • 中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突厥帝國開始崛起
    中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突厥帝國開始崛起今天要帶給大家的文章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之前的文章裡在介紹古羅馬帝國時,我們也曾略過的講了一點與突厥帝國有關的事件,那麼今天呢,小編就要給大家就講一講,在那個時候,突厥帝國是在什麼情況下崛起的。
  • --關鍵之三:阿拉伯帝國
    但哲學也有它自己的個性,喜歡問為什麼、喜歡懷疑、喜歡尋根究底,動不動就質疑教義,這個基督教哪裡吃得消,所以基督教就有了「殺人」的念頭(想想「韓信」)。公元400年,一夥基督徒衝進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子館,毀掉了大量書籍。殺死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女數學家、哲學家希帕蒂婭(和父親校訂《幾何原本》)。基督徒還互相鼓勵:殺異教徒不是罪,死後還能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