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的朱漆木門,窗臺上垂下的吊蘭映入眼帘,蔥蘢綠色盡展生命的美麗。
諮詢室好雨無聲潤開千千結
「我這次不是來諮詢的,是專門看看老師您,我已經準備考研了……」當記者走進諮詢室時,活潑開朗的小女生王某並沒有因為我的到來迴避談話內容。她曾經是覺得自己有罪想自殺的「強迫症」患者。中心的趙翠梅老師以其母親式的循循善誘,一層一層地剝開她的心結。
幾年來,像王某一樣接受心理輔導,成功走出心理困擾的學生約有1500名,其中許多人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中心的史秋花老師每次上班,路過草坪時,都會向一個在草坪上晨讀的女孩招手,然後舉起拳頭,女孩則燦爛一笑,點點頭又開始晨讀。「我在告訴她『加油,你真棒!』」史老師向記者解釋她的動作內涵時說。
趙翠梅是文學院的黨委書記,史秋花是音樂學院的黨總支書記。兩年前,趙翠梅和史秋花以「臨時支援者」的身份應邀來幫忙。史秋花說:「剛來時,諮詢室沒有暖氣,冬季零下八九度,尤其當來訪的是家世不好的孩子,工作結束時,我的心情和身體一樣冰冷,內心很重很重,回到家需要花很長時間來調節。」時間一久,她找到了這種「折磨」的抗體,「我看到一個曾向我諮詢過幾次的孩子,他和同學們談笑風生地走在校園裡,臉上很陽光,當初他封閉、孤獨得想要自殺的。」史秋花說,「我從他那裡找到了撫慰自己心靈的最好藥劑。」兩年來,她們一直做著這份她們並不認為是額外的額外工作。趙翠梅說:「通過諮詢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機會,或者說是一個宣洩的機會。」 起初,趙翠梅和史秋花這樣定位自己的工作。來中心工作之前,她們並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只是憑藉所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人生經驗。做諮詢容易,但「一心想把諮詢工作做好」卻並非易事。她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延長工作時間三四個小時是經常的事,「只有來訪者徹底排除『雜念』之後,才肯『放』他們走。」工作之餘回到家裡,她們還要閱讀各種關於心理諮詢的書籍,趙翠梅50多歲了也還和年輕人一樣,不時地參加大大小小的培訓。
其實,中心的諮詢老師大都是兼職,旅遊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陶明達、文學院輔導員李莉和校外諮詢師姜曉燕等。如今,做諮詢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對諮詢工作也形成了更深刻的認識:與來訪者建立人際互動,授之以「漁」,促進來訪者自我成長。現在,慕名而來的諮詢者越來越多,而已經完全走出心理困擾的同學也不斷打來電話:「約個時間,還想與老師交流。」王某說:「每當我走過諮詢室的時候,都會停下來,看看那熟悉的窗子,是那裡給了我新生。」
第三空間筆聊室自助平臺放飛閉鎖心靈
「我不能夠很好的正視心理諮詢,也缺乏跨入心理諮詢室的勇氣,對自己的心理困擾不敢尋求幫助……」一位管理員翻出兩年前的小紙條給記者看。即使到現在很多學生還對心理諮詢存在很大偏見和誤解,「來中心諮詢的人畢竟是少部分,我們提倡大學生心理互助。」曾任中心副主任的陶明達說。於是他們開闢了「讓思想自由飛翔的牧場」——第三空間筆聊室。
「家事、國事、天下事,盡在第三空間筆聊室。」這個以筆記本為媒介的「流動論壇」,備受同學喜愛。在兩年的時間裡,已經收錄留言近百本。「我是一個內向的女孩……當我看到別的同學與他人侃侃而談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自卑……」一個署名「含雪」的大一女生向「第三空間筆聊室」 的筆友們求助:怎樣才能和別人一樣大膽自信,與周圍的同學們融為一體。在隨後的幾天裡,這個帖子成為筆友們關注的熱點,眾同學給她指點迷津:「內向不是錯誤,關鍵是不要自卑,試著從中走出來。」「有的時候,超越自己需要足夠的勇氣,而勇氣只能來源於你自己。」「積極一些,面帶微笑,坦誠自信,你一定會成功的。」安慰、勸說、鼓勵、幫助的文字滿滿好幾頁。一個署名為「熱愛青大的老生」寫道:「在大學裡,這種交流方式具備了理想性和可行性兩個特點。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保護自己的隱私。留言的過程也是發洩的過程,但在發洩之後,還能收到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鼓勵和祝福。」
「筆聊室也成為中心了解學生最直接的窗口,通過筆聊室的留言,發現校園裡隱藏的問題和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隸屬於中心的心理衛生協會每年都要從各學院裡選拔一些心理素質較好的同學,經培訓後聘為「聊天室」的管理員,負責選定「聊天室」討論的話題、回復每位留言者留言和向中心及時反饋信息等。回復留言是煞費苦心的差事,「尤其是回復心事重重的留言者,要贏得留言者信任,才能讓他(她)留下聯繫方式,或約到一起見面。」管理員魏安凱還驕傲地對記者說:「很多人特別喜歡筆聊室,通過它,我結交了許多朋友!」
記者記得兩年前第一次在某教學樓103室第三排左數第三個座位上看到了一個32開的筆記本——「筆聊室」時,和同學搶了許久,一直敬佩創意者頭腦睿智。而今,記者找到了它的主人,很真誠地道了一聲「謝謝」。
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是由校黨委學生工作部於1998年11月18日成立的。令同學們收穫良多的還有「心海導航」講座,被學生稱為「健康心理成長的盛宴」;還有隸屬於中心的大學生心理協會精心編排的「心理AB劇」;還有點擊「心理在線」所享受到的心理健康知識營養;還有閱讀《心理健康與教育》所得到的啟示;等等。
「中心成立以來共接待4000多名學生前來諮詢,來訪者未出現任何意外;回復了許多通過電話、網站或信箱的形式向中心諮詢的學生。」中心主任夏錫梅頗為驕傲地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頒布以後,神聖的使命感充湧在老師們的心中,他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學工部部長陳紅軍說:「黨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努力方向和更高要求,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遵循大學生的心理規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探索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心理健康的和諧發展。」
幾天前,走在路上,一個印象中極為孤言寡語的同學主動和我打招呼,他問我:「最近忙什麼?」
「在寫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的文章。」我說。
他毫無芥蒂地講述了他的諮詢經歷,心情有些激動,「那裡有一個女老師,真好!」
……
金色的陽光灑在我們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