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發展心理學》,帶你刷新教育認知,重建你的教育信心

2021-01-14 艾達英語啟蒙

卡爾·榮格曾說:人生最偉大的探險,就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

我們每個人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無數次問自己,我是誰,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我會有和其他人相似的地方,但為什麼我又會和兄弟姐妹如此不同?是遺傳基因,還是生活的經歷,或者是家庭環境、文化背景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這些因素又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而當我們為人父母后,更渴望了解孩子成長背後深層的奧秘,希望能夠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成為一個能夠很好適應社會、快樂生活的人。

BBC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一直到56歲。片中真實記錄了對每個人的訪談,沒有任何的點評。其中精英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和7歲時的理想大致相同,人生不說輝煌,卻也是生活優渥,讓普通人羨慕不已。而紀錄片裡的所有平民孩子中,只有Nick實現了自己7歲時的夢想,其他人依舊生活在底層。從這些真實的訪談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環境,先天性格、個人經歷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這些因素又是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而其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是開闊的眼界,確定性的目標,以及支撐達到目標的動力,也正因為如此,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對孩子心理有更多的認知,能夠在孩子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及時提供幫助,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完成人生的目標。

無論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普通的家長,都希望能夠找到孩子教育的金鑰匙,但在孩子漫長的成長期中,我們也清楚知道教育沒有任何捷徑,唯有提高認知,學習再學習。心理學家一直試圖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人的心靈奧秘和成長的軌跡,也衍生了發展心理學這門學科。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9版)》是由David R. Shaffer 和 Katherine Kipp 兩位教授合著,兩位教授長期從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碩果。本書以口語化的語言詮釋了發展心理學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幫助讀者更好的吸收書中精華。書中深入剖析孩子從孕期到長成整個歷程的心理特點,對從弗洛伊德到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論到新弗洛伊德學派,再到現代的信息加工論做了高屋建瓴的回顧和概括。這是一本發展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發展心理學最佳入門書籍。作為一本優秀的教材,它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備手冊,更是廣大父母刷新認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讀書目。

讓我們從書中撿拾些珍貝來提高我們的認知吧!

重新學習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緩解教育焦慮。

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兒童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而不是靠灌輸,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孩子,激發孩子探索欲望,主動研究,收穫知識。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將孩子成長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處於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孩子其認識和解釋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認知方式設計教學,而不是忽視兒童的成長狀態,自行安排教學,那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挫折,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認知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以個體認知方式而非年齡為標準的,並不是同樣年齡的兒童其認知水平就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前幾年相繼出現的兩起「神童退學事件」引起了大家的熱議: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碩博連讀魏永康,19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而14歲考入瀋陽工業大學的王思涵,卻因為多門成績零分,也被學校「責令退學」。魏永康和王思涵有著相似的童年和少年階段,早早識字,成績出類拔萃,也因此生活中除了學習,別無其他。魏永康在生活中毫無自理能力,事無巨細皆由母親照料,連基本的穿衣吃飯都是母親提醒幫忙,導致離開母親無法生活,最後在讀博期間被退學。而王思涵14歲時以高考成績572分考入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入學後成績每況愈下,最終因為多門成績零分,而被學校「責令退學」。

從兩位神童的發展軌跡,我們看到了因為人為原因造成的認知發展障礙。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人在進行任何智力活動的時候,頭腦中都有一個目標,即在思維過程和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或和諧的關係,也就是認知平衡。但這兩位神童在成長中被剝奪了探索世界的權利,沒有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建立認知平衡,從而喪失了每一階段達到的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為一無所長的學習機器。

因此當我們充分認識到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後,我們對孩子成長中的很多問題有了答案,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給予時間讓其慢慢成長,而不是功利性的拔苗助長,更不能只盯著考卷上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正確的愛:權威性教養方式。

在所有影響孩子成長的環境因素中,家庭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從發展的觀點看,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顧年幼者並促使其社會化,家庭成員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所以父母的養育對孩子的社會性、情感和智力發展有著難以想像的影響,這也是我們今天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原因。

本書從教養的兩個主要維度—— 父母的接納和回應、要求和控制,將家庭教養模式歸納為四種類型:專制型教養、權威型教養、放任型教養及不作為型教養。而權威型教養無疑是最佳教養方式,父母能夠教導孩子遵守規則,同時也能對孩子的觀點做出積極回應,能夠認識到並尊重孩子的觀點,以合理、民主的方式養育孩子。

近年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常偏向於兩個極端,嚴苛規則下的虎媽貓爸圈養型和強調愛與自由的放養型,兩種方式不是忽視了孩子的正常表達需求,就是忘記了孩子的成長需要適應規則,也因此造成孩子品格上的嚴重缺陷。

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梁啓超先生,不僅在政治、經濟、哲學等領域頗有成就,在家庭教育中也成績斐然。作為父親的梁啓超,對9個子女悉心教導,使之個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其中就有三位是中科院院士。孩子們小時,他常常讓孩子們圍坐在小圓桌旁,一邊怡然自得地喝著酒,一邊繪聲繪色地講中外歷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他十分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自願,用心細緻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他通過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給孩子提供了表達觀點和需求的機會,也及時回應孩子的疑惑,給予孩子接納和引導。另一方面,梁啓超先生也時時幫助孩子規則感的建立。在學業上,要求孩子們「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拿出吃苦精神獲取學業的精進。在品格上,他更是嚴以律己:「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 他以一個優秀愛國思想家榜樣,成為孩子們仰望學習的燈塔。9位子女在他的教育下成為事業、品行都有所建樹的優秀人才。

近年來備受父母們推崇的「正面管教」 也是「權威型教養方式」的一種具體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作為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簡·尼爾森(Jane Nelsen)將正面管教歸納:「溫柔有邊界,積極的紀律。」 我們需要情緒平和,態度穩定,從心裡表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更需要「堅定」地堅持原則,我想這也是「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精髓所在吧。

糾正對電視和網絡的偏見,給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可能性。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我們一直以來視電視、網絡為洪水猛獸,擔心孩子一旦沉迷就萬劫不復,網癮少年成了多少家長的心中刺。2018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3%的受訪家長表示自己周圍沉迷於網絡的中小學生多,中小學生普遍都有電子設備。93.2%的受訪家長提醒在暑期要特別注意和防範孩子網遊成癮。

面對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我們除了收穫更多的無力感外,已經別無他法。然而,電視和遊戲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呢?作為父母又該如何面對這無法改變的事實呢?

在這本《發展心理學: 兒童與青少年》中為電視和網絡做了客觀的糾偏。肯定了觀看電視和上網對孩子認知發展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青少年上網能夠為其社會性的良好發展提供機會。

那麼我們與其陷入毫無幫助的擔憂,不如切實去想辦法做有效的監督,比如做到以下四點:1、親身學習網絡技術,體驗上網的過程,才能更多了解規則,幫助孩子更好地利用網絡。2、多安排家庭活動,讓孩子減少呆在房間的時間。3、限制上網時間。與孩子達成協議,適當安排上網時間。4、留意孩子上網內容,保證上網內容健康。保持與孩子互相尊重、積極的交流,不應一味責罰。

我們無法阻止時代前進的腳步,更無法幹預科技的發展,當網絡已經成為生活的不可缺後,我們能做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保持與孩子良好積極的溝通,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問題,將劣勢變優勢,最終解決問題。

每個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以及想了解自己兒時的發展過程的你,都應該看看這本書,當你認真看完這本書,將會對孩子未來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有所了解和準備,會以一種更從容,更積極心態陪伴孩子成長,這也是一種親切、和藹、文明的為人父母之道。

「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 」

願你我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 感 謝 閱 讀 ————

參考資料:

《邏輯學大辭典》 彭漪漣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青年報》 2018年8月

《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Jane Nelsen) 京華出版社

《梁啓超傳》 解璽璋 上海文化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20世紀最有影響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從出生到成人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簡單累積過程,而是伴隨著同化性的認知結構的不斷再構,使認知發展形成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時期或階段。他認為邏輯思維是智慧的最高表現,因而從邏輯學中引進「運算」的概念作為劃分智慧發展階段的依據。
  • 教育心理學必考知識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考題比較靈活,因此需要對每個階段的特點都要有清晰的把握並且能熟練的運用,並且掌握這個知識點還能促進對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現就每個階段的具體提點進行分析。
  • 第二節: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2.創設最佳的難度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通過不平衡來促進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製造些使學生產生認知不平衡的問題,以促使他們的認知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兒童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並根據當前兒童認知水平提供適宜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4.認識兒童認知發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師需要認識各年齡階段兒童認知發展所達到的水平,遵循兒童認知發展順序來設計課程,這樣在教學中就會更加主動。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發展,學習,行為主義重點人物總結
    教育心理學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烏申斯基——俄國的教育心理學奠基人;卡普捷列夫——俄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桑代克(美國)——教育心理學之父,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年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考研筆記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重點章節】心理發展的內涵(名詞解釋)10首都,11,18揚州,12四川,12,15,18華南,13湖南科技,15華中,18四川(1)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胚胎期經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持續而穩定的內在心理變化過程。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布魯納認知表徵系統發展三階段
    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一個考察熱點,但是又很少有同學知道布魯納也有類似的觀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理論。布魯納把人類通過知覺將外界事物轉化為內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在布魯納的觀點中,認知表徵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 【芥末翻】每篇五分鐘,帶你回顧實用教育理論
    【芥末翻】每篇五分鐘,帶你回顧實用教育理論 作者:爾瑞 發布時間: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上述內容是近來飛速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習和教育關係的一個縮影,接下來我們來拓展一下這方面的描述。我的專業是發展心理學,就從神經科學與個體發展的相關研究談起。從畢生發展的角度理解神經科學與學習和教育應用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與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的興起有關,即發展認知神經科學。
  • 《教育心理學》人物思想匯總
    1.馮特心理學之父、構造心理學派、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脫離哲學,標誌著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專著、行為主義、記憶痕跡衰退說、試誤說、餓貓實驗、學習的基本規律(準備率、練習率、效果率)、共同要素說(伍德沃斯)3.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動作、建構主義者、圖式、同化、順應、平衡、認知發展階段論(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道德發展階段論—對偶故事法(前道德階段
  • 教育心理學考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那怎麼能將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這一知識點理解和把握到位呢,中公講師將在此幫您進行釋疑解惑。關於認知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但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他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 教育心理學常考人物整理
    1.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之父」;構造心理學的創始人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1913-1914年,此書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學大綱》;「教育心理學之父」;第一個用動物研究學習;嘗試-錯誤說;相同要素說(遷移理論)、形狀知覺實驗;3.房東嶽:翻譯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實用心理學》是我國出現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4.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5.韋伯:針對差別感覺閾限提出了韋伯定律;6.巴甫洛夫:痕跡衰退說
  • 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1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涵概念: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學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規律的科學研究對象: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人(主體)的心理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學習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一.初創時期①裴斯泰洛奇 教育教學心理學化②1868年烏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對象》 俄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③1877
  • 教育正在被「異化」,我們該如何重建教育價值?|頭條
    如何重建教育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針對性很強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為我們的教育價值出了問題。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查閱百科全書,關於這個詞條有數百字的解釋。而我對教育價值的理解,就是四個字——助人成長。這便是教育價值的最本質的表達。
  • 認知科學和發展心理學有什麼區別?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領域,以發展心理學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還有發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的並舉;有臨床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有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是目前中國急需改革的領域,大專院校關注,分工不同,導致學生學習感覺迷茫,希望學習認知方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 教育心理學重要人物知識點梳理
    教育心理學重要人物知識點梳理2.四個專題報告(教育心理學成熟階段)(合社反動)註:布魯納的考點集中於他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經常會拿來與奧蘇貝爾進行比較區分,布魯納強調發現學習,形成認知結構;奧蘇貝爾強調以接受的方式,形成新舊知識的有意義聯繫,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產生固定點。注意,這二人是認知學習理論的重要考核對象。
  • 《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回顧|從心理學視角探索人類發展軌跡!
    12月19~20日,學威國際商學院特聘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李曉東教授,為西班牙武康大學深圳班MBA學員講授《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導師簡介李曉東教授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後,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
  • 教育教學知識與心理學知識點匯總
    教育教學知識與心理學知識點匯總名詞解釋1.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教育心理學是指研究教育實踐中各種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科學。我們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教育心理學,它專指學校教育心理學,即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2.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3.自然實驗法:就是在自然的情況下即教育情境下創設控制某些條件,以引起某種心理活動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北大「教育心理學」聽課筆記
    名詞解釋  1、教育心理學:是在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科學,是心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
  • 教育心理學中幾個抽象概念的解讀
    我們知道,在任何教師考試當中教育心理學一般都會作為考查的一個重點,這一塊涉及很多學生發展的問題,涉及很多學習本質的問題,對教師的教學或者研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也是使用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對於大多不是教育心理學等專業的學生來說,認識這部分內容是有些困難的,大部門的內容都是抽象晦澀難懂的,更別提做題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