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們往往在備考心理學的時候,會發現人物做的實驗多到容易發生混淆。今天就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梳理研究兒童心理的皮亞傑在教育綜合知識中的經典實驗,希望通過實驗的了解,廣大考生能夠受益。
一、三山實驗
實驗做法: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如圖。
實驗結論: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無一例外地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樣的!
知識連結: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理論,前運算階段的特點之一,兒童認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這個階段兒童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採擇能力,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二、守恆實驗
實驗做法:首先給兒童呈現兩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狀一樣),然後當著兒童的面,把這兩杯水分別倒入一個高瘦的容器和另一個又矮又胖的容器裡,問兒童哪一個杯子的水多(或一樣多)。如圖。
實驗結論:6、7歲以下的兒童僅根據杯子裡水的高度判斷水的多少而不考慮杯子的口徑的大小。而6、7歲以上的兒童對這個問題一般都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知識連結: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理論,前運算階段的特點之一,兒童認知還未形成守恆的觀念。到了具體運算階段,守恆觀念形成,兒童能夠知道重量守恆、液體守恆等。
三、鐘擺實驗
實驗做法:不同長度的繩子被固定在—個橫梁上,繩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實驗者向被試演示如何使鐘擺擺動(將栓有重物的擺繩拉緊並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試的任務是,通過檢驗與鐘擺擺動有關的四種因素(重物的重量、擺繩被提起的高度、推動擺繩的力量、擺繩的長度),來確定哪一種因素決定鐘擺擺動速度。被試有較充分的時間對上述各種因素進行檢驗。正確的答案是,擺繩的長度決定鐘擺擺動的速度,擺繩越短,其擺動的速度越快。如圖。
實驗結論:在檢驗假設的過程中,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不能在檢驗某—因素的時候,控制住其他的相關因素。例如,當擺繩短,重物重的時候,擺速則快。因此,錯誤地認為擺速是由擺長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決定的。只有到了形式運算階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學家一樣地檢驗假設,最終獲得關於問題的、唯一可能的、具嚴格的邏輯意義的解釋。
知識連結: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只有進入到形式運算之後,才具有歸納推理能力,鐘擺實驗才能夠科學地進行驗證。所以鐘擺實驗標誌著兒童認知發展到形式運算階段。
四、對偶故事法
實驗做法:①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家裡人叫他去吃飯,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託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託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②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裡拿出一些果醬。他爬到一把椅子上,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問:這兩個小孩哪個的過錯大,為什麼?
實驗結論:2-8歲的小孩子在回答對偶故事時,認為約翰的過錯更大,因為打碎了15個杯子。8-11歲的小孩子則認為亨利的過錯大,因為他是貪吃爬上去,不小心打碎了杯子。
知識連結:皮亞傑根據對偶故事法,得出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他律道德階段(2-8歲),服從絕對權威,會從事情的結果進行道德判斷;自律道德階段(8-11歲),追求平等,考慮對偶故事中人物的動機,再做出過錯判斷。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