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認為,只教知識,不能在情感上給孩子以積極影響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情感的影響表現為具體的教育工作。教育是水,教學是船,教師只有提升教育能力,才能不自覺地促進教學成績的提高。
較強的教育能力能使學生產生敬佩感,起著心理磁力作用,吸引學生加倍學習。全國知名教師幾乎全是優秀的班主任,正是由於他們重視教育管理,以自身高超的教育能力致力於班級文化建設,並藉助於班級文化來影響學生的個體文化,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嚴格自律精神,提高了教學質量。然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龐麗娟主持的一項調查卻發現:75%的教師存在著教育能力不足或缺乏現象。
一、教師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現
工作方面:許多教師認為,學生是靠厲害「管」出來的,能把學生「管」住,就是好老師。於是在工作中不顧學生的特點,不考慮學生的需要,逼著學生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方法簡單粗暴,處罰多、談心少;挖苦多、寬容少;要麼操之過急,揠苗助長;要麼疲勞轟炸,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久而久之引起學生的反感,使他們產生牴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儘管教師做了很多工作,卻經常出現手忙腳亂,事倍功半的狀況。
個人方面:教師人際交往單一,心理問題嚴重,由於缺乏與其它教師、家長、學生的情感溝通,學生的「向師性」日漸淡薄,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受挫。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大喊大叫,並不能收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容易引起學生的消極反抗、厭惡,有時候使學生覺得老師無能。
二、教師教育能力缺失的現實原因分析
1、長期以來,以「學生考試成績論英雄」的極端做法誤導和逼迫教師一門心思地為學生考試得高分和名次而教,千方百計的增加教學時間,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行為不夠敏感,忽略了對問題的扼制與疏導。
2、傳統的教師評價制度使教師根本無暇顧及本學科的前沿問題,無暇考慮教育教學的真正改進,無暇顧及也無力開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教師只知埋頭前進而不知抬頭看路,迷失了前進的方向,窒息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
3、「德育工作說」把教師的教育實踐引入了誤區。把教育設置成學校的一項專職工作並配備與之相應的專職或兼職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導致教育與教學不能有效整合。教育工作功利性、政治性明顯,形式、場面宏大,嚴重脫離教育工作實際,不能有效解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體現實問題,教師參與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個體教師教育管理實踐機會少。
4、日常教研與培訓活動,側重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研究教材、教法的多,探討教育問題的少,培訓也多表現為專業知識的系統講授,組織教育個案分析少,方法交流少,對名師名家的教育藝術探究不夠,不能聯繫教育實際更無法和教師遇到的教育問題產生共鳴。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教師教育能力的缺失,如班級管理能力、平等對待學生的能力、師生交往能力、情感調控能力、家校溝通能力、學生問題行為疏導能力、組織課外活動能力及課程開發與利用能力等,進而造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遲緩和落後。
三、教師教育能力的重建
㈠教師評價要由提高教學效能轉變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傳統的教師評價只能調動部分教師的積極性,通過評價無法實現全體教師的共同進步,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要努力推行以下發展性教師評價方法。
增值評價
增值評價法是一種藉助統計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即教師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影響程度)作出判斷的評價方法。在操作過程中,不僅計算出各班學生考試成績的平均分數和增值幅度而且計算出標準差。這樣,學校領導不僅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及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影響程度作出比較客觀的判斷,而且可以確認學生的進步是正常的還是非正常的,是全體學生取得了進步還是少數學生取得了進步。它關注了學生的原有起點和進步的幅度,對所教學生基礎較差的教師能夠給一個公正的評價。
「顧客滿意」評價
這種方法將教育看作是向其顧客提供「教育」這種特殊服務的活動,並用顧客的標準評價教育機構服務的質量。強調教育的價值及其服務功能,強調學校要對社會需要,尤其是學生的需要,保持敏感並及時做出反應,對於促進教育與社會實際生活的結合,推動教育的發展,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檔案袋評價:
檔案袋是指用以顯示被評價者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信息的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通過建立「教師業務成長檔案袋」,記錄每位教師成長的足跡,每位教師在成長檔案袋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一步步明確自己前面的目標,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自身進步」評價:
「自身進步」評價是將一段時間內教師取得的成績與自己以前的成績相比的一種評價方法,是以評價開始時的現狀作為評價標準,衡量進步情況,新的評價以上一時期的成就結果為標準。以「自身進步」為標準的評價,以發展為導向,強調評價對象及其環境的特殊性,注重評價對象及其環境中可以控制的因素,目的在於鼓勵教師發揮潛力,不斷取得新成績。
教學團體評價:
鍾啟泉教授認為,教學中的知識學習是受團體結構制約的。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習者的人際關係如果是民主型的,學習者間的關係也是支持型的、友好的,那麼學習活動一定能愉快地進行。也會形成全體參與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師評價中要以重視形成團體為目的,從可持續進步的角度,給教師以公正合理的評價。
以上幾種評價方法通常採用學生評教、教師自評、同行評價、家長評價、領導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㈡重視培訓過程中的教育行動研究
教師培訓在重視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要鼓勵教師養成及時捕捉教育問題的習慣,在教育行動研究中提高教育能力。
1、教育敘事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每天都經歷著許多事情,把那些具有問題性的事件或那些百思不得其解,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偶得及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教室裡發生的問題的過程「敘述」出來,促進教師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和改變自己的行動,達到以研究促進教學的目的。
2、教育沙龍
教育沙龍是一種教師主動參與、自由發表自己在教育教學等方面的觀點、看法或交流傳遞教育教學有關信息的教研形式。它一般是以一個教育問題為載體,通過參與沙龍的成員的暢所欲言,充分討論,達到相互啟發,開闊思路,引發思考,加深對問題的認識的目的。
3、個案分析
個案研究是特別適合教師使用的一種方法。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通過個案研究,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整個班級或年級的情況。及時收集到對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饋信息。通過對個案的輔導,還可以不斷總結和評價一些積極的教育措施的實施經驗與效果,從而得出對以後教育工作的有益啟示。
4、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中小學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種普及型的適宜大眾化推廣的研究方式。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使用「135」行動研究模式:「1」指的是一個中心,即以人(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為中心。「3」指三個結合,倡導每位教師做到讀書、實踐和寫作三者結合。「5」指教師寫作(反思)的五種形式:教育日記(教學後記)、教育案例、教育隨筆、教育沙龍(基於寫作的網絡式沙龍或茶館式沙龍)和教育論文(論著)。「135模式」的行動研究是基於問題的研究,倡導教師對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持續性的追蹤,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
㈢強化教育過程中的師生精神交往
教育是師生精神交往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站在教育科學的高度,還要站在學生的視角上,設身處地地去審視自己的想法、做法,有沒有不適合的地方。因為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使原始的經驗得以檢驗、得以提煉、得以升華,提高自己組織、管理班級的能力,提高教育勞動的水平。
教師要學會「由下看上」,即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需要、學生的發展狀況及學生的發展能力和素質。加強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指導,使學生不斷掌握人類所積累的歷史經驗,並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並使教師從此高尚的活動中體驗教書育人的樂趣,提升教育能力。
㈣構建有助於教師能力提升的組織文化
學校建設、學生發展、班集體的形成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教育是由組織全體成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出來的。要用文化理念來統領學校工作,用文化的氛圍來薰染教職員工,用文化的互動來影響教師,最終使教師形成一定的教育管理文化素養。這就要求從學校管理制度上約束和倡導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間的平等、互助、合作關係,構建新型的和諧的學習型組織。只有在管理中充分發揮組織文化的功能,實現人與物、個人與組織、理性與非理性的和諧統一,教育才會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杜威在20世紀50年代就曾指出:「我們現在要談到教育職份的種種作用中的一種,這就是指導、控制、或扶導的作用」。重建並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使教師能夠運用良好的工作方法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全面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