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14湖北大學前,14畫北簡,16天津簡,17肯島大學篇,1夏ら皮大學簡,18閩南論
1.提供活動
為了增進學生的活動經驗,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豐富的、真實環境中發生的活色動,讓學生自發地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去自主地發現知識。
2.創設最佳的難度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通過不平衡來促進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製造些使學生產生認知不平衡的問題,以促使他們的認知發展。
3.關注兒童的思維過程
皮亞傑是率先詳細描繪兒童與成人心理差異的科學家。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兒童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並根據當前兒童認知水平提供適宜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4.認識兒童認知發展水平的有限性
教師需要認識各年齡階段兒童認知發展所達到的水平,遵循兒童認知發展順序來設計課程,這樣在教學中就會更加主動。
5.讓兒童多參與社會活動
皮亞傑特別強調社會活動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他認為環境教育重於知識教育。年幼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表現為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主要是由於缺少與他人相互用的機會。因此,隨著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增多,他們逐漸能夠認識到他人的觀點與自的不同。
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12重慶論,17東北論維果茨基(名詞解釋)
維果茨基(1896~1934)是蘇聯的心理學家,主張把歷史研究作為人類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提出「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以及社會交互作用對認知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他主要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著重探討思維和語言、兒童學習、教學與發展的關係問題。他所創立的文化歷史理論不僅對蘇聯,而且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