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2021-01-09 騰訊網

2021「追日少年,遊學九州」品牌冬令營火熱報名中

關注「追日教育

每天讀點講方法、講實用、講科學的育兒乾貨

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變化,心理健康逐漸成了一個繞不開的教育話題。是我們的孩子太脆弱了嗎?還是我們在日常教育中忽略了一些關鍵的節點呢?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項賢明老師的看法,以教育的六大變革支撐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發現,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裕,似乎並沒有給青少年帶來快樂的生活。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讓人時刻隱隱作痛的心病。

孩子們的心理出現問題,我們很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於心理學。於是,我們給學校建心理諮詢室,配備心理諮詢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情況似乎並未得到明顯改善。

或許,這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正如身體健康不能僅僅依靠醫生一樣,孩子們心靈的健康成長,除了心理學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

一個不完整的假設,把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僅僅寄托在心理學之上,似乎只有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在孩子們心靈健康生長方面有所作為,其他人都被這個假設「預置」在一邊。然而其他人,尤其是父母和其他科任老師們,完全可以並且應該在為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提供教育支持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我看來,我們對孩子們的心智教育,應該包含這樣四個層次:

常識層次的教育使人具備作為常人應有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在社會中正常生活;

知識層次的教育教給人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理智認識,這種理智認識是可以系統化的;

智慧層次的教育幫助人將所學的常識和知識等轉化成自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客觀外在的常識和知識真正變成自己主觀世界的一部分,並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

精神層次的教育則使人能夠在更深層次上認識和理解事物的規律,並建立自己思想的基本原則和基本信念。

然而,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有時會局限於常識和知識的層次,很少能達到智慧和精神的層次。

圖1 教育心智塔

這種不完整性不僅表現在「教育心智塔」所示的縱向的四重境界上,也表現在每一個獨立的教育活動中。我們強調「全面發展」,強調德育、智育、體育,強調增加美育和勞動教育,我想,任何一個完整的教育活動都應該覆蓋生命、知識、道德和審美四個側面,我們可稱之為教育的四個維度。

教育的四個維度與「五育」的關係,正如圖2所示。在教育活動的四個維度中,生命是基礎,知識和道德是兩翼,而審美則是一個教育活動在完成之時達到的最高境界。我們教一個孩子學習代數,孩子們大腦的當下運作狀態是這個教育活動的生命維度;相關代數知識當然是這個教育活動的知識維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社會關係,則是這一教育活動的道德維度;當孩子終於學會了某條代數知識,興高採烈,迫不及待地運用這條代數知識去嘗試解決相關問題時,孩子進入對自身發展的享受和欣賞的狀態,就代表我們的教育活動達成了其審美的維度。

審視我們當今的學校教育活動,對生命、道德維度常常是忽視的,更遑論教育的審美維度了。知識本身成了天生愛好學習的孩子們的負擔,各種層次的壓力,也是影響如今孩子們心靈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2 教育活動的四個方面與「五育」

有時,不完整的學校教育會伴隨不友好的生長環境,即一個以個體競爭為主導價值的環境。我們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起跑線一路贏到終點。然而,教育過程是培養孩子們從自然人成長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競爭和合作都應當在教育過程中得到適當的體現,而學校教育的主導價值應當是合作,而不是個體競爭。

為了儘快緩解和解決孩子們心靈健康問題,我們應當推動實施以下六大變革:

(1)特色發展計劃。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志向,而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也需要各行各業不同的高素質人才。在教育投入、師資配備等各個方面真正落實「教育公平」的理念,讓每所學校都辦出自己的特色,讓孩子們在學校中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特長,讓各行各業高素質人才都能在社會上體面地生活。

(2)合作型學校計劃。學校教育的主導價值應該向合作傾斜,要引導孩子們學會合作,減少個體競爭,教會孩子們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讓小白兔帶著小烏龜一起奔跑,讓小烏龜馱著小白兔一起渡河。在這種合作的競爭中,每一個孩子在群體中的價值都能得到體現和尊重,每一顆心靈都能在強有力的教育支持下健康生長。

(3)群育計劃。教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教育我們的孩子合群樂群,本來就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務之一。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群育」,有我們特有的道德內涵。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只有莊重而不起爭執、合群而不搞宗派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這樣的「群」,不僅能為孩子們的心靈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讓孩子們孤獨的心靈回歸群體,讓群體的溫暖滋潤每一顆心靈健康成長,而且還有利於未來社會的和諧發展。

(4)體育活動計劃。身心合一,是我們這個民族一條樸素的哲學理念。身體的健康與否,也會影響心靈的健康狀態。同時,體育活動在釋放心理壓力、助力心靈健康成長方面的積極作用,已經被眾多研究所證明。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大量增加孩子們群體性的自由的體育活動,讓體育活動在給孩子們一個健壯身體的同時,也給他們一顆健康的心靈。

(5)玩伴計劃。心靈的成長需要陪伴,而快節奏、強調隱私的現代社會生活,在疏離成人之間交往關係的同時,也正在疏離孩子們的玩伴關係。強調個人競爭的學校班級也很難為孩子們提供真正的心靈成長的夥伴。我們呼籲,運用多種手段,幫助孩子們找到更多能經常在一起遊戲的夥伴,帶領孩子們在課餘時間一起遊戲、一起觀察和探索自然、一起分享自己的新發現。通過重建玩伴關係,我們可以努力為孩子們重建一個有利於心靈健康成長的友好的生長環境。這也是對孩子們心靈生長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支持。

(6)親子談心計劃我們的家長往往更多關注孩子們物質生活上的吃、穿、用,卻較少關心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認為,孩子們還不懂人生,因而沒必要和他們談心。我們似乎忘記了,我們在養育孩子身體的同時,更應養育他們的心靈。與輔導孩子做作業相比,養育心靈更是我們為人父母的重要職責。在全社會倡導親子談心,重視對孩子們心靈的養育,這也是支持孩子們心靈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教育變革。

為了培育孩子們堅強的心靈,這些教育變革,我們能夠做,我們應該做,我們必須做,我們要儘快去做!

以上資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最美的教育在路上......

相關焦點

  • 讓孩子的心靈亮麗起來——也談小語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
    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影響著兒童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 教育 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目前,不少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和進行心理諮詢的途徑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的應是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各科教學為主要載體,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
  • 疫情下,如何呵護孩子生命健康?
    孩子,生命剛剛開始,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與「跳樓」「自殺」「死亡」這些詞語掛鈎真是讓人觸目驚心。那麼,如何呵護孩子的生命健康、讓他們珍愛生命?尤其是在當前疫情之下,如何保護孩子心理健康呢?首先要淨化孩子的眼界。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具有無窮大的吸力。
  • 家校攜手 共育心靈——宣漢縣普光學校開展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暨...
    為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升親子溝通技能,11月26日,宣漢縣普光學校組織開展了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暨親子互動活動。活動中,普光學校分管德育副校長牟必軒作了題為"家校攜手、共育心靈"的專題講座,從 "自然生命、價值生命、精神生命、智慧生命"定義出發,分享了積極心理學、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等理論,分享 "如何了解孩子""如何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如何獎勵和懲罰孩子""如何讚揚孩子"等教育心得和方法。
  • 老母雞能做的就是愛孩子,但人類應該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學到很多知識。許多家長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問題,也是家庭的重中之重,一個家庭的未來是怎樣的,在孩子們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很多人說我們喜歡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天才,但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
  • 心靈家園的守護者——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
    推開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的朱漆木門,窗臺上垂下的吊蘭映入眼帘,蔥蘢綠色盡展生命的美麗。諮詢室好雨無聲潤開千千結「我這次不是來諮詢的,是專門看看老師您,我已經準備考研了……」當記者走進諮詢室時,活潑開朗的小女生王某並沒有因為我的到來迴避談話內容。她曾經是覺得自己有罪想自殺的「強迫症」患者。
  • 關於心靈教育培訓 心靈海遊明裕導師提出如下建議
    什麼是教育,教是育之本,育是教之綱。教是育的根本,生育是教的綱常。身為美國博恩崔西國際學院培訓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師總教練、心靈海國際教育集團創辦人的遊明裕導師,深知教育培訓的意義重大,尤其是心靈教育的培訓。
  • 現代教育扼殺了孩子想像力嗎?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和保護?
    現代教育不是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是阻礙想像力的發展了,這些措辭有些重了。一、現代教育確實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現代教育其實也是眼下最好的選擇了,但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1)中國學生多、教師少;(2)中國的傳統就是「聽話「和」服從「,偶爾一些想像出來創意和創新經常被標籤為異想天開;(3)現在的教育中的」標準答案「太多了;(4)」家長制「的觀念仍然在一些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中佔有一席之地;(5)設計好的玩具和遊戲,讓孩子們沒有想像空間;(6)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少
  • 教育孩子是非對錯的有效方法便是制定規則,萬不可隨波逐流
    規則約束自身並非要求他人當今教育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德育發展,那什麼是德育?就是對制定規則的有效遵守,是一種自我的約束力。家長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會告訴孩子,出門不能亂跑,過馬路看見紅燈要等。其實這就是規則,只不過孩子還小他們不能理解,僅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的教誨無意識的執行。
  • ...和諧校園 陽光心靈」主題教育活動 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中國礦大深入推進「和諧校園 陽光心靈」主題教育活動 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2009-02-13   中國礦業大學以提升大學生健康水平,構建美麗和諧校園為宗旨,以「營造健康愉快精神氛圍、構建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目標,多年來始終堅持深入開展以「和諧校園 陽光心靈」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好效果。
  •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灤州市榛子鎮王官營小學 王小芳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本書收集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論文隨筆。李鎮西老師是我們老師的楷模,更是我們老師的驕傲,他崇尚「民主、學科、個性」的教育思想,他說:「做一個有激情、有思想的教育者,是我最大的追求;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真誠的朋友,是我最高的榮耀」。手捧著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被敲動。伴隨著李老師的心路歷程,我的心靈也一同經歷一次升華的洗禮。
  • 「亞洲教育影響力獎」獲得者黃麟喬:什麼時候教育能更多關注孩子的...
    這些寒心事件的背後是孩子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沒有得到安撫,是心靈受到了創傷無法平復,它也提醒大家身心靈教育的重要性。現在,教育擁有了如此多的智能、高科技,很多人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更多的知識。但我們是否需要反思,在普及教育的同時,我們是否更需要關注孩子的身心靈?
  •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回答?
    ……當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家長該怎麼回答?11月27日晚,南寧市青秀區愛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與孩子談性,做開明家長」講座在南湖小學桃源校區舉行,廣西中醫藥大學講師、全面性教育推動者陳曉東通過電影片段、互動問答等形式,教家長如何和孩子談性知識、如何保護自我。陳曉東在上課。
  • 世界教育奇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如何把孩子培養進哈佛大學?
    據說,凡是嚴格按照這本書上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的,把孩子都送進哈佛大學了。四川成都有位母親,懷孕期間,朋友送給她了這本書,她如獲至寶,按照書中的方法教育女兒,18歲時,她女兒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她把教育經歷寫下來,就有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這本書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哈佛大學精英的呢?主要從以下幾點來闡述。
  • 且看父母如何做:孩子心靈的「擺渡人」
    讓孩子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全宇宙的中心,如太陽般的存在,行為談吐都傲慢的不可一世!離開自己的家庭環境之後,孩子依舊會用這樣的在心理和態度來對人,認為外人也應該是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到處囂張跋扈。2.父母錯過了教育的關鍵期孩子品行是靠後天培養的,並不像需多家長口中說的:「將來大了在教育與行,現在還小呢,他懂個啥!」其實再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等孩子大了就來不及了,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2歲到7歲之間,這個區間範圍是孩子子就教養養成的黃金期。
  • 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喚起心靈的感動
    「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畢淑敏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畢淑敏專為青少年創作的「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系列叢書,用充滿母性光輝的文字、豐富真切的人生經驗、透徹心扉的成長期盼,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堂有趣而真摯的心靈成長課,妥善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謎題。  「成長不僅是青春期的拔節,還是人生都在進行的過程,你能夠看到自己身心的變化,甚至人生休止符的到來。成長,無法拒絕。」這是畢淑敏對成長所做的注釋。
  • 孩子脾氣暴躁?跟我學,教你如何教育情緒暴躁的娃
    我的朋友覺得即苦惱又頭疼,嘗試過 溫言教育 ,也嘗試過 棍棒教育 ,可是都不起作用。如此年幼的孩子為何會如此暴躁?暴躁的孩子又怎麼教育呢? 為什麼孩子脾氣暴躁?
  • 如何教育孩子?要向猶太人學習,6條黃金守則是對孩子的底線教育
    要知道天才是需要培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的個性發光發熱。而如果沒有做好家庭教育,可能會使孩子的才能就此埋沒。很多孩子要麼就是只會死讀書,要麼就是太貪玩。 而同事小張的兒子卻德智體美都很優秀,所以我們不禁問小張是如何把孩子教育的這麼優秀的呢?小張說,其實教育孩子並不難,要有針對性,她經常會研究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而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小張借鑑最多的。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為何會恐懼黑暗,不敢獨自一個人睡。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孩子不敢獨睡也就不奇怪了。打開心結直面恐懼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家長們切記坦然,萬不可為此訓斥責罵孩子。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克服恐懼。
  • 走進《發展心理學》,帶你刷新教育認知,重建你的教育信心
    是遺傳基因,還是生活的經歷,或者是家庭環境、文化背景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這些因素又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而當我們為人父母后,更渴望了解孩子成長背後深層的奧秘,希望能夠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成為一個能夠很好適應社會、快樂生活的人。BBC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一直到56歲。
  • 地球上的星星:在愛的教育下,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星星
    教育是社會的公共事業,是大眾討論與關心的話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字眼。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出現了教育,從夏商周的癢、序、校到現如今的大中小學一直延續至今。而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意義何在?也成為了人們一直討論的熱點與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