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所謂的認知發展理論就是: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
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
同化:個體利用已有的圖式把新的刺激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過程;
順應:兒童改變已有的圖式或新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可達到新水平;
平衡: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均衡」。
個體發展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複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
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有:①成熟,②練習與習得經驗,③社會性經驗,④平衡化。
著名的認知發展階段:
①感知運動階段:通過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
②前運算階段:形象性,思維不可逆,物體不守恆,自我中心主義;
③具體運算階段:一定的邏輯運算能力,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運算階段:假設演繹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
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
①教學問題不能過難,也不能太簡單;
②以圖式和環境相互作用產生認知需要為動力;
③創設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的認知平衡,也不能超過已有認知水平;
④利用生活經驗引導認知發展。
維果茨基的一個重要理論——最近發展區
所謂的最近發展區就是實際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指學生已有的身心成熟程度,後者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時,能夠獲得的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維果茨基覺得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創造最近發展區。
皮論與維論都是再講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方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這兩種理論結合起來:
①教學要適應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
②教學應引導並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③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