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飛速 發展 ,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在我國約有1/5左右的兒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慮、抑鬱等。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影響著兒童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 教育 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目前,不少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和進行心理諮詢的途徑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的應是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各科教學為主要載體,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如何將心理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效果呢?
一、 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潛在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於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就會發現語文課本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1. 以榜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教材中《守信》一文中宋慶齡嚴格遵守自己的諾言;《不瞞真情》一文中老舍誠實,不隱瞞真情;《微笑著面對一切》一文中桑蘭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一次著名的衝刺》一文中派特利不屈不撓地堅持跑完全程……這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如《微笑著面對一切》一文記敘了體操選手桑蘭在比賽時發生意外後,用常人難以想像的拼搏,頑強的毅力,微笑著面對傷痛,學了課文後,可讓學生寫篇讀後感,感受桑蘭微笑面對人生,與病魔頑強搏鬥的人生態度。同時寫作教學是滲透個性教育的最佳機會,在寫作教學中及時發現、恰當肯定、正確鼓勵與引導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滲透。
2. 在情感中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升華。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屏棄傳統課堂上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要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尊重孩子們豐富的個性情感需求,讓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己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感知,去體驗,去領悟,並從中教給學生閱讀理解的學習方法。讓老師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培養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寫的是毛澤東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住在瑞金城外的一個小村子裡,看見村子裡沒有井,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便帶領戰士們為村裡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的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來紀念毛主席的一個小故事。課文的重難點是最後一個 自然 段,通過對石碑上刻的兩行文字的理解,來體會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深深懷念之情。 教師通過寫字、刻石碑等這些不同層次的情感體驗,愉快地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區別了「牌子」與「石碑」,「豎」與「立」,「寫」與「刻」的不同含義。並輕鬆地突破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感悟,明白了鄉親們這麼做是為了表達他們對毛主席的深深懷念之情,靈魂得到了啟迪,思想得到了升華。
二、 發揮寫作優勢,優化學生心靈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小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無需太多的加工潤色,更無需這樣或那樣的刪改,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從他們的作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對一些事情的具體看法。這樣把作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聯繫起來,不就可以起到教、育兩不誤的作用嗎?
1. 形式多樣。教師在命題時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化大題為小題,化遠題為近題,化深題為淺題,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潑、靈活多樣:a. 多題選擇。在統一寫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擬幾個題目。例如,讓學生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可以給他們出一系列題目:《這件事 教育 了我》《班級裡的新鮮事》《我真高興》《後悔》等,由學生任選其一,也可以在不改變寫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擬題目。有時還可從不同方面選擇若干題目,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題目完成。b. 半命題。如《我渴望 》《假如我是 》……這樣的命題可以拓寬學生的選材範圍,留有個人自由選擇的空間,有助於學生開拓思路。c. 自由命題。針對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提出作文的範圍和要求,然後由學生自由命題。這樣能使學生的選材範圍更加寬廣,也極容易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2. 貼近學生。葉聖陶先生曾說:凡是聖明的國文老師,他出的題目應當不超過學生的經驗範圍,應當站在學生的立腳點上替學生設想,什麼材料是學生的經驗範圍內,是學生所能寫的、所要寫的,經過選擇才定下題目來。斷不可出一些離奇的題目,離開學生經驗十萬八千裡,叫學生搔頭撓肋,嘆息說沒有意思,沒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題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這樣對學生來說,寫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事,不僅容易,而且有趣,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 重視想像。對小學生而言,他們還處於愛幻想的年齡,天馬行空地自由想像是他們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愛幻想這一特點,鼓勵他們大膽想像,積極表露自己的內心想法。如《假如我是男生(女生)》《十年以後》《我想有根魔法棒》等,這類題目趣味性強,想像空間大,能誘發學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想像能力。從教學實踐看,這類習作也是學生最有興趣,而且完成質量較高的。其實,有時學生的想像並不是天馬行空地亂想,而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折射。這就需要教師作為有心人,從學生的想像中獲得他們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