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都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要考點。主要考查對認知發展四個階段的理解,常以單選、判斷或多選的形式進行考察,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需要掌握每個階段的特點並加以對比辨別。本文在此對此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感知運動階段:年齡(0-2歲)
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動作和感覺去適應外界環境。通過摸爬滾打咬等感覺和動作形式獲得了低級的行為圖式。動作表現為外顯活動,尚未內化,還不能在頭腦中進行。通過與外界的交往,動作慢慢協調起來,逐漸知道自己的動作與動作對外物所起的作用之間的關係,並能有意識地進行某種活動。出現以下特點:
1.初期兒童剛剛能區分主體與客體。
2.中期兒童對事物的被動反應到主動探索,智力已先於語言發生。
3.後期兒童有了表象,獲得「客體永久性」(即知道物體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候仍然繼續存在)。例如:在孩子面前呈現一個玩具然後迅速藏起來,如果這個孩子去找那個玩具,就說明這個孩子獲得了「客體永久性」。
二、前運算階段:年齡(2-7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發展也進入到一個關鍵的階段,即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動作雖然內化了,但尚未形成從事邏輯思維所需要的心理結構,還不能進行運算。只能以「表象」進行思維。他們使用的詞語或者是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他們的思維仍然受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表現出以下特點:
1.「泛靈論」,即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靈性的。例如:孩子最心愛的布娃娃不小心摔地上了,她會將它立刻抱起來然後說:「啊,乖,不哭不哭!」他認為布娃娃是有生命的,會感到痛。
2.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個自我為中心不是指孩子自私,而是指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不能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皮亞傑通過「三山實驗」論證了該特點,「三山實驗」具體是在桌子上放了三座假的模型山,左面高,右面低,桌子的左側椅子上坐著小孩,右側椅子上放著一個玩偶,圍繞桌子的四個方位進行拍照,讓孩子先圍著桌子走一圈回到椅子上,將拍好的四張圖片放到孩子面前,讓他選出坐他對面的玩偶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孩子會選出自己看到的山的樣子,這就是自我為中心。由於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這時,該階段的孩子在語言上就會出現重複(如說疊詞)、獨白(自言自語)、集體獨白(在集體中自說自話)的特點。
3.沒有守恆的概念。例如:兩杯同樣容量的飲料到在不同形狀的杯子裡,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得出兩杯飲料是一樣多的。
4.思維具有單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例如:「小紅你有哥哥嗎?」「有啊!」「那你哥哥叫什麼?」「小明!」「那小明有妹妹嗎?」「沒有!」這就是思維的不可逆。
5.思維集中化,即作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維度。
三、具體運算階段:年齡(7-11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例如:小明在去過幾次遊樂場後,能畫出遊樂場的具體路線圖。這一階段兒童的特點就與前運算階段剛好相反,所以考生在記憶時,為了減輕記憶負擔,可以記清楚一個階段,然後反過來即可。具體特點如下:
1.去自我中心。
2.掌握了守恆的概念。
3.思維具有多向性、可逆性。
4.思維去集中化。
5.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變。
四、形式運算階段:年齡(11-16歲)
又稱命題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獲得抽象思維能力,能從可得到的信息中的出結論。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思維已經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把內容與形式區分開來,開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具體特點如下:
1.認識命題的關係。
2.進行假設——演繹推理。
3.具有抽象邏輯思維。
4.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針對這部分的知識希望各位考生能結合以上的例子講解靈活地理解記憶。最後,再次希望以上內容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