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埃及史我們會發現:古埃及人前期一直閉關鎖國,默默種田,平靜建造,他們那些偉大建築在當時足以傲視整個世界,他們的文明程度也是首屈一指。
可到了中後期,埃及人不但沒有進步多少,和其他文明相比反而退步了,於是國門一次次被外敵打開。這時埃及人不但不奮起直追,精神上反而愈發腐朽麻木,直至整個文明徹底消亡。
這一切令人嘆息,也引人思考,今天筆者不想聊別的,只想聊下語言的問題:為什麼埃及語沒有被其他語言取代,卻很快被阿拉伯語取代?在具體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下埃及的屈辱史。
我們直接跳過埃及被喜克索斯(Hyksos)等野蠻民族入侵的歷史,因為那些侵略者本身文明程度低下,最多燒殺淫掠而已,對埃及文明本身不可能造成致命傷害,反而會被埃及文明同化融合。而只有那些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才會真正侵蝕埃及文明,才能最終讓古埃及人亡國滅種。
第一個這樣的國家是亞述
亞述帝國於公元前672年首次統治埃及,但由於好戰的亞述人不懂如何管理被徵服土地,屢次被起義者趕出,實際統治時間只有幾年。最後亞述帝國因窮兵黷武國力大損,於公元前612年被巴比倫帝國和米底帝國瓜分。
第二個是巴比倫
巴比倫帝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時期達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於公元前567年攻入埃及,大肆劫掠了一番。不過考慮到難以徹底消化埃及,他接受埃及的臣服後就率軍離去。埃及淪為名義上的屬國,實際仍保持獨立地位。
第三個是波斯
波斯帝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吞米底,滅巴比倫,如狂風暴雨般席捲整個西亞大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當然不肯放過埃及這塊已到嘴邊的肥肉。於是公元前535年,岡比西斯二世率領波斯大軍攻入埃及,埃及旋即變成波斯帝國的一個省。
和亞述和巴比倫不同,波斯在埃及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統治,時間跨越了二百年,不過在此期間埃及人不甘屈服,三次舉起反旗,但最終都被波斯鎮壓。不過波斯只把埃及當作錢袋子,任由埃及保持自己的文化,所以對埃及文明影響不大。
第四個是希臘
更準確的說是馬其頓,因為當時的希臘還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統一的民族國家。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2年徵服了尚處波斯統治下的埃及,而當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亞歷山大的部將託勒密於公元前305年在埃及正式建國。
託勒密王朝期間,由於統治階層是希臘人,希臘文化大肆進入埃及,對埃及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個階段,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但土著居民仍使用埃及語。
第五個是羅馬
大名鼎鼎的羅馬帝國於公元前30年滅亡託勒密王朝,成為埃及的新主人,一直維持到公元395年帝國分裂。
不過羅馬軍事雖強,文化上的影響力卻一直不如希臘,加之統治者和波斯一樣只看重埃及的經濟價值,因此對埃及文明的影響也很小。這時埃及官方語言是拉丁語,社會通行希臘語和埃及語。
第六個是拜佔庭(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分得了埃及。由於東羅馬帝國處在希臘化地區,深受希臘文化影響,希臘語也一直是通用語言,公元610年希拉克略登基後乾脆把官方語言也改成了希臘語,整個帝國完成了希臘化改造。
作為拜佔庭的行省,埃及也繼續希臘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官方語言是希臘語,埃及語的變體科普特語(Coptic language)在民間一直頑強地保留著,並未被徹底取代。
「科普特」這個詞源自阿拉伯人對希臘語的誤讀,它的本意就是「埃及」,因此科普特語實際就是埃及語。
第七個是阿拉伯
阿拉伯這個從貧瘠沙漠中崛起的帝國,自建立後就向外極速擴張,於公元642年吞併拜佔庭治下的埃及,自此埃及開始了阿拉伯化,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直至阿拉伯語完全取代希臘語和科普特語成為埃及的主流語言,古埃及的最後一點痕跡蕩然無存,埃及徹底變成了阿拉伯人的埃及,直到現在埃及仍然是一個阿拉伯國家。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阿拉伯語進入埃及之前,埃及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外來語言是希臘語。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希臘語沒能滅亡埃及語,阿拉伯語卻能做到呢?要知道埃及希臘化的時間一點也不短,從公元前332年到公元642年,一共持續了近一千年。
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語言本身因素
埃及語和阿拉伯語親緣關係較近,同屬於亞非語系(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這個語系還包括當時中東地區的許多語言,如亞述語、巴比倫語、阿拉米語、希伯來語、腓尼基語等等,相近的特性促使它們更容易融合。
而希臘語屬於印歐語系,與埃及語相去甚遠,融合性就會偏低。從這方面說,希臘語要取代埃及語,本身就要付出比阿拉伯語更多的努力。
二是宗教信仰因素
在埃及語的發展過程中,這是個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語言要有生命力,必須要有深厚的人文背景,不然就像美洲印第安語言一樣極易被同化。埃及語最初是和埃及多神教捆綁在一起的,祭司僧侶們掌握著這一文化工具,只要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不變,埃及語的地位絕對不會動搖。
隨著希臘化的開始,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並逐漸在精英階層盛行。但在宗教領域和基層社會,埃及語依然堅挺的存在。希臘多神教和埃及多神教都是溫和的多神教,互相之間比較寬容,而希臘語帶來的人文精神僅能影響精英階層,於是希臘語和埃及語長期並存於埃及,許多人能同時熟練掌握兩種語言。
羅馬統治時期基督教興起,又給這一地區帶來了極大變數。基督教作為一神教,相比多神教具有體系完整、組織嚴密、排外性強等特點,兼之宣傳平等,具有很強的普世性,對基層群眾有很大吸引力。
於是在基督教的強大攻勢下,腐朽落後的埃及多神教迅速瓦解。為了能在埃及地區更好的傳教,傳教士們用當時通行的希臘語字母拼寫埃及語,又因為埃及語發音比希臘語更複雜,他們在希臘字母基礎上增加了6個字母,科普特文從此誕生。
在使用希臘字母之前,埃及語的書寫體系有三種:聖書體(hieroglyphs)、僧侶體(hieratic)和世俗體(demotic)。這三種書寫系統隨著埃及多神教一起被基督教所終結,但埃及語又憑藉科普特文與基督教捆綁在一起,進行了一次華麗轉身,從而浴火涅槃。命運有時就是這麼奇妙,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又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入侵,伊斯蘭教也被帶來,希臘語作為上層社會語言僅一個世紀就被阿拉伯語取代,不過科普特語卻因與基督教捆綁暫時得以苟延殘喘,宗教信仰在人們心中的穩定性一向高於其他東西。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同屬一神教,除了一神教的一般優勢外,它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伊斯蘭教對人的控制絕非停留在精神層面,而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帝國,比起基督教的拜佔庭,伊斯蘭教的政治性更強,因此能得到更有效的傳播。而且在埃及,伊斯蘭教統治者想獲得的是全面勝利,不只是宗教,也包括語言。
所以當基督教被伊斯蘭教不斷排擠,阿拉伯統治者也在有意識地取締其他語言時,科普特語就逐漸被阿拉伯語取代了。
三是地緣因素
物質決定意識,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影響。埃及地理的封閉性和自然的規律性滋生了埃及多神教,隨著希臘文明的強勢進入,又接受了希臘化。
希臘人誕生於地中海東北部,雖然經長時間發展擴散到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但東北地中海始終是希臘人最密集的地區,而在埃及等其他地區希臘人只不過是殖民者,是少數民族。這一狀況無論在希臘化時代、羅馬時代還是拜佔庭時代都沒有改變。
儘管在託勒密王朝期間,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一度成為希臘世界的文化中心,但是文化所賴以生存的最基本元素——人口並未取得壓倒性勝利,也就是希臘裔族群沒有埃及土著多,用希臘語的人沒有用埃及語的人多。後來無論羅馬還是拜佔庭,其政治中心都在歐洲,距埃及十萬八千裡,對埃及文化的滲透力有是有,但不是致命性的。
阿拉伯則完全不同,它前期的政治中心麥加和大馬士革都距埃及很近,即便是後期的巴格達也不算遠,富庶的埃及吸引了大量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化了的西亞人前來定居。在這樣海量的移民浪潮衝擊下,用科普特語的基督徒首先在大城市被邊緣化,隨著改信伊斯蘭教的人數增加在全國又被邊緣化。
最終科普特語消失在埃及社會中,現在只有在科普特人的宗教儀式上才能聽到這種源自古埃及的聲音。
參考文獻:《世界語言簡史》《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古埃及史》《碰撞與交融——希臘化時代的歷史與文化》《阿拉伯通史》《地理與世界霸權》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