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構主義發展觀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自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我們剛下生的小嬰兒通過簡單的抓取,擺弄等動作獲得關於物體的知識,從而認識物體。在這裡我們需要理解四個概念定義,圖式,同化,順應,平衡。
圖式: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換言之,頭腦中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結構。比如,我們對鳥的認知圖式為,有羽毛的,會飛的,有尖尖的喙的動物。
同化: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景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中。換言之,新的刺激能夠納入原有的圖式中,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比如,我們知道鳥的圖式之後,在看見麻雀,鸚鵡,把這些整合納入到鳥的圖式中。
順應: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比如,鴕鳥不會飛,但是也是鳥類,所以我改變了原來的認知圖式,不會飛的也是鳥類。
平衡:個體通過同化順應達到機體與環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變行為以重建平衡。個體在平衡不平衡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結構,實現認知發展。
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1)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探索感知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這一階段的兒童通過咬一咬,摸一摸去感知外界世界)
低級行為圖式
獲得了客體永恆性(事物不再眼前,但我知道不是憑空消失9-12月 12月以後一直有)。
2) 前運算階段(2-7歲)
萬物有靈論又叫泛靈論。即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這一階段的兒童,會把所有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比如兒童吃飯時也會為娃娃吃飯,他會認為娃娃不吃飯也是餓的;不能踩草坪,因為小草會疼等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重複,此階段兒童說話喜歡用疊詞,寶寶,媽媽,爸爸等;獨白以及集體獨白,自己玩玩具時候自言自語),在這裡皮亞傑做了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來證明此觀點。
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比如你問這個階段的兒童你有爸爸嗎?有的!反過來問他,那爸爸有兒子嗎?沒有,不可逆)
刻板性(這個階段兒童認為,穿褲子的都是男孩,穿裙子的都是女孩)
沒有守恆概念(著名的量杯實驗,將液面同高的水倒入量筒中液面上升,這個時候兒童會回答量筒中水多)
單維度思考問題,只能從一個角度考慮問題
3)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具有守恆性(量杯實驗問這一個階段孩子,他會回答一樣多了)
可以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是必須有具體事物做支撐,依靠表象。
理解原則,但是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敢改變。
思維可逆性
4) 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邏輯推理,歸納或者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著名的鐘擺實驗,此階段兒童知道控制變量和假設,命題思考問題)
理解符號意義,隱喻,直喻,能概括
思維可逆性,守恆,補償性和靈活性。(砝碼實驗,能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了)
以上就是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與理論,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