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四川比較喜歡考察關於皮亞傑提出的同化和順應。對於這一類知識點,往往考生們由於未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總是容易把這兩個知識點進行混淆,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失分的情況。鑑於此種情況,本文在此對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知識點之——皮亞傑提出的同化和順應,進行總結梳理,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皮亞傑認為,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叫做圖式。皮亞傑對圖式的定義是「一個有組織的、可重複的行為或思維模式」。初生的嬰兒,具有吸吮、哭叫及視、聽、抓握等行為,這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嬰兒能夠生存的基本條件。而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於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分為同化和順應。
同化是指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景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中。例如,學會抓握的嬰兒當看見床上的玩具時,會反覆用抓握的動作去獲得玩具。當他獨自一個人,玩具又較遠(看得見),手夠不著時,他仍用抓握的動作試圖得到玩具。這一動作過程就是同化,嬰兒用以前的經驗來對待新的情境(遠處的玩具),即主體能夠利用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順應是指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上面提到那個嬰兒為了得到遠處的玩具,反覆抓握,偶然地抓到床單一拉,玩具從遠處來到了近處,以後這個嬰兒就會用這一動作來得到玩具,這一動作過程就是順應。
練一練
材料一:小花生下來就會吮吸母乳,在六個月以前,由於沒有接觸過其他新食物,所以每次喝奶、喝水都是直接吞咽;
材料二:六個月之後的某一天,媽媽給小花吃了一小塊兒香蕉,小花咽不下去,通過多次嘗試後,學會了咀嚼,從此以後,小花在接觸到塊狀食物時,都會先進行咀嚼之後再吞咽;
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以上兩則材料分別說明了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機能分別是( )。
A.同化 B.圖式
C.認知結構 D.順應
E.運算
【答案】A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六個月以前,小花遇到新情境(如喝水),都是利用以前的圖式來整合,此為同化;六個月以後,小花發現香蕉不能直接吞咽,改變了原有的認知結構,來適應新情境,這是順應;故此題選擇AD。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