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榮格曾說:人生最偉大的探險,就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
我們每個人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無數次問自己,我是誰,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我會有和其他人相似的地方,但為什麼我又會和兄弟姐妹如此不同?是遺傳基因,還是生活的經歷,或者是家庭環境、文化背景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這些因素又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而當我們為人父母后,更渴望了解孩子成長背後深層的奧秘,希望能夠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成為一個能夠很好適應社會、快樂生活的人。
BBC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一直到56歲。片中真實記錄了對每個人的訪談,沒有任何的點評。其中精英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和7歲時的理想大致相同,人生不說輝煌,卻也是生活優渥,讓普通人羨慕不已。而紀錄片裡的所有平民孩子中,只有Nick實現了自己7歲時的夢想,其他人依舊生活在底層。從這些真實的訪談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環境,先天性格、個人經歷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這些因素又是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而其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是開闊的眼界,確定性的目標,以及支撐達到目標的動力,也正因為如此,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對孩子心理有更多的認知,能夠在孩子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及時提供幫助,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完成人生的目標。
無論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普通的家長,都希望能夠找到孩子教育的金鑰匙,但在孩子漫長的成長期中,我們也清楚知道教育沒有任何捷徑,唯有提高認知,學習再學習。心理學家一直試圖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人的心靈奧秘和成長的軌跡,也衍生了發展心理學這門學科。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9版)》是由David R. Shaffer 和 Katherine Kipp 兩位教授合著,兩位教授長期從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碩果。本書以口語化的語言詮釋了發展心理學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幫助讀者更好的吸收書中精華。書中深入剖析孩子從孕期到長成整個歷程的心理特點,對從弗洛伊德到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論到新弗洛伊德學派,再到現代的信息加工論做了高屋建瓴的回顧和概括。這是一本發展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發展心理學最佳入門書籍。作為一本優秀的教材,它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備手冊,更是廣大父母刷新認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讀書目。
讓我們從書中撿拾些珍貝來提高我們的認知吧!
重新學習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緩解教育焦慮。
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兒童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而不是靠灌輸,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孩子,激發孩子探索欲望,主動研究,收穫知識。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將孩子成長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處於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孩子其認識和解釋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認知方式設計教學,而不是忽視兒童的成長狀態,自行安排教學,那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挫折,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認知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以個體認知方式而非年齡為標準的,並不是同樣年齡的兒童其認知水平就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前幾年相繼出現的兩起「神童退學事件」引起了大家的熱議: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碩博連讀魏永康,19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而14歲考入瀋陽工業大學的王思涵,卻因為多門成績零分,也被學校「責令退學」。魏永康和王思涵有著相似的童年和少年階段,早早識字,成績出類拔萃,也因此生活中除了學習,別無其他。魏永康在生活中毫無自理能力,事無巨細皆由母親照料,連基本的穿衣吃飯都是母親提醒幫忙,導致離開母親無法生活,最後在讀博期間被退學。而王思涵14歲時以高考成績572分考入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入學後成績每況愈下,最終因為多門成績零分,而被學校「責令退學」。
從兩位神童的發展軌跡,我們看到了因為人為原因造成的認知發展障礙。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人在進行任何智力活動的時候,頭腦中都有一個目標,即在思維過程和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或和諧的關係,也就是認知平衡。但這兩位神童在成長中被剝奪了探索世界的權利,沒有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建立認知平衡,從而喪失了每一階段達到的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為一無所長的學習機器。
因此當我們充分認識到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後,我們對孩子成長中的很多問題有了答案,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給予時間讓其慢慢成長,而不是功利性的拔苗助長,更不能只盯著考卷上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正確的愛:權威性教養方式。
在所有影響孩子成長的環境因素中,家庭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從發展的觀點看,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顧年幼者並促使其社會化,家庭成員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所以父母的養育對孩子的社會性、情感和智力發展有著難以想像的影響,這也是我們今天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原因。
本書從教養的兩個主要維度—— 父母的接納和回應、要求和控制,將家庭教養模式歸納為四種類型:專制型教養、權威型教養、放任型教養及不作為型教養。而權威型教養無疑是最佳教養方式,父母能夠教導孩子遵守規則,同時也能對孩子的觀點做出積極回應,能夠認識到並尊重孩子的觀點,以合理、民主的方式養育孩子。
近年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常偏向於兩個極端,嚴苛規則下的虎媽貓爸圈養型和強調愛與自由的放養型,兩種方式不是忽視了孩子的正常表達需求,就是忘記了孩子的成長需要適應規則,也因此造成孩子品格上的嚴重缺陷。
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梁啓超先生,不僅在政治、經濟、哲學等領域頗有成就,在家庭教育中也成績斐然。作為父親的梁啓超,對9個子女悉心教導,使之個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其中就有三位是中科院院士。孩子們小時,他常常讓孩子們圍坐在小圓桌旁,一邊怡然自得地喝著酒,一邊繪聲繪色地講中外歷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他十分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自願,用心細緻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他通過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給孩子提供了表達觀點和需求的機會,也及時回應孩子的疑惑,給予孩子接納和引導。另一方面,梁啓超先生也時時幫助孩子規則感的建立。在學業上,要求孩子們「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拿出吃苦精神獲取學業的精進。在品格上,他更是嚴以律己:「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 他以一個優秀愛國思想家榜樣,成為孩子們仰望學習的燈塔。9位子女在他的教育下成為事業、品行都有所建樹的優秀人才。
近年來備受父母們推崇的「正面管教」 也是「權威型教養方式」的一種具體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作為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簡·尼爾森(Jane Nelsen)將正面管教歸納:「溫柔有邊界,積極的紀律。」 我們需要情緒平和,態度穩定,從心裡表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更需要「堅定」地堅持原則,我想這也是「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精髓所在吧。
糾正對電視和網絡的偏見,給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可能性。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我們一直以來視電視、網絡為洪水猛獸,擔心孩子一旦沉迷就萬劫不復,網癮少年成了多少家長的心中刺。2018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3%的受訪家長表示自己周圍沉迷於網絡的中小學生多,中小學生普遍都有電子設備。93.2%的受訪家長提醒在暑期要特別注意和防範孩子網遊成癮。
面對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我們除了收穫更多的無力感外,已經別無他法。然而,電視和遊戲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呢?作為父母又該如何面對這無法改變的事實呢?
在這本《發展心理學: 兒童與青少年》中為電視和網絡做了客觀的糾偏。肯定了觀看電視和上網對孩子認知發展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青少年上網能夠為其社會性的良好發展提供機會。
那麼我們與其陷入毫無幫助的擔憂,不如切實去想辦法做有效的監督,比如做到以下四點:1、親身學習網絡技術,體驗上網的過程,才能更多了解規則,幫助孩子更好地利用網絡。2、多安排家庭活動,讓孩子減少呆在房間的時間。3、限制上網時間。與孩子達成協議,適當安排上網時間。4、留意孩子上網內容,保證上網內容健康。保持與孩子互相尊重、積極的交流,不應一味責罰。
我們無法阻止時代前進的腳步,更無法幹預科技的發展,當網絡已經成為生活的不可缺後,我們能做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保持與孩子良好積極的溝通,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問題,將劣勢變優勢,最終解決問題。
每個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以及想了解自己兒時的發展過程的你,都應該看看這本書,當你認真看完這本書,將會對孩子未來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有所了解和準備,會以一種更從容,更積極心態陪伴孩子成長,這也是一種親切、和藹、文明的為人父母之道。
「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 」
願你我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 感 謝 閱 讀 ————
參考資料:
《邏輯學大辭典》 彭漪漣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青年報》 2018年8月
《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Jane Nelsen) 京華出版社
《梁啓超傳》 解璽璋 上海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