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把兒童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一歲半、兩歲,相當於嬰兒期;前運算階段,從兩歲到六、七歲,相當於前學齡期;具體運算階段,從六、七歲到十一、十二歲,相當於學齡初期,即小學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從十一、十二歲,到十四、十五歲,相當於學齡中期,即初中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是「感知-運動的智慧」,這是智慧的萌芽。這階段的主要行為特徵是:嬰兒開始能區分自己和物體,逐漸知道動作與效果間的關係。初生嬰兒不分主體和客體,把兩者溶合在一起。由於兒童用自己的動作接觸外界事物,使客體發生了移動或變化,比如用手搖動發聲的小鈴,或是把一件東西推到桌邊,使這東西掉到地上。這樣通過手的動作,眼與手的協調動作,使外界事物發生了變化,嬰兒才知道手是他自已身體的一部分,才能開始區分自己和物體,並進一步發現了動作與效果之間的關係(因果性的萌芽)。此時兒童對消失的物體開始去尋找,大約四個半月的嬰兒開始尋找在他視野內看得到的事物,將近一周歲時開始能尋找被幕布遮蓋著的物體。兒童知道物體在眼前消失或被其他物體掩蓋時並非不存在,而是仍然存在著,他總是要找到這物體。這時的兒童開始知道了客體的永久性(或稱永久性客體)。這階段兒童只有動作活動,並開始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間的活動,還沒有出現表象和思維,也還沒有出現語言。這階段的智慧還沒有「運算」的性質,因為兒童的動作尚未內化為表象的形式。
前運算階段的主要特徵是語言功能的出現,標誌著嬰兒期的結束。兒童將滿二周歲時,開始用語言作為信號來描述外部世界,在廣度和速度上大大地擴展了兒童智慧活動的能力。信號性功能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延遲模仿、象徵性遊戲、初期的繪畫、心理表象和記憶等。兒童開始模仿先前發生的動作,這種內化的模仿標誌著兒童具有表象能力,出現了「表象的思維」,也稱「表象的智慧」。兒童的表象世界比直接動作的世界要廣闊得多。不過,這時期的兒童依賴於表象的心理活動還是處於萌芽階段。兩歲多兒童能從自己家裡走到託兒所,但在思想上能說出從家裡走到託兒所的途徑(要通過心理表象)要到這階段後期才會出現。這階段兒童還不能進行可逆性運算,還沒有守恆概念。對量的判斷缺乏系統的傳遞性。比如,兒童可理解A=B,B=C,但不能傳遞,還不能得出A=C的判斷。這時期兒童的自我中心比較突出,認為外部世界環繞著他轉動(以自我為中心),月亮是跟著他走的。他不考慮別人的意見,認為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他只知道有個哥哥,但不知道他自己就是他哥哥的弟弟。
皮亞傑從邏輯學中引進「運算」這個術語,作為區分思維水平的標誌,這是邏輯思維(或稱運算思維)的核心概念。運算是指什麼呢?須先從動作談起。動作是在實物上進行的,比如推動或分開物體,用物體比較大小或輕重等。兒童的思維水平過渡到具體運算階段時,動作發生了內化(或稱內部化)。也就是說,動作內化為運算,這運算可在頭腦裡進行思維而不失去動作原有的特徵。比如,最初用筆算,逐步內化為心算(口算);最初根據實物進行直觀形象思維,逐步內化過渡到頭腦裡的抽象邏輯思維。運算不僅是內化的動作,而且是可逆性的,以區別那些不可逆的動作。因此,當動作上升為運算時,人的思維水平便逐漸深化了。可逆性可分為兩類:(1)逆向性,比如+A的逆向是-A,向東走5步回過來向西走5步,結果仍返回原處。杯子中的液體可倒入另一個形狀不同的杯子中,事後又可倒回原來的杯子中。(2)互反性,比如A
形式運算階段的心理水平,相當於前青年期(或稱少年期)。這階段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成人的準備階段。所謂形式運算,即是「使形式從內容解放出來」。思維超出了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實,而朝著非直接感知或未來的事物的方向發展。這階段的思維特點能從理論出發,而不必從具體到理論,能考慮假設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具體運算階段的判斷和論證的邏輯構成是與事物的具體內容分不開的,而形式運算階段則不受具體事物的內容所局限,能脫離當前具體事物的觀察,通過假設進行推理,解答問題。這階段運算的特點是把邏輯運算組合為「群」和「運算系統」,依據可能的變換形式憑藉推理引出必要的結論,從而解決有關命題;或是根據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因素分析和科學實驗,從而發現規律,這階段兒童能有科學創見和理論創新。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