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重點章節】
心理發展的內涵(名詞解釋)10首都,11,18揚州,12四川,12,15,18華南,13湖南科技,15華中,18四川
(1)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胚胎期經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持續而穩定的內在心理變化過程。
(2) 心理發展反映的是個體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持續而穩定的系列變化過程,主要包括認知發展和人格發展
二: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 13,19河南簡答/論述,15江蘇大學簡答
認知發展(名詞解釋)13,15,19閩南
認知發展是指在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其感覺,注意,記憶,思維,言語等認知的功能不斷發展,並趨於完善的變化過程,表現為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識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改變的歷程。
(二)認知發展的一般規【簡答】
認知是個體在認識事物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感知,記憶和思維,言語和注意等活動。認知發展是指兒童在心理上表徵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發展,認知發展一般遵循以下規律:
1:認知活動從簡單、具體不斷向複雜、抽象發展。兒童最初只有非常簡單的、具體的反射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活動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抽象。
2:認知活動從無意向有意發展。兒童最初的認知活動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以後逐漸向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方向發展,出現有意注意、有意記憶等。
3:認知活動從籠統向分化發展。兒童最初的認知活動是籠統而不分化的,發展的趨勢是從混沌到分化和明確。
三:人格發展的一般規律 13華中簡答,14瀋陽簡答,15江蘇大學簡答
(一) 人格發展(名詞解釋)14揚州,16、18閩南
人格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經成年到老年的整個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徵或個性心裡形成、發展和表現的過程。一般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生物基礎,遺傳為人格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發展方向。環境因素,包括社會、家庭、學校等,則把遺傳給人格發展提供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
(二) 人格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心理學上,人格指的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的模式包括了一個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質。
1:連續性和階段性並存
從人的一生來看,個體人格的發展是連續不斷的,但是具體到某個階段,,又有其各自的規定性,體現階段性的特點。
2:發展具有定向性和順序性
正常的發展條件下,個性人格的發展總是指向一定的方向並遵循一定的先後順序、而且這種順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發展表現出不平衡性
人格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在發展的速度、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以及最終達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4:發展的共同性和個別性差異
一般來說,個體的人格發展總要經歷一定的共同發展基本階段,但又沒有兩個個體發展是完全一樣的。
四: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係(簡答)
(一) 心理發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雖然教育對個體身心素質發展起主導作用,但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又制約著教育主導作用的發揮,影響著教育的效率,教育必須以個體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為依據。
(二) 有效的教育能促進個體心理的發展
教育一方面要依據個體的心理發展狀況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夠極大地促進個體智力的發展並對個體的心理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第二節: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名詞解釋)17湖北大學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發生認知論的創始人,他對兒童認知發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認為,認知(或智力)的本質就是適應,即兒童的認知是在己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等機制,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一) 認知(或智力)的實質是適應,即兒童的認知是在己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1:圖式
圖式是指兒童用來適應環境的認知結構,是一個有組織的、可重複的行為或思維模式。兒童最初的圖式來源於遺傳,比如新生的嬰兒具有吸吮、哭叫、抓握等行為。為了應付周圍的世界,個體逐漸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一系列圖式。
2:同化
同化是指兒童把新的刺激納入己有圖式中的認知過程。同化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它不能引起圖式的質變,但影響圖式的生長。
3:順應
順應是指兒童把新的刺激納入己有的圖式或形成新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順應是圖式發生質變的過程。通過順應,兒童的認知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4:平衡
平衡是指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當己有圖式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情境時,就 產生了不平衡狀態。個體心理發展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個體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地構建和完善其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的。
(二):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是指有機體的成長,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成熟。成熟為認知發展提供生理基礎。
2:練習與習得經驗
練習與習得經驗是認知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包括物理經驗,即個體作用於物體,抽象出物體的特性;邏輯一數理經驗,即個體作用於物體,目的在於理解動作間相互協調的結果。
3:社會經驗
社會經驗包括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和語言在內的各種因素,指社會相互作用和社會信息相互交換的過程社會經驗也是認知發展的一個必需而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它依賴於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4:平衡化
平衡化是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平衡化具有自我調節的作用,通過調節同化和順應的關係,使個體的認知不斷發展。
(三)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
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階段具有四個特徵:連續性和階段性,結構性,次序不變性,交叉性。皮亞傑認為個體認知發展從不成熟到成熟要經歷四個階段:
1:感覺運動階段(0-2歲):此為兒童思維的萌芽期。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的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2:前運算階段(2-7歲):這一時期是兒童表象思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