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受困的靈魂 李百芹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

2020-11-30 中國網

1970年,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等人提出「奇點理論」,認為奇點是大爆炸宇宙論所追溯的宇宙演化的起點,這是沒有大小的「幾何點」,它具有一系列奇異的性質,也稱奇異點。空間——時間在該處完結,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該處失效,所以不能預言在奇點處會發生什麼。

如果說人是宇宙的縮影,那麼,在心靈的世界裡,有沒有類似奇點的存在?如果有並被探尋到的話,對人的成長,特別是對教育,意味著什麼?

在山東省壽光市現代中學,有一位老師叫舒悅。舒悅真名叫李百芹,舒悅是她的微信號名,也是聽過她講座的人最喜歡稱呼她的名字。幾十年如一日,李百芹細察心靈的紋理,詳參成長的年輪,與上千個求助者互動,和幾萬聽講人共情,終於發現,在孩子們的成長曆程中,可能會出現類似黑洞的現象:家長、老師、朋友……不管是循循善誘,還是苦口婆心,或是當頭棒喝,教育力量在這裡竟然失效了,育人規律好像不能在其身上起作用。

——教育失敗!

冷冰冰的結果,宣判了多少陽光少年的靈魂死刑。

這是成長的黑洞,還是新的成長奇點?

李老師用心血與汗水,敲定了後者!

的確,哪一個正常人的童年不曾靈氣逼人。如果每個人的出生都自帶天賦,那麼,天賦的磨滅,遠比發育簡單得多。

總有一種教育能打開心靈之鎖,解放受困的成長內力。

李百芹所探索的就是這樣一種教育,她把它命名為「心理奇點教育」。

一、心靈被鎖天地暗,何處靈犀一點通?

——三個故事引出的教育追問

精神分析心理學奠基人榮格在《原型與集體無意識》中寫道:「在所有混亂之中都有一個宇宙,在所有無序之中都有一個秘密秩序,在所有善變之中都有一個固定法則,因為發揮作用的一切都是基於對立面的。」

就個體人而言,混亂中的新宇宙,無序中的秘密秩序,善變中的固定法則,如何得到?李百芹發現,就在複雜心靈紋理的奇點。

故事一:什麼也不會的男孩

上世紀80年代初,李百芹讀小學四年級,有個男生成績很差,差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也不會。老師招數用盡,他就是學不會,四年來每次考試,都給班裡拖後腿。

後來,老師讓李百芹和他結對子。李百芹當然不懂得做什麼思想工作,只是利用課間幫他學習。奇怪的是,李百芹每次教的知識,他都能很快學會,包括非常難的數學題。看到他高興地學習並且很快能學會,所有老師和同學都感到不可思議。

可是回到課堂聽課,他仍然什麼都不會。

李百芹又多次試驗,結果一樣:凡是自己教的,他都能很高興地學會,回到課堂一切歸零。

當然,結對子並沒有真正改變男孩的命運。且不說李百芹說不出自己有什麼方法,就是明白用了什麼方法,也是無法複製的。

「要改變命運的軌跡,必須找到問題的共性,並為之建立一種範式。」多年後,李百芹面對更多「什麼也不會」的孩子求助時,明白了這個道理。

回首往事,奇點心理理論在她的心裡開始了萌芽。

每一個油鹽不進、軟硬不吃的「學困生」,都困在自己的世界中。多種教育嘗試一直失效。那裡是一片死寂,還是新生前的混沌?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當自己的神,因為他隱於黑暗。你(他)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那是成長的奇點,外來之神恰好與他同頻。譬如什麼也不會的男孩,結對子的成功,正是因為巧合中觸動了他混沌中的奇點。

故事二:鄰家女孩,漸行漸遠的高才生

如果說「什麼也不會」的男孩佐證了教育合力並非萬能,鄰家女孩的故事則詮釋了「教育反作用力」的存在。

從小學開始,李百芹就和那個鄰家女孩同班,成績基本相當。期末考試的時候百芹一般是雙百,鄰家女孩一般會扣掉一兩分,她被女孩及其父母視為對手,發誓超越。於是,在與百芹的不斷對比中,鄰家父母對女孩學習的嚴格要求不斷加碼。李百芹至今還記得那個周末,女孩父母約百芹到她家寫作業,大概是想偵察一下兩人的不同之處。做完作業,女孩父親開始給她們聽寫漢字,聽寫的都是偏僻的漢字,根本不在課本生字表上。百芹一臉茫然,而那個女孩很快就能寫下來。

看著百芹本子上的一片紅叉,女孩的驕傲溢於言表,她的父母也得意揚揚。百芹覺得很沒面子。

孩子的感慨只是一瞬間,扭過頭就忘了,百芹還是放養式地自己管自己,並一如既往地穩居班級第一。那個女孩的父母繼續嚴格要求、加碼管理,但孩子的成績卻不斷下滑。後來就不怎麼學習了,並開始逃課。

後來李百芹上了大學,假期回家的時候,務農的那個女孩一直迴避與百芹相見。她的父母則很羨慕地問這問那,惋惜地嘮叨孩子不好好學習,現在整天土裡刨食,生活不易。

最無語的,是愚昧的輪迴。嚴格的管教鎖住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成長內力,而當年那些在嚴格管教下漸行漸遠的小高才生們,又在沿襲著父母的做法,經常責罰甚至打罵孩子,有時還痛說往事,自己當年如何優秀,都因為不好好學習……

難道真正的原因只是不好好學習嗎?

故事三:發現談話恐懼症

談話,被認為是促強補弱、解開思想疙瘩、激勵後進最為有效的方式。成績退後了,談話,鼓勵迎頭趕上;成績提高了,談話,提醒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沒達到預期目標,談話,出主意、想辦法,讓其表態時保證……

對所謂目標生、邊緣生、學困生來說,高三是談話的密集區。學生的壓力像上了發條,日復一日地在無形中加緊。表揚的總是那些埋頭苦讀的,被表揚的理由也是他們苦讀的樣子,至於他們的內心,至少是可以暫時被忽略的。

李百芹教高三語文的時候,經常很賣力地找學生談話,口乾舌燥之後,很有成就感地認為這些學生又有了新的動力。

細膩的心靈和敏銳的目光永遠是教育家才有的天賦。漸漸地,李百芹發現談話並非總能如人所願。有些孩子確實因為談話振奮了一把,而有些孩子談過之後卻依然不在狀態;有人迷戀跟老師談話,有人卻非常牴觸,喜歡一個人躲著,不想讓任何人看到他……但老師們的辦公室裡幾乎不間斷地有孩子被談話,更有家長也求老師跟孩子談談。

沒有人懷疑過談話這個法寶的威力,如果效果不好一般也歸因為孩子不聽話。

每年高考結束,幾家歡喜幾家愁,總有孩子發揮很好,也總有孩子發揮較差甚至很差。為什麼那麼多孩子總是背著沉重的包袱迎戰?老師們考前都很認真地做了思想工作,談話談得嗓子都啞了。

直到有一天,已讀大二的一個學生來信坦言了心聲:「老師,現在我才敢跟您說,我恐懼被談話!我們班主任考前叫我談話,談一次,我害怕一次。他只看到我在玩,根本不知道我的心裡需要什麼。」

這封信是李百芹「談話情結」的夢醒時分,她並因此創生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概念:談話恐懼症。

既然「話是開心的鑰匙」,那麼,是不是也能成為鎖心的門閂?

誠然,話是必須談的。在教育中,談話畢竟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常規手段。但是,聽懂被談話人行為背後的故事,與他共鳴、共情,之後的談話,雖寥寥數語,卻會勝過萬馬千軍。

教育的追問中,李百芹飛向了心理的星空。在當好語文老師的同時,自費進修,自費買來專業書籍,見縫插針地向皮亞傑、華生、斯金納、詹姆斯請教,和弗洛伊德徹夜長談。

慢慢地,她明白了,成長中的孩子最需要的,除了吃穿、求知、談話,更需要的是陪伴,是共鳴,是共情。

於是,從2014年開始,每年的陽春三月高考臨近,當年她任教的聖都中學都分別為家長和學生舉行「陪伴高考」主題講座。

當李百琴用鮮活的案例展示出一幕幕因家長的過分期待與焦慮所導致的悲劇,並指出家長給孩子幫倒忙的一系列言行,對號入座的家長們熱淚盈眶,如夢方醒:

在高考的緊張、焦慮中,原來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的教導,而是我們的理解和陪伴,原來我們不厭其煩的囑託是幫了倒忙……

以後,李百芹又應邀把自己的「陪伴」課程開到了五所兄弟學校,並延伸到了初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的「呵護天才,陪伴成長」,為一個個孩子打開了心智之門。

二、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藏在弱科與失眠背後的靈魂吶喊

霍金曾說:「自從文明開始以來,人們即不甘心於將事件看做互不相關不可理解,他們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

「根本秩序往往是掩蓋在無序的現象下面的。從教育對象的無序中發現秩序,是老師的神聖使命。」李百芹在日記中寫道。

故事一:撕掉標籤的詛咒,他從「被失常」的宿命中脫困

平時考試都發揮良好,每到大考都發揮失常。

發揮失常,成為高考失利者最大的理由。

為什麼在關鍵時刻發揮失常?

——弱科!都是弱科惹的禍!

抓弱科、促弱科、補弱科,開小灶,上補習班,老師、家長、社會多管齊下,不惜代價攻堅克難。好歹改觀一點點,其他科目成績又下跌到紅線。

弱科,拼命都擺脫不了的「致命短板」,你讓我發揮失常,你讓我無語禁聲。

「每當大考就發揮失常」,是個偽命題,你信嗎?

開始李百芹也是不信的,直到親歷了一個弱科生「秒變」的奇蹟,她才堅信多數孩子是「被失常」了!

當某個標籤貼到身上,它攜帶的「自我實現功能」就會像病毒由表及裡、由內到外,成為他一輩子的短板。而負面標籤則如同貼在五行山上的那張如來佛的符籙,儘管輕如鴻毛,但有翻天覆地之能的孫悟空卻一點都動彈不得。

那標籤就是心鎖!

下面是心理健康課堂上李百芹和一位男生的對話:

「老師,我很想學好,但是數學是我致命的弱科,簡直讓我無語。我不是不努力學,成績就是提不上去。總成績還好,就是數學,真要命。」

「你說數學是你的弱科,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七年級。」

「你的意思是七年級之前你的數學並不弱,是這樣嗎?」

「是的。」

「七年級的時候你是怎麼知道數學是弱科的?」

「七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總成績不好,我覺得是數學沒考好的緣故。分析總結的時候,老師讓我們找弱科,我就寫上了數學。當時並沒覺得怎麼樣,也沒有採取什麼措施補弱科。」

「那你是什麼時候發現數學是真的弱科而需要補習的?」

「九年級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數學每次都拖後腿,父母也說數學是我的弱科,擔心中考成績會受影響,於是我很著急地補習。也請老師幫忙,也上補習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作用不大,成績依然上不來,感到很厭倦。」

「也就是說,當你發現數學是弱科,你才去補習,不太見成效的時候,你就對數學厭倦了,是這樣嗎?」

「是的,上了高一以後我更著急,更努力學數學,可就是學不好。現在看到數學就反感,頭腦直接轉不動。一考數學我就緊張,特別緊張,預感又要考不好了。」

「你是說,你對數學的感情,先是厭倦,後來又是厭惡,然後又到緊張嗎?」

「是的。儘管也知道越緊張越考不好,平時會做的題目,考試就不會了,緊張得沒一點思路。」

……

沒考好,於是覺得弱,覺得弱便學不好,學不好就怕考試,怕考試就越考不好,考不好就越堅信它是弱科。

惡性循環的鏈條中,首要的一環,便是一次沒考好就定義為弱科。

這是一次致命的定義。

定義誕生之後,心理上就覺得它弱,畏懼心理由此伴生。

老師讓每一個孩子寫出自己的弱科,這本身就是一個消極暗示。他寫了數學,家長又不斷強調數學是他的弱科,弱科認定再次強化……

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構成相伴成長的背景音,背景音又不斷強化著弱科的認定。

人的下意識往往喜歡驗證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會千方百計讓這個假設成立,於是,弱科就真的誕生了。

一系列問題被提出,男孩終於看到了強大背景音中那個無言的自己。

二十幾分鐘的對話,在漫長的學業中不過瞬間,但是,他「秒懂」了!情緒、行為隨之變化。

兩周後,他又來了諮詢室一次,師生進行了一次深入交談。交談中,李百芹帶領他重新體驗過去對數學的感受,並將這種感受轉變為理性的思考,從而尋找到造成這種感受的核心信念,並將其中的錯誤信念一一消除,建立起正確的信念。

一個半月後,百芹上課的路上,他主動跑來報喜:「老師,你知道嗎,這兩次考試,我的成績提高了很多,數學兩次都過了110分。我現在的狀態和成績,連數學老師都不相信!」從此,他進入各科並進的快車道。

長期以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桂冠被戴在老師們頭上,豈不知,塑造孩子靈魂的,豈止是教師和父母?

《說文》有言,「名者,命也。」由五花八門名詞組成的標籤後面,多少人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改寫著自己和他人的命運代碼?

故事二:天賜眾生,何以我承負了神的責罰?

從初三開始,不能入睡的午休成為她揮之不去的噩夢,與李百芹見面的時候,她哭喪著臉,渾身無力。

「睡不著,只好讓父母陪著睡,即使父母陪睡,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入眠。我都這麼大了,唉……」述說著的女孩,眼淚譁譁地流,「很緊張,很悶得慌,這裡發悶。我好像很害怕,但我也不知道害怕什麼……快要考試了,我很擔心考不好。從小父母對我的成績很看重,考不好對不起父母,每到考試我就害怕。」她把手放到心口處。

經常,她最大的奢望,竟然是中午好好睡一覺。

她做過各種努力:命令自己必須睡覺,晚上少睡幾個小時,數綿羊……這些不但無濟於事,相反越來越緊張。緊張就煩,越心煩,就越不能入睡。因為中午不能入睡,下午整個人就處於緊張、混沌和煩躁的狀態。

父母省吃儉用,四處求醫問藥,看過四位中醫,吃了幾十副中藥,依然睡不著;聽說保健品好,於是安利、酵素、159、精油薰香等輪番「加持」,她仍然睡不著。

媽媽只好去求神了。

神婆說,孩子欠了錢糧,神仙降罪了,跪求九個晚上,此罪可免。

於是,媽媽連續九個晚上跪地到深夜。說到這兒,纖弱的女孩低下頭,盡力掩飾著譁譁的淚水。

為什麼睡不著?

「我感覺對不起父母,他們什麼也不用我幹,讓我只管學習,可是我不但學不好,連好好學都做不到,感覺真沒用,什麼都做不好,不如別人聰明,不如別人會說,不如別人漂亮,哪裡都不好……」

交談中,李百芹得知,父母不讓孩子做任何學習以外的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旦說不舒服就大驚小怪全家上陣,唯恐影響了學習。

對不起父母,成為她最強大的背景音。事實也以「對不起」的方式漸次呈現:考試就緊張,緊張就失眠,失眠就失利,失利就恐懼。

學習效率的下降,加劇內心的恐慌,希望與失望交織中,逃離困境的一系列嘗試,更增加了她的困擾。譬如,母親九個夜晚的長跪不起,幾乎敲碎了她的神經:為什麼是我背負了神的責罰?!

人生否定式,就這樣寫成並銬在了靈魂上,一系列問題隨之誕生:低效能感和自卑,使她在孤僻中更深層次地體驗著無能感和無力感的羞辱。

當一個人覺得失去了對自己控制的力量,她經受的便不僅是痛苦,更可能是絕望。於是,在和父母以及孩子本人深入分析原因之後,師生兩人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對此,你感到很無奈、很無力是不是?」

「是的,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你知道嗎?睡不著恰恰是因為你很有力量。睡不著帶來的種種痛苦,不是因為睡不著本身,而是你和大家都認為睡不著是件很不好的事。特別的睡眠獻給特別的你:如果你覺得必須午睡,就把它看作一種形式,睡一分鐘、半分鐘都可以,哪怕似睡非睡地迷糊一會兒,也就足以養精蓄銳了!科學的午睡是:十幾分鐘足夠,不睡也可以。午睡長了,反而導致昏沉。」

「失眠,是力量在行動!你就是你的真神,你就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真神!責罰你的,是自己的真神!」

話到關鍵處,靈光自然來:去它的午休!

從交流的第二天開始,孩子從滿足於幾十秒的迷糊、幾分鐘的小憩,到入睡十幾分鐘,到和其他同學一樣完全正常,終於開啟了自己陽光明媚的世界。

所有的身心疾病,都可以從力量上找到癥結。朝氣蓬勃與死氣沉沉,都是力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每一個看似無解的症候背後,都有一個無助的力量在尋找同盟。這是一種無聲的存在,看不見,摸不著,發不出聲音。這個無聲的存在、無助的力量,正是心理奇點所在。聽懂了它的呼救,找到了它的所在,症候變奇蹟,劣勢成優勢,混沌成新生,心鎖開啟。

2011年,李百芹主講的「讀懂孩子,陪伴成長」大型報告會由所在學校面向家長推出。第一次參加報告會的500多名家長和部分老師,隨著李百芹娓娓動聽的敘說,與會者從全新的角度進入了孩子的世界。為人父母,為人師表,竟然對孩子誤解如此之深!動情之處,一半以上的與會者熱淚盈眶。

到2013年,她的陪伴成長課程已經形成了「讀懂孩子」「讀懂父母」「讀懂老師」——「三讀懂」系列項目,先後為7所中學、4所幼兒園的家長、師生提供了服務。

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溺愛與控制的蹺蹺板上

「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這個判斷已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接受。問題如何解決?除了依靠專業技能,這更是觀察力、責任心與耐力的考驗。通過與家長的真誠互動,李百芹記不清自己書寫了多少個心靈解鎖的故事。

故事一:千鈞學業,繫於一髮之輕?

這是一個因洗頭而「困」出來的「學困生」。

每天洗頭,對成年人來說,都不是問題。如果一個女孩子兩天不洗髮,人們就會覺得她很懶惰,不講衛生;如果是油性發質,那最好是一天一洗。這沒有人會提出質疑。可是,如果是一名學生,問題可就大了。不論是男生、女生,如果每天早上起來先洗頭,那家中往往會發生爭吵甚至戰爭。

他,高三,一米八五的個子,高帥都有了。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他每天都穿校服。諮詢的問題是最近很鬱悶,沒法集中精力學習。

原因是和媽媽吵架,經常吵架。每次吵完,來到學校裡就後悔。後悔就會想很多,想得越多,越是學不下去。

他「學困」了!

「我直接受不了我自己了,為什麼老是跟媽媽吵架?但是,每次都控制不住情緒。早上我只要一洗頭髮,媽媽就過來嘮叨,一聽到她嘮叨,我就受不了。其實,這種嘮叨已經好幾年了。但是,最近她總是說得很難聽,說我只會臭美,說美不美不是兩根頭髮的事,說我把時間都耽誤在了這些沒用的事情上了,不像是個考大學、做大事的樣子。

「一說我不學習,我就很惱火。快要高考了,我每天都在拼命地學習,整個一天都在教室裡,幾乎不活動,學習壓力很大。早上洗洗頭髮,我覺得一天就很清爽;如果哪天沒洗頭,做題的時候一摸到頭髮,我就感覺油膩膩髒兮兮的,心煩意亂,渾身難受。」

「也就是說,洗頭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這麼好的理由,你為什麼不和媽媽說呢?」

「我說了,她說我純粹是藉口,就是沒有把全部心思用在學習上,要麼就說擔心我感冒影響高考。我天天這樣洗頭,怎麼高考就會感冒呢?一聽到這話,我就感覺她是在詛咒我,就沒辦法控制脾氣。」

他的訴說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的煩惱。李百芹想起了給一所學校的高二家長所做的講座。在答疑階段,不知道哪位家長提到了孩子喜歡洗頭的問題,接著就引爆了全場,大家七嘴八舌,好像都有阻止孩子洗頭的經歷,而且都有阻止無效的苦惱。

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家長管得多了,自然就成了問題。問題不是洗頭,而是洗頭引起的爭吵,以及爭吵所造成的各種後續影響。

每天洗頭,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他們在青春期,是愛美的季節,就像動物會把自己最漂亮的羽毛在異性面前翻來覆去地炫示。在學校裡,學生必須要穿那無比痛恨的校服,所以,髮型和鞋子對他們來說就是最最重要的了。也只有這,才能滿足他們與眾不同的內心需求,讓不斷膨脹的自我得到滿足。

當學習成為唯一,便忘記了孩子是一個自然成長的生命。

「每次放假,我去做個髮型,媽媽就嘮叨半天。我最討厭拿學習說事了。髮型漂亮了,心情好了,怎麼就耽誤學習了呢?學習難道就是死死地趴在那裡像個呆子?如果是這樣,我寧願不要學習了。」

「穿鞋和學習有什麼關係?穿上好看的鞋子就不學習了,安心學習就是要穿得破破爛爛的,不修邊幅。這是我媽的邏輯。我非常痛恨她不相信我的樣子。」

這是李百芹常常聽到的聲音。

這是對家長的反抗。但在強大的權威面前,反抗經常是無效的,於是不自覺中,他們就會把情緒遷移到學習上。

癥結找到了,李百芹找來孩子的父母,經過五六次面對面的交流和多次電話跟蹤,結果是欣慰的,父母從被動到主動地接納了孩子洗頭的事實。這名同學也成功「脫困」,最後還考上了一本學校。

孩子要自然長大,家長卻努力壓制,使用的工具是學習,最終犧牲的還是學習。髮型或鞋子等瑣事引發的長期爭吵,形成了控制和反控制的親子關係。

有了控制和反控制,就會有勝利與失敗。當家長的心理成長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唯恐出現差錯、唯恐孩子的成長逃出自己的視野,「努力抓住」的行為,便成了困住孩子才情的鎖鏈,學困生也就由此誕生了。

故事二:「都為了你好」——多少愚昧假汝而行!

又是一名「問題」學生,而且是一名輟學大學生。

李百芹對這名輟學大學生的幫助,歷時一年半,但她從頭到尾沒見過這個學生,每次都是和父母交流。

第一次見面,看得出夫妻倆已被折磨很久,形容憔悴,近乎崩潰邊緣。父親還能勉強打起精神,母親則疲憊不堪,目光混沌,臉色發黑,又穿了件黑色的棉質T恤,整個人似乎沒有一絲力氣。

他們有一個曾給家庭帶來驕傲的女兒,某名牌大學大二在讀,但竟然因為多次掛科而被學校勸退,好歹求情,才給了個留校察看補考的機會。放假回來,她就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天天抱著pad玩遊戲,不見任何人,吃飯都在房間裡解決,甚至只要父母下班回來,就把房門反鎖,從不和他們說話。

母親每做好飯,就敲敲門喊她吃飯。高興的時候,她會出來看一下,如果可口,便拿到臥室裡吃,不可口就關門「謝飯」。早飯必定是不吃的,每天睡到12點。她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開始的時候總害怕餓著她,上班空閒會給她打電話,告訴她飯在哪裡,熱熱吃。後來,母親的電話就被拉黑了。

說到吃飯,母親眼圈就紅了。孩子現在骨瘦如柴,一米六的個子,八十來斤,低血糖好幾次暈倒,但她就是熬夜不吃飯,瘋狂打遊戲。

每個學期都掛科,最要命的是,多次提出不想去上學了。

含著憂傷的淚花,他們訴說了孩子無數的「罪狀」:拒絕上學,毫不愛惜身體,人一律不見,晝伏夜出,活得像只孤獨而恐懼的老鼠。說到底,這個孩子幾乎就要廢了。

李百芹知道,孩子是不會見自己的,她也沒想要見她。因為她明白,有其子必有其母,她已經在這對父母身上發現了癥結所在。於是,李百芹給父母開出了一系列行為「處方」,沒給孩子提一點建議。

一臉憂鬱地進來,面帶笑容地離開。一年多的反覆交流,一次甚於一次的豁然開朗,這對父母經歷了從管教到陪伴的跨越。李百芹的辦公室,似有魔力般使他們不自覺地產生依戀。

從父母的報告中,李百芹分享著孩子無聲中的嬗變所帶來的喜悅。

那是一個清晨,剛起床的李百芹接到她母親打來的電話:「今天是向您匯報一個好消息的,妍妍這個學期的成績出來了,選學加上補考共8科,一次通過!她的班主任都震驚了。老師說孩子的表現簡直太好了,一直處於拼搏的狀態。」

一年半的諮詢,從每次考試都掛科,再到勸退和輟學,又到一口氣考過8科,這種神話般的切換,酸甜苦辣幾人知?

在無限誠摯甚至崇拜的感謝中,李百芹明白,其實真正應當感謝的是這對父母:他們敢於首先改變自己。這,多少父母能做到?

孩子的媽媽情不自禁地多次寫來感謝信。其中一次寫道:

「雖然受益最大的是我們的孩子,但改變最大的應該是我們夫妻倆。你讓我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愚蠢。如您所說,是我們侵入孩子的生活太多,讓她幾乎無法呼吸。回去按您的指導進行了調整,沒過多久就發現,孩子把我從黑名單裡放了出來。後來,又從吃飯開始,做好飯喊她一次,不吃就不給她留。沒過多久,她反而出來吃飯了。

「您對我們說,孩子長大了,但我們心中的孩子還沒長大,還在像照顧心中的那個小孩一樣照顧他,這本身就是對她的不尊重和不信任,她怎麼可能好好做自己?是的,她22歲,是成年人了,我倆經常像哄小孩子一樣哄著她,還偷偷看她是不是又在玩遊戲,是不是沒好好學習,再三嘮叨她。我們終於知道,她這是對不信任和羞辱的反抗……」

2007年至今,從一個心理學新人到師生家長心目中的專家,李百芹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因她而脫困,從而實現了生命的升華。從無意中展露的「讀心」天賦,到用心理學愈傷療疾,她享受到了給他人輸送甜美和光明的美好體驗,同時她也清楚,很多成功案例中所用的方法還難以複製和大面積推廣,現在,她又開始了她的心理奇點教育的新探索……

開啟心智 化育心靈——《解放受困的靈魂》讀後

去年年底的一天,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無意之中認識了李百芹老師。友人介紹說她是搞心理健康教育的,已經很有名氣。並不厭其煩地介紹著她的榮耀和成果:十幾年執著自學,走國內國際大師路線。心理沙盤師從申荷永、張日升教授;催眠師從蔡忠淮博士;心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治療大師、「家庭治療的哥倫布」薩提亞,美國享譽國際的作家、治療師、教育家貝曼,中國國際薩提亞學院名譽顧問、享譽全球的國際治療大師葛茉莉等。是國際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所發展心理學研究生,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師……

我開始關注她。李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位很有審美品位和文化修養的女教師,陽光,言談舉止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衣著淡雅得體,詮釋著一位女教師的特殊魅力。由於編輯、記者的職業習慣,我對這些是特別在意的。因為教師的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的輻射力,本身就是課程,特別是女教師。沒有形象魅力的教師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師,更不會是教育家。

我因此有了想深入了解她的願望。

感謝現代通訊工具提供的便利,我很快掌握了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積累的大量素材,並一鼓作氣寫出了長篇人物通訊《開啟心智之門——舒悅(李百芹)和她的心理健康教育》,發表在今年2月份的《當代教育家》上。在這篇文章中,我特別強調了舒悅作為一名致力於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家型的女教師的特殊意義:

「坦率地說,在接觸舒悅之前,我並未關注過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在學校教育中,它只是可有可無的『心理諮詢』而已,屬『小兒科』。但舒悅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展示出的一個神奇的世界——一個開啟人的心智的世界,一個化育生命的世界。另外,上面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固然可以從中看到舒悅作為一名心理諮詢教師技藝上的成功,但又不僅僅如此——如果僅僅如此,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從她身上,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她做人的成功,是她作為女教師的魅力。她的陽光,她的『不算漂亮,但卻美麗』,她的愛心和慧心,與她的專業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種可以開啟人的心扉的電流,電流所至,會讓人的心智豁然開朗。

「總之,舒悅以她獨特的行走方式詮釋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真諦:

「教育——教師的重要意義是開啟人的心智,化育人的心靈。

「有陽光在、美在,有愛心、慧心在,才有學校在,教育在,教師在;才有學生心理的健康,心智的成長和靈動。」

但是,對李老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方面的優長,《開啟》一文並沒有過多涉及。而本期《山東教育》發表的這篇《解放受困的靈魂——李百芹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則在這一方面做了充分報導。總之,兩篇文章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印證,從而讓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李百芹。

《解放受困的靈魂》一文中談到的「心理奇點教育」,是李百芹和她的研究團隊提出的一個教育新概念,它所涉及和所要破解的是教育的一些深層次的而又普遍存在的問題,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也是難題。所以,李百芹的「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實質上是一次人的心靈的探秘,人的生命的探秘,探秘是為了從中找到打開靈魂之鎖的鑰匙,啟動學生成長的內力。從文中的七個案例可以看出,她所傾心的「心理奇點教育」的確是一項喚醒人內在的生命力量,點燃人的內心價值追求,強大人的心靈的工作,是一項「開啟人的心智,化育人的心靈」的事業。教育旨在育人,育人重在正心。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黃帝內經》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中國宋明時代最大的哲學流派之一,叫心學。可以說,一個「心」字,包容著中國人的生命主題、人生真諦和生活智慧。心育,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國傳統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前者更強調科學。

李百芹認為,「根本秩序往往是掩蓋在無序的現象下面的。從教育對象的無序中發現秩序,是老師的神聖使命。」

「從教育對象的無序中發現秩序」,這裡說的「秩序」,就是「育心」的普遍規律。發現「育心」的普遍規律,予以大面積的推廣,這是李老師為她的「心理奇點教育」確立的神聖使命,也是她為自己確立的神聖使命。現在,這一工作已經起步。既已起步,必有所成。

李老師的微信號名字叫「舒悅」。她說,她很喜歡並特別在意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意味著舒心、愉悅,和她所從事的事業相關;她希望一聽這名字,就會讓人有一種美好的體驗。同時也和她自己的生命狀態有關。她說:執著學習的過程提升的是職業幸福感,體現的是強烈的使命感。

事雖小,但足以看出她對自己所致力的事業的深刻用心。

是的,化育心靈的過程本身就應當是一種對生命的美好體驗,是一個創造幸福和體驗幸福的過程。

教師簡介

李百芹,壽光現代中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IHNMA催眠治療師、兒童成長指導師、心理沙盤治療師、中科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薩提亞模式父母成長與親子關係指導師。曾獲山東省優秀語文教師、濰坊市教學能手、壽光市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主要成就

2007年,李百芹老師開始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二年以來,她專注於青少年學習動力、潛能開發、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做心理健康講座、家庭教育報告一百餘場,接待家長、學生個體諮詢五千多人次,發表文章幾十篇,完成國家立項課題八項,「奇點心理探索與研究」得到專家高度認可。(《山東教育》雜誌供稿)

相關焦點

  • 解放受困的靈魂——一位心理指導老師「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
    原標題:解放受困的靈魂——一位心理指導老師「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 解放受困的靈魂 ——李百芹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 總有一種教育能打開心靈之鎖,解放受困的成長內力。 李百芹所探索的就是這樣一種教育,她把它命名為「心理奇點教育」。
  • ...壽光現代中學教師李百芹在第六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
    李百芹做了以《開啟心智 化育心靈》的專題報告,講述了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知識,點燃他們生命的熱情,激發他們生命的動力,引導那些成長中受困的心靈走出沼澤,重新獲取力量的真實案例,她實踐性超強的分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和認可。
  • 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之工作。」所以,他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小手,解放孩子的大腦,解放孩子的時間與空間。    現在看來,陶行知先生的呼籲仍然沒有實現。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首先要解放學生。
  • INFJ的靈魂伴侶探索之路
    試錯顯然是最笨但卻是最簡單、最通用的辦法,無論是自己艱難的探索——在同學、同事或者其他類似的圈子中尋找,或者通過各種人脈的介紹,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外在的因素成了評價是否合適的主要標準,長得不錯、工作有前途、性格也好,但是為啥就感覺不合適呢?越挑越花眼。其實,幸福在自己手中,與其向外探索,不如向內反思,還是那個終極哲學命題,放在這裡同樣適用:1我是誰?
  • 田東小學探索網球特色教育之路
    ▲鹽田區田東小學積極探索網球特色教育之路。這是繼2014年成為深圳市網球項目傳統學校、2018年成為深圳市網球基地學校之後,田東小學獲得的又一殊榮,充分展現了鹽田教育在體育品牌特色建設方面的重要成果。 田東小學在普及網球並開展特色教育方面有哪些特點?總體來看有三個顯著的亮點。一是田東小學積極打造「體教結合」模式,共享優質資源。二是田東小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動鹽田區的網球運動。
  • FLOW福祿電子菸攜手奇點藝術節空降成都,探索全新生活方式與文化場景
    7月12日-14日,2019奇點藝術節首次空降天府之國成都,集合了國內最新鮮最有活力的青年藝術家,為這座城市帶來一場獨立漫畫精神的洗禮。而FLOW 福祿電子菸作為奇點計劃®的年度跨界合作夥伴,聯手奇點藝術節和奇點計劃的藝術家們,為蓉城人們帶去了一場極具衝擊力的味覺與視覺盛宴。
  • ISFP的靈魂伴侶探索之路
    但是在這個到處充滿了規則秩序和制度約束的世界中,他們要探索適合自己的自由王國也並不容易。Fi內向情感功能的運用是他們最習慣也最擅長的,這使他們會沉浸於當下手頭上一件具體的事件中,與N型偏重設想、規劃、設計、以文字的或者口頭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想法不同,他們在輔助功能外向感覺Se的配合之下,總是會身體力行的去做事、去執行、去改變,以實物的形式、以非語言的表達方式。
  • 蒸汽機教育自然探索課程
    就讓蒸汽機教育的自然科學老師們與小學員在自然王國中共同探索與發現吧。第五節、標本製作,珍藏美好幹制標本、琥珀標本、蠟質標本、拓印標本、蒸汽昆蟲等,生命與藝術的碰撞,靈魂與技術的灑脫,造就了一片新的世界。
  • 《流放之路》引導釋放BD 元素使引導釋放燒毀解放
    導 讀 流放之路女巫引導釋放BD,元素使引導釋放燒毀解放BD推薦,還不知道元素使用什麼BD好的小夥伴可以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元素使引導釋放BD推薦!
  • 奇點大課:科技驅動未來創業
    中信·奇點學院近期走訪了多個成功的科技雙創項目負責人,他們都給出了堅定的回答:「未來創業必然是科技與商業共舞」。     由中信出版集團奇點學院主辦的奇點大課——「科技決定未來」日前成功開課。來自世界500強企業高層、大型國企高管、科研專家學者、科技公司創始人及關注科技創新創業者等百餘人成為中信奇點學院首批學員。
  • 讓孩子的心靈亮麗起來——也談小語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
    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影響著兒童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 教育 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目前,不少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和進行心理諮詢的途徑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的應是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各科教學為主要載體,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
  • 《歡樂頌》小包總KO奇點,荷爾蒙戰勝多巴胺
    奇點花了整整一季苦追安迪幫她打開緊鎖的心門,卻在第二季被「小包總」包奕凡輕鬆KO而強行下線……隨著《歡樂頌2》的熱播,智商超群的「高冷」海歸安迪撲朔迷離的情感線越發明晰。在《歡樂頌1》的尾聲,安迪以「家族遺傳精神疾病」 給自己貼上「不宜結婚生子禍害後代」的標籤而給奇點發了「好人卡」。
  • 解放公園十二景IP,用創意為文旅賦能
    解放公園作為武漢市三座國家重點公園之一,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為進一步展示公園文化內涵,提升公園知名度,解放公園開啟公園IP打造之路,並邀請關山覺(字繪中國)團隊,為公園十二景打造獨特的IP形象。
  • 青少年無人機創客教育課程誕生記——下
    這一舉動,既是對國家科學教育政策的響應,又是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通過舉辦青少年無人機大賽,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希望孩子們能夠把想法變成行動,把知識變成能力,從無人機大賽起飛,飛向行知精神王國。解放學生的「眼、嘴、手、腦、時間、空間」《青少年無人機創客教育課程》是貫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
  • 探索奇點和它背後的故事
    其中奇性定理作為霍金和彭羅斯提出的首個理論自然是霍金宇宙學的基石,也正是這個理論對於奇點存在性的證明使得人類漸漸揭開了黑洞的神秘面紗。奇性定理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而大爆炸起源於一個「奇點」(singularity),我們的時間正是起源於這個奇點。
  •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奇點」是描述人工智慧(AI)及其社會影響未來前景的重要概念。推動AI進一步發展而趨近奇點,將AI奇點可能帶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開啟人類美好未來,這一切都亟待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葆有現實感、歷史感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於北京召開,探索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
    11月28日,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北京景園假日酒店會議廳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於北京召開,探索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
  • 企業家之路|林常平·靈魂的重量——企業家思享會舉行
    11月14日,林常平·靈魂的重量——曠世國酒 企業家 思享會在福州舉行。 在主持人的倡議下,林常平自傳《靈魂的重量》進行了現場籤贈。 十幾年來,林常平先後為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捐款累計達四千多萬元。
  • 「奇點」何時到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20 世紀 90 年代初,「奇點」(Singularity)一詞被美國計算機專家和科幻作家弗諾·文奇引述,並進行了「改造」,用來描述那種無情的、飛速前進的科技發展最終將達到的一種臨界聚集狀態。  他認為,人工智慧、人類生物改良或腦機接口這樣一些由超人類智能驅動的進步極其迅速,很可能會引發奇點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