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開創了將遊戲納入個體認知發展的新途徑。他認為認知發展影響兒童的遊戲行為,因此遊戲行為是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指標。
遊戲不是獨立無意義的活動,而只是認知水平的表現形式而已,認知發展是在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實現的。在遊戲中兒童將現實世界中的新認識及新行為納入現有的認知結構中,通過遊戲,兒童可以練習日常生活中學到的技巧,必要時甚至通過想像是改變世界,使它更符合現有的認知結構。因此在遊戲中,認知上的同化作用大於順應作用。
在遊戲中,往往出現重複的動作、模仿動作,如果同化大於順應,主體則完全不考慮現實的各種特徵,而只是為了某種願望去活動去改變現實,這就是遊戲。
例如兒童把竹竿當成木馬,把積木當成電話等都是改變現實以符合認知結構,因此兒童在遊戲中主要是進行認知上的同化作用而很少進行順應作用,遊戲對認知發展的幫助不大,在這一點上皮亞傑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
皮亞傑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的不同水平將遊戲分為相應階段活動。
1 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遊戲表現為不斷重複習得得動作或活動,被稱為練習性的遊戲階段。
2 到了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遊戲超過了當前範圍,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表現為一種象徵性的遊戲,即利用替代物做假象遊戲,兒童通過象徵性的物品改變現實滿足自我情感方面的需。
3、具體運算階段
到了具體運算階段,規則遊戲開始發展。皮亞傑認為嬰兒偶然從遊戲中獲得快感,遊戲行為因而不斷出現。
後皮亞傑學派的遊戲理論及遊戲的喚醒理論和遊戲的元交際理論出現於二十世紀60~70年代。後皮亞傑理論以探討遊戲的生理機制與環境的影響為特色。他們有的認為人類有社會性內驅力,需要不斷參與信息加工活動為前提,並認為個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總是通過控制環境的刺激輸入量來維持和追求最佳的覺醒水平。
1、遊戲的喚醒理論。
喚醒和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外部環境刺激,一個是機體內部平衡機制,但外界環境的刺激對兒童來說是新異的,表明刺激較強處於緊張狀態,中樞神經系統激活處於最高最佳狀態,這時主體通過對新異刺激的探究來介入刺激從而降低激活水平,使之達到最佳。
就拿兒童玩滑滑梯來說,一開始兒童「循規蹈矩」
的玩,以此了解並熟悉滑滑梯的特點和玩法。當兒童對滑滑梯足夠熟悉時,就產生了厭倦,滑滑梯這一刺激都他來說很弱,這時他們就變換新的滑滑梯的形式。
前者屬於「特定性探究」,後者屬於「多樣性探究」行為,前者處於探究,後者屬於遊戲。遊戲的作用在於增強刺激,提高覺醒水平,當覺醒水平達到最佳,遊戲就停止了,只有當刺激重又減弱,覺醒水平再次降低,它才又開始。
可見,遊戲和探究都是在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最佳激活水平。所不同的是,探究是由外部刺激控制的水平,遊戲是有機體自身控制的行為。
遊戲喚醒理論幾個倡導者在對「最佳喚醒水平」。所不同,有的把最佳喚醒水平理解為一條線,在這條線的兩端分別是探究和遊戲的功能區域。有的把最佳喚醒水平理解為一定幅度的區域,認為環境刺激有時過多,有時過少,形成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只有一個短時間是經過中等水平的,中等水平才是最佳喚醒狀態。
還有一種遊戲的元交際活動。貝森特提出的,認為人類的交際活動也帶有豐富的深層含義,交際雙方只有理解了交際活動背後的深層含義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元交際活動是指交際活動中雙方識別理解對方交際表現中的隱含意義的活動。
遊戲是一種元交際的過程,參與者只有理解了「玩」「假裝」背後的意義,才能真正進入遊戲情景。遊戲實際上是將人類的表層活動和深層含義聯繫起來,引導遊戲者在聯繫中增進認識。
因此體現了兒童元交際活動的遊戲,對兒童理解和建構表徵世界具有先導作用,兒童遊戲的價值不在於教會兒童某種認知技能或承擔某種角色,而在於向兒童傳遞特定文化下的行為框架,並教兒童如何聯繫所處的情景來看待行為,以及如何在聯繫中評價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