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我們教師招聘常考的一個重點,也是大家學習的一個難點。今天老師給大家總結下皮亞傑發展階段論的詳細考點。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是:
(1)兒童只能用一些原始的、遺傳性的圖式來對待外部客體,他們能逐步協調自己的感知覺和動作活動,但其感知運動還不具備運算的性質,因為他們需要對客觀事物進行直接的感知覺和動作活動,還不能在頭腦中表徵外部事物,其活動還不能達到內化的程度。
(2)「客體永久性」的獲得。在嬰兒早期,他們分不清主體和客體,客體對他們來講只是忽隱忽現的一些不穩定的圖像,只有他們看得見的東西才存在,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所以,嬰兒最初的世界不存在永久的客體。例如,如果你用毛巾把嬰兒身邊的玩具蓋起來,他不會將毛巾移開,而是認為玩具不見了。兒童到1歲左右才能認識到,即便物體從眼前消失,它們依然是存在的,而不是徹底從世界上消失了;換言之,他們已經開始將主體和客體區分開來,掌握了「客體永久性」。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同感知運動階段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前一階段的兒童只能對當前知覺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運作進行思維;後一階段的兒童由於符號功能的出現,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藉象徵性圖式在頭腦中進行「表象性思維」或「象徵性思維」。這個時期的兒童由於語言的出現和發展,開始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視外部活動。這種表象性思維有四個特點:
(1)具體形象性。兒童是憑藉表象來進行思維的,依靠這種思維,他們可以進行各種象徵性活動或遊戲、延緩性模仿以及繪畫活動等。正是由於表象和語言的出現以及行走能力的發展,大大擴展了兒童對空間和時間範圍的認識,他們可以理解遠方和過去的事情。不過,由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有濃厚的「象徵性思維」,其認知表現出「泛靈論」的特點。「泛靈論」是指兒童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包括石頭和雲彩都好像人和動物一樣,是有生命的客體。
(2)沒有守恆概念。兒童在這個階段已開始從前概念思維向運算思維發展,但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調節的限制,沒有守恆性。例如,給這個階段的兒童展示兩排數目相同的積木,他們會認為排得鬆散的積木比排得緊湊的一排積木要多些。
(3)思維不具有可逆性。所謂「不可逆性」,指思考問題時只能前推,而不會逆推,不懂得改變思維方向以便能回到起點。如果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可逆性,他們就能夠在頭腦中逆轉排積木的過程,即將排得鬆散的積木和排得緊湊的積木恢復到展示前數目相等的樣子,則可以知道這兩排積木是相等的。但事實是,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還不具有可逆性。
(4)自我中心性比較突出,注意不能轉移,有刻板性。自我中心性是指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與他們的一樣,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卻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於是,兒童認為所有人跟自己有相同的感受,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也一定會喜歡。
上述思維特點使得這一時期的兒童只具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概念」,還沒有真正的邏輯概念,只是到了該階段的後期,最初的運算圖式才開始出現,因此皮亞傑稱該階段為前運算階段。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具體運算是在前一階段很多表象圖式融化、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五個主要特徵:
(1)思維的守恆性。在這個階段,兒童的智慧活動具有了守恆性,具有守恆概念是這個階段的主要標誌。根據皮亞傑的實驗研究,達到各種守恆的年齡不一樣:達到物質守恆是7-8歲,重量守恆是9-10歲,容積守恆是11-12歲。
(2)思維的可逆性。在這個階段,兒童的智慧活動具有了可逆性。
(3)具體邏輯思維。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中已有抽象概念,掌握了群集運算、空間關係、分類和排序等邏輯運算能力。不過,這個時期兒童的運算還離不開具體事實的支持,只能將邏輯運算應用於具體的或觀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邏輯運算擴展到抽象概念之中。這樣,假如讓這個時期的兒童在純粹言語敘述的情況下進行推理,他們會感到困難。所以,皮亞傑把該階段稱為具體運算階段。
(4)去自我中心。這一階段兒童逐漸學會從他人的觀點看問題,逐漸認識到他人持有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與想法,進而能接受他人的主張或者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是兒童和別人順利交往以便完成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5)多角度思維。這一階段的兒童逐漸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皮亞傑將這種思維的多角度化稱作去集中偏向。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應多做事實性的、技能性的訓練,這才符合其思維發展特點。
4.形式運算思維階段(11-16歲)
在此階段個體的思維能力已能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是:
(1)能進行假設演繹思維。在此階段的兒童有能力處理假設而不只是單純來解答問題,或從前提出發得出結論。假設演繹推理的思維特點是:先對所面對的問題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系統化的實驗進行驗證,從而得到答案。皮亞傑曾以擺動吊錘做實驗,要求被試解答在吊繩長短、吊錘重量、推動力量這三種變化中,哪種是影響吊錘擺動速度的因素。結果發現,只有認知達到形式運算階段的被試,才能按照類似以下假設推理的方式尋求答案:先假設其中一個因素為影響因素,而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只變化所假定的影響因素,從而系統地進行實驗加以驗證,最終得到答案。
(2)能進行命題運算思維。所謂命題運算思維,就是可以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在思考問題時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無須具體事物作中介,能進行抽象的形式推理,或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演的思維。在這個階段,個體開始能應對潛在的或假設的情境。例如,用同樣一個問題分別問小學生和中學生:「如果你是市長,你會怎麼來規劃城市?」小學生也許會回答:「我不是市長,我不知道。」而中學生可能就會開始在頭腦中進行幻想刻畫並描述他的想法。
考題再現
1.媽媽拿著蘋果對7歲的小智說:「這個蘋果有300克重。」隨後,她將這個蘋果切成四塊,再問小智:「這塊蘋果總共有多少克?」小智回答:「300克。」由此可知,小智最後可能處在(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1.【答案】C。解析: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題幹中媽媽將一個蘋果切四塊,小智依然知道它和整個蘋果一樣重,說明小智已經獲得了守恆的概念,所以小智正處於具體運算階段。
2.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觀點,兒童發現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與物體排水量有關,而與物體的質地無關,說明該兒童的認知水平處於( )階段。
A.前運算 B.感知運動 C.形式運算 D.具體運算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題幹中兒童發現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與物體排水量有關,而與物體的質地無關。說明兒童已經具有假設演繹思維,即先假設其中一個因素為影響因素,而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只變化所假定的影響因素,排除其他因素的幹擾,從而系統地進行實驗加以驗證,最終得到答案。故選C。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