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正在被「異化」,我們該如何重建教育價值?|頭條

2021-01-11 騰訊網

如何重建教育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針對性很強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為我們的教育價值出了問題。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查閱百科全書,關於這個詞條有數百字的解釋。而我對教育價值的理解,就是四個字——助人成長。這便是教育價值的最本質的表達。

何為成長?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從而有了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算不算成長?

一個人從衣食住行樣樣都要靠父母或他人照料,到可以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算不算成長?

一個人從不斷向家庭和社會索取生存的一切所需,到能夠自食其力並且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算不算成長?

一個人從身體羸弱、心智不全到身心健康地面對各種問題、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勇敢地擔當起做人的責任,算不算成長?

一個人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特長,並充分利用這些特長、創造屬於自己獨特的人生,算不算成長?

一個人雖然一生表現並不出眾,也沒有成名成家,但卻從事著一份自己喜愛的事業,投入其中並感受到生命的充實,算不算成長?

毫無意疑問,這些都標誌著一個人的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這便是教育的價值。

何為教育的價值?

教育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不可替代的價值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它可以幫助你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認識他人。

第二,它可以激發你的好奇心,鼓勵你不斷地質疑和提出問題,並且主動面向未知世界探求真理。

第三,它可以教會你辨別真善美和假惡醜。

第四,它可以幫助你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認定事實、形成觀點。

第五,它可以教會你以正確的情感和態度對待這個世界,對待身邊的人與事。

第六,它可以幫助你健全自己的身心,完善自己的品格,磨鍊自己的意志。

第七,它可以幫助你在紛繁變化的大千世界裡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第八,它還可以幫助你把特長發揮到極致、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

我之所以一口氣說出這麼多教育的「可以」,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人的成長是多方面的,不可偏廢,因而,教育的價值也體現在人的成長的全過程、全方位,絕不能窄化。遺憾的是,當前我們這個社會,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行政官員中的很多人似乎都看不到教育的這些價值。

在他們眼裡教育唯一的價值就是一塊叩擊高校大門的「敲門磚」。在這背後,教育變成了幫助人出人頭地、顯示身份、掙大錢、住豪宅的工具。教育的價值被完全功利化。於是,各種反教育、違背教育規律的事屢見不鮮、司空見慣。

本該解放天性的孩子們被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本該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孩子們,一看見書本就煩,一聽見學習就頭疼,甚至在畢業離校的那一刻把書本死得粉碎。

學校變成了製造考試機器的生產線,學生成了這條生產線上的標準化產品。於是,凡是與中考、高考無關的課程和活動被儘可能壓縮和「屏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異化」了!

理性回歸教育的本質

在異化的教育中,我們還能找到它本來的價值嗎?教育助人成長的價值固然體現在方方面面,但面向未來,我們似乎應該順應時代(包括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等)的發展變化,針對我國的教育現狀,更加注重教育價值中的「成長性」。

所謂成長性,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學習前人總結的知識和得出的現成結論,也不是讓孩子們循規蹈矩地按照家長和老師為他們設計的路徑發展。

而是更加善於提出問題,更加善於求異創新,更加具有個人的主張,更加善於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真理的種子、做出正確的判斷,更加善於根據自身條件做出恰當的人生選擇,更加善於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與他人智慧共情,更加善於和人工智慧建立友好關係,並與之合作開展學習和創造活動。教育要幫助孩子們具有更加豐富的情感、更加健全的身心、更加堅毅的品質和更加高尚的審美情操。

當然,僅僅討論是遠遠不夠的。針對既定的教育制度、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評價指標以及教育的現實(教師、家長、校長、教育行政官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訴求),如何在課堂教學、學校活動、家庭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等方方面面重建教育的價值,理性回歸教育的本質,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鍥而不捨地改革、探索和實踐。

在這個過程中,民間的教育力量可以也應該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蒲公英教育智庫作為一家民營教育機構,近年來,在傳播正確的教育價值、推動基層教育革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及總結教改方法和策略方面,異軍突起,獨樹一幟,成績顯著,成為我國民辦教育機構的一個標杆。

我們有理由相信,眾多和蒲公英教育智庫一樣的民間教育組織,一定會在今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像蒲公英一樣把正確的教育價值理念播撒到四面八方,孕育無數絢麗的教育之花。

楊念魯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來源 |本文據楊念魯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責編|劉婷

相關焦點

  • 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文章原標題: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兼談中國和亞洲的留學美國熱潮)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歐巴馬逐漸展示一定的優勢,但是差別並不顯著,任何突如其來的「十月意外」都可能造成逆轉。所以誰最後當選總統仍在未定之天。再加上國會兩院改選的局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堅決與歐巴馬對著幹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要預言大選後的美國政治走向為時尚早。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關於教育,我們的主見到底是什麼?作者:言詠封圖:圖蟲創意導讀壹 || 近日,清華大學教授劉瑜一段演講被刷屏,指責者不少。劉瑜演講的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認為當下教育的「軍備競賽」模式帶來焦慮與疲憊,也滋生不公與傷害。
  •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的生態危機該如何化解
    教育主體生態危機包括學生主體生態危機、教師主體生態危機和管理主體危機;教育功能生態危機主要指「育才」功能的異化、社會功能的異化和自然生態功能的同質化;教育環境生態危機有自然環境生態危機、社會環境生態危機和規範環境生態危機。
  • 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教育異化下的「競次賽場」,我們在比什麼?社會階梯意象上的「腹背受敵」,使得深陷其中的每個人都想在競爭中獲得勝利。而當教育被異化成一個戰場的時候,學校就會被扭曲為一個競爭的賽場。內卷源於焦慮,焦慮引發內卷,兩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其背後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們身處競爭的社會。是不是誰在競爭中打敗對手,誰就贏得了未來,贏得了世界?我們究竟在比些什麼?
  • 教師教育能力的缺失與重建
    現代教育認為,只教知識,不能在情感上給孩子以積極影響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情感的影響表現為具體的教育工作。教育是水,教學是船,教師只有提升教育能力,才能不自覺地促進教學成績的提高。 較強的教育能力能使學生產生敬佩感,起著心理磁力作用,吸引學生加倍學習。
  • 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談價值主義教育思想
    我們試圖在價值哲學基礎上,以國際化視野、本土化行動、未來教育趨勢,分析現代教育,構建價值主義教育思想體系。  在理性工具主義的過度張揚,理性價值嚴重失落的時代,我們發現人類最大的危機是價值危機,價值危機的根源是教育價值危機。政治危機、經濟危機,人類戰爭不斷,社會衝突,疾病肆虐,生態惡化,都能在教育中找到其價值危機根源。
  • 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我們教一個孩子學習代數,孩子們大腦的當下運作狀態是這個教育活動的生命維度;相關代數知識當然是這個教育活動的知識維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社會關係,則是這一教育活動的道德維度;當孩子終於學會了某條代數知識,興高採烈,迫不及待地運用這條代數知識去嘗試解決相關問題時,孩子進入對自身發展的享受和欣賞的狀態,就代表我們的教育活動達成了其審美的維度。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技術與生命之維的耦合:未來教育旨歸
    因此,該文基於耦合視角,提出未來教育需在技術與生命之維的雙向擴展中達成耦合。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新技術變革引領著未來教育的器物、制度和思想之變,但同時也以其「用」「藝」和「道」規約著教育,帶來遮蔽生命意義的異化風險。未來教育的邏輯起點、價值過程和行動指向均與生命不無關係,生命之維是未來教育的原點和歸宿,但生命之維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的支撐。
  • 周建華:數字時代,我們如何促進教育變革?
    以下為周建華校長演講全文: 今天我和大家討論的話題是,數字時代的教育:機遇與挑戰。 一般來講教育的價值有三種。 一種是工具性價值,傳承人類的文明。 第二種是社會性價值,為未來社會準備人才。這也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裡面特別強調的,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研學旅行的種種弊像警醒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研學旅行是因為被外在力量規定為教育相關事物而具有教育作用,還是因為自身即具有教育性而具有教育價值?它的教育性在何處?如何發揮?為此,研學旅行需要一種教育視域引領對其進行深刻分析,以使研學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教育。
  • 網際網路「社會摺疊」:我們一邊狂奔,一邊害怕被「系統」異化
    但另一方面,基於技術、算法和數據之上的各種系統,正在持續支配我們的工作、決策、消費、甚至生活方式,而且這種系統看上去已經不可逆轉。系統合利,卻不一定合理、合情,我們開始擔心人可能會被系統異化。
  • 賽場異化現象頻發 皆因競技概念有偏
    這種競技觀念,對人奪標的競技行為沒有嚴格規訓,缺少教育和人文關懷,不利於賽場穩定、社會秩序和競技者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講,它是不和諧的競技思想,這正是中國競技賽場上異化現象多年來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這種狹隘的競技觀與奧林匹克的宗旨也相去甚遠。因此,為迎接2008年北京「人文奧運」,必須要革新國家競技觀念——重新認識競技概念,徹底改變我們原有的競技思維與行動。
  •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STEM 2026》旨在推進STEM教育創新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並為之提供堅實依據。該報告提出了6個願景,力求在實踐社區、活動設計、教育經驗、學習空間、學習評價、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促進 STEM 教育的發展,以確保各年齡階段以及各類型的學習者都能享有優質的 STEM 學習體驗,解決 STEM 教育公平問題,進而保持美國的競爭力。‍
  • 教育評價改革正在「破冰」
    如何施策才能取得多方認可?記者近日在南京調研發現,一場全面聚焦教育領域深層痛點的改革已經打響,南京正在努力破題,引領變革。校長園長到高校「上學」,教授到中小學開課前不久,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校長胡松到南京大學報到,在接下來的2年時間裡,他將在這裡接受「準博士」的培訓。「我是帶著一線辦學的困惑來南大報到的。」
  • 觀點‖我國教學認識論的價值重估與框架重建
    三、另一種重建思路:學科育人價值視角下我國教學認識論的深化方向 我們認為,要突破傳統教學認識論的局限,首先需要釐清一些前提性問題,如知識和育人是何種關係?知識本身是否具有育人價值,如果有,是哪些價值,這些價值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如何在教學實現中達成統一?
  • 教育的基礎源自信任,對於普惠式教育,我們唯有信任!
    「教育的基礎在於信任,然後是相互理解與支持」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教育的信任基礎仍然被侵蝕,以至於每個開學季焦慮、懷疑,甚至互嗆、謾罵瀰漫…… 若問信任是如何被侵蝕的?可以從一個邏輯概念講起,那就是由奧地利數理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在1931年論證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在考試當中的,大多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需要大家對每一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準確把握,並熟知一些常見的代表人物。二、社會本位論1.基本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 頭條教育百家號社會領域權重排名,百家號最新大v排行榜上榜作者有...
    頭條教育的簡介為頭條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是一家主旨明確、領域專注的自媒體作者,截止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百家號上發布了超過11篇的遊戲內容,最近該作者創作的文章中暫無熱點詞。 頭條教育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0%為優質文章,18%為中等文章,82%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