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人,近代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是教資教招以及教育心理學的重中之重,下面讓我們來捋一捋。
皮亞傑認為,人的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來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來源於主體的動作。由於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同樣兒童的認知發展也遵循這一規律。皮亞傑將兒童從出生到成人的認知發展分成了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時期或階段,將嬰兒至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到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兒童主要憑感知運動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協調並適應外界環境,其智力活動處於感知運動水平。在這一時期兒童主要通過抓咬吮吸等動作獲得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例如,給一個小嬰兒玩具,他拿起玩具就往嘴裡塞,去咬玩具,但是咬了兩下之後,他就不咬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嬰兒通過咬這一動作獲得一個信息,那就是玩具是硬的,不能吃。這一例子就是體現了這一時期的孩子認識外界事物主要是通過動作完成。
二、前運算階段(2到6、7歲)
「運算」是皮亞傑從邏輯學中借用的一個術語舉藉助邏輯推理,將事物的一種狀態轉換為另一種狀態,或者是指一種內化的可逆的思維方式。如1+1等於2,也可以說2是由1和1轉換而來的,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不能進行這樣的轉換。這一階段兒童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1.泛靈論。也稱萬物有靈論,是指孩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例如,媽媽帶小朋友去公園玩,這時媽媽不小心踩到了小草,寶寶會說,媽媽別踩小草會疼,此時孩子認為小草和他一樣也有生命,這就是體現了萬物有靈或者泛靈論。
2.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此時並不是指孩子自私,而是在此發展階段,此年齡階段的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例如,媽媽生日小明把自己最愛的變形金剛當做生日禮物送給媽媽,他認為媽媽也會喜歡。此時小明的這種行為就是體現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而不是從媽媽的角度思考,媽媽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3.思維的不可逆性。是指小朋友只能正著思考問題,不能倒著思考問題。例如小朋友知道2+3=5卻不會計算5-3等於多少。這就是體現了兒童思維不可逆轉,不能進行事物狀態的轉換。
4.缺乏守恆性。是指當事物的形狀發生改變但是質量或者體積等不變時,兒童不能進行正確的判斷。例如,兩個大小質量完全相同的蘋果,其中一個是完整的,另外一個完整的蘋果分成大小相等的四塊,此時讓兒童進行選擇,大多數兒童選擇分成四塊的蘋果,因為他們認為此時蘋果數量多。其實,兩個蘋果的大小一樣,但是兒童卻不能正確區分,這就是體現了兒童沒有守恆觀念。
三、具體運算階段(7到11、12歲)
這個時期兒童的認知能力能夠擺脫知覺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穩定性,達到守恆。可以說,「守恆」概念是這一階段出現的標誌。所以此階段主要有以下特點:
1.守恆性,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儘管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例如,兩個大小質量完全相同的蘋果,其中一個是完整的,另外一個完整的蘋果分成大小相等的四塊,此時讓兒童進行選擇,此時的兒童已經知道這兩個蘋果雖然一個是完整的,一個是分開的,但是它們的大小質量卻是相等的。
2.思維具有可逆性。在這一階段兒童既可以正著思考問題也可以倒著思考問題。例如此時兒童已經能夠正確的進行2+3=5和5-3=2的運算。
3.能夠憑藉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例如在這一時期問兒童A>B,B>C,那麼A和C的關係是什麼,兒童回答不出來。但是如果換一種問法,爸爸比媽媽高,媽媽比小明高,那么爸爸和小明誰高,兒童就可以輕鬆地回答出來爸爸比小明高。為什麼第一種問法回答不出來,第二種問法卻可以輕鬆回答出來了,是因為第一種問法中的ABC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第二種問法中的爸爸媽媽小明則是比較具體的事物,兒童可以藉助具體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大小。
四、形式運算階段(11到15歲)
「形式運算」是指抽象的假設或命題進行邏輯轉換。這一時期兒童或青少年能夠從具體內容中解放出來,超越具體的可感覺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並完全具備以下思維特徵:
1.處理命題之間關係的能力。即不僅能考慮命題與經驗之間真實性關係,同時能發現命題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並能推論兩個或多個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根據形式運算所處的年齡階段可知,此年齡處於初中時期。在上初中的孩子就開始學習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知識,真假命題就是在初中階段學習。
2.進行假設—演繹的思維能力。即不僅能在邏輯上考慮現實的情境,而且根據可能的情境(假設的情景)進行思維;不僅能運用經驗—歸納的方式進行邏輯推理,而且能夠運用假設—演繹推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根據形式運算所處的年齡階段可知,此年齡處於初中時期。在上初中的孩子就開始學習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知識,在此階段兒童能夠進行演繹推理,開始藉助假設來解決問題。
3.抽象邏輯思維接近成人水平。即能運用符號進行思維。本階段的兒童能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成人的水平。例如在學習數學平面圖形的時候開始用M、N等字母代表某個邊或者某個角,之所以用字母代替是因為此階段的兒童可以理解這些字母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4.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能夠靈活的處理各種問題。例如,在天秤的兩個託盤裡放入大小相同的砝碼,此時一個盤裡兩個砝碼,一個盤裡一個砝碼,問學生如何使天秤兩端保持平衡,學生會回答兩個砝碼的盤裡去掉一個砝碼或者一個砝碼的盤裡增加一個砝碼,此時兒童可想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體現了思維具有靈活性。
皮亞傑在進行上述年齡階段的劃分時,提出下列重要原理:
(1)認知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結構連續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的進行是連續的,但它造成的後果是不連續的,故發展有階段性;
(2)發展階段是按固定順序出現的,出現的時間可因個人或社會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發展的先後次序不變;
(3)發展階段是以認知方式的差異而不是個體的年齡為根據。因此,階段的上升不代表個體的知識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現在認知方式或思維過程品質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