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奇點」是描述人工智慧(AI)及其社會影響未來前景的重要概念。推動AI進一步發展而趨近奇點,將AI奇點可能帶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開啟人類美好未來,這一切都亟待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葆有現實感、歷史感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描述AI技術及其社會影響

在當今諸多新技術及其構成的整體系統中,「奇點」是用來描述AI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特有概念。詹姆斯·巴拉特採訪了許多AI技術開發和理論研究專家,撰寫成《我們最後的發明:人工智慧與人類時代的終結》一書。他指出,人類歷史上顛覆性的技術變革不少,如發明火、農業、印刷術和電力等,但是「沒有人覺得非給它想出個花哨的名字不可」。那麼,為什麼非要用「奇點」這個似乎有點花哨的概念來描述AI技術變革呢?因為「技術奇點本身會帶來智能(也即造就初始技術的、獨一無二的人類超強實力)上的變化,這就是它跟其他所有革命不同的原因」。

AI技術最獨特之處在於它可以賦予「機器(計算機)」以「智能」——在此之前人類技術都是用「人的智能」來發明的,而目前以及未來,技術也可用「機器的智能」來發明,而AI奇點來臨的重要標誌是「用(機器)智能生產智能」。如此,人類一切技術發明創造的智能源泉將無限湧流——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巴拉特將AI稱作人類「最後的發明」,人類的「終極命運」正在被開啟。

現代機器第一次「動能」自動化革命發生在19世紀,當今AI引發的是第二次「智能」自動化革命。動能自動化機器(如自動印刷機等)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影響是間接的,而智能自動化機器的影響則是直接的。據悉,德國一家出版社已用AI機器撰寫並出版了一本學術專著。隨著AI的進一步發展,機器智能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這種「智能活動」本身必將產生越來越大的直接影響,哲學社會科學迎接挑戰、介入AI研究,已非常必要而迫切。

 推動多門類科學深度融合

目前,AI技術研發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很多都是多學科融合的結果。這些成果推動窄(或弱)人工智慧(ANI)進一步向通用(或強)人工智慧(AGI)發展而趨近奇點,哲學社會科學的介入已成為AI進一步發展的現實需要。沒有計算機科學與腦科學、神經心理學與語言學等諸多學科的融合發展,AI研發就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巨大的成就。經歷一陣爆炸性發展的熱鬧後,現在有人宣稱「AI寒冬」可能再次來臨,已經獲得大發展的ANI還會繼續發展。但沿著目前這種基於神經網絡建構的聯結主義、大數據驅動的機器深度學習的技術路徑,似乎很難將ANI推進到AGI而趨近奇點——機器學習以外的技術路徑總體來說目前還處於「設想」階段,並且還存在諸多爭議。

目前已取得巨大成就的計算機神經網絡是對人腦神經網絡或多或少的模仿,因而也不同程度地建立在腦科學研究基礎上,其運作的不可解釋的「黑箱」特性,也與腦科學目前尚未充分把握人腦智能運作規律和機制等密切相關:AI「黑箱」特性的破解,有待腦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反之,AI神經網絡的發展,也將有助於探析人腦智能運作規律和機制。西方AI奇點論認為,未來的機器智能將全面超越人的生物性智能。這種判斷實際上預設機器智能具有巨大發展潛能,但卻忽視了腦科學早已揭示的一點,即人腦智能也同樣遠遠沒有得到充分開掘和釋放而具有巨大潛能。這樣說並非讓人與機器一較高下,而是揭示AI未來發展與應用極其豐富的可能性,比如運用於教育,不斷發展的AI機器也會成為人腦潛在智能得到不斷開掘和發展的工具。

與此相關的另一種預設是,人的生物性的肉體對人的智能發揮只是一種限制,擺脫這種限制的物理性機器智能,將會得到充分解放而全面超越人類。但這種預設並不成立。「智能」並非人的唯一特性乃至優勢,與人的生物性肉體不可剝離的「體能」與「智能」融合發展而形成的個人發展的「全面性」,才是人性發展更高的目標。而這種「全面性」與AGI的「通用性」存在相通之處:趨近奇點需要不斷提升AI的「通用性」,而人的智能等能力的現實發揮、個人發展「全面性」的不斷提升,不僅受到人腦結構這種生物性先天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後天因素的巨大影響——這對技術研發者如何提升AI通用性當有所啟示,而以人的社會歷史特性為研究對象的哲學社會科學也可有所作為。

馬克思指出:「至於說生活有它的一種基礎,科學有它的另一種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這種「謊言」今天依然充斥於全球知識系統,認為研究人的「生活」的哲學(社會科學)有著與自然科學完全不同的「基礎」的觀念依然大行其道。「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當歷史上只被「人的科學」所關注的「智能」也開始被自然科學所關注時,兩者將成為「一門科學」的大勢就被更清晰地展示出來,這將是AI革命所引發的人類知識系統終極性變革。但從當下現狀看,馬克思近兩個世紀前所描述的狀況依然沒有徹底改變,「哲學對自然科學始終是疏遠的,正像自然科學對哲學也始終是疏遠的一樣」,這將阻礙ANI推進到AGI而趨近奇點的進程。如果只割裂、孤立地關注「智能」本身,而忽視人的智能的社會性、歷史性、人文性等,AI研發者的視野和想像力必然受到很大限制;如果無視當今AI技術「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這種現實狀況和發展大勢,哲學社會科學也將喪失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因此,AI趨近奇點的發展,將推動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成為「一門科學」,兩者的相互需要將日益明顯。

開啟人類美好未來

馬克思曾指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並為人的解放作準備,儘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這一論述今天依然適用於分析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技術悲觀主義者只看到未來AGI尤其超級人工智慧(ASI)威脅人類的「非人化」的一面,而樂觀主義者只看到「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的一面。與這種二元對立的認知相比,在探討AI奇點與人類未來命運的關係上,馬克思的思想則具有獨特優勢。

馬克思認為,「使用勞動工具的技巧,也同勞動工具一起,從工人身上轉到了機器上面。工具的效率從人類勞動力的人身限制下解放出來」。這同樣適用於分析當今AI機器對白領工人的威脅。機器自動化使工人失業或不斷改換工種,在給工人生活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為「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生成提供了可能。當今AI機器則為此提供更大可能——將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需要包括生產關係、所有制等方面一系列的社會變革。

當今關於AI社會影響的一種流行疑慮是:如果未來的AGI替代了人的智能,人還能幹什麼?或者人該如何處置自身智力?馬克思強調,即使獲得再高的生產率,「物質生產領域」——今天還要再加上白領工人僱傭性的「非物質生產領域」——也始終是「必然王國」,而「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AGI替代的只是人在「必然王國」中的智能活動,而在「自由王國」中,人的體力、智力等「人類能力」會獲得更充分自由的發揮並獲得真正的「全面性」。這種「全面性」足以與AGI的「通用性」相匹配,即使未來真的出現了AGI乃至ASI,也能夠被「全面發展的個人」所駕馭——而要實現這種美好願景,迫切需要現在就開啟與極速發展的AI相配套的一系列社會變革。哲學社會科學在這方面將大有可為,而前提是要克服與自然科學、技術研發的相互疏遠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的相互分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方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技術奇點必將來臨,人工智慧終將超越人類
    這種技術增長的速度是越來越快,隨著量子力學技術的研究得到長足進步,可以預見的未來是,技術知識將會呈現指數級的速度增長!它是根據人類技術發展史的進程所總結出來的一種觀點,該觀點認為未來技術發展必將會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無限進步,產生「技術大爆炸」。這種技術奇點的到來將由超越人類智慧的機器智能或者人造超智慧體所引發。
  • 奇點大學:人工智慧與「奇點理論」
    不過話說回來,這間所謂的大學,和傳統的大學有著一個顯著的不同:相比較傳統大學更多的是傳授現有的科學技術知識而言,奇點大學更加偏重對於未來的探求:人工智慧、生命科學與網絡計算是著重關注的三個領域,而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奇點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Ray Kurzweil曾經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在『奇點』來臨之時,機器將可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過人類本身,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五個奇點
    在未來,作為回應,不僅需要重新解釋這個新世界,而且需要重新構建人類思想的理論範式。3.人工智慧近期對人類的挑戰則是「經濟奇點」的來臨——機器開始普遍替代勞動力。這個概念是英國著名企業家、暢銷書作家蔡斯在其新著《經濟奇點: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將如何謀生?》中提出來的。
  • 科學家推測,奇點將會在2045年來臨,人類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前幾天有個新聞,說美國有個自稱來自2045年的未來人,還通過了測謊儀。未來人說了很多,什麼2028年外星人會來地球,地球將會統一,大陸板塊變化什麼的。但是測謊實驗還不算是一個很嚴格的證據。人類科學奇點會在2045年前來臨這個不是未來人說的是科學家推測的。
  • 【專訪】《技術奇點》作者默裡·沙納漢: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註定會...
    一些專門的人工智慧技術確實不斷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人類水平強人工智慧擁有常識和創造力,遠非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可比。……同一批懷疑者也可能會犯另一個錯誤,就是認為人類水平人工智慧永遠不會出現。」為了糾正這些謬誤——更重要的是向公眾傳播人工智慧這一即將在未來發揮巨大作用的領域相關知識——沙納漢撰寫了《技術奇點》一書。
  • 圍棋人機大戰落幕,人工智慧奇點即將來臨?
    不過,今天我們可能聽到的更多是科幻作家弗諾·文奇 (Vernor Vinge)或者企業家雷·庫茲韋爾 (Ray Kurzweil,代表作《奇點臨近》)的預言,他們都認為未來幾十年,這樣一個奇點就要到來,屆時機器將取代人類。而如物理學家霍金,企業家比爾・蓋茨、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在反對人工智慧時也多少暗含了奇點存在並會毀滅人類的意思。
  • 「人工智慧」60年 機器智能臨近「奇點時刻」
    技術與產業革命的新引爆點    從1956年到2016年,人工智慧已經60歲。為什麼偏偏到了此刻,「老夫聊發少年狂」,它從一眾新興高科技中脫穎而出?    美國作家盧克·多梅爾在《人工智慧》一書中提出「奇點」的概念,奇點指的是機器在智能方面超過人類的那個點。
  • 從《星際穿越》看奇點來臨,人工智慧或成科技公司競爭焦點
    在奇點大學的創始人,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的理論中,所謂奇點是指人類與其他物種(物體)的相互融合。確切來說,是指電腦智能與人腦智能兼容的那個神妙時刻。而在《星際穿越》當中,聰明、可愛又幽默的機器人TARS、CASE和KIPP給人印象很深。這個四四方方的智慧機器人,具有高度的智能,能夠與人類的無縫配合,則堪稱是雷蒙德·庫茲韋爾的「奇點理論」的情景體現。
  • 奇點真的存在嗎?面對強人工智慧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悲觀?
    大數據文摘出品編譯:Zoe Zuo、王一丁、蔣寶尚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幾十年後,人工智慧在人類生活中將扮演何種角色一直是學術界和商業界討論的焦點。在未來,AI是幫助人類完成了終極進化,還是給我們帶來了毀滅?
  • 奇點來臨:人工智慧時代的奇幻世界
    奇點即人工智慧超過人類智能的時刻。目前來看,奇點的來臨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都要早。最近中國有一家曠視科技公司,剛剛獲得4.6億美元的融資,投資它的是螞蟻金服,富士康,還有中國國資委旗下的國家資本。大家為什麼這麼看好曠視科技?一個是因為刷臉技術,一個是深度學習。放眼全球,人工智慧的發展稱得上是如日中天。
  • 人工智慧:奇點隨時會到來!
    8、奇點臨近!可能是任何時刻!大家好,我是婁剛,恆松資本的創始合伙人,我們今天一起來聊一聊人工智慧。新聞背景 2018年2月15日,百度阿波羅無人車亮相。3月19日晚,Uber無人駕駛SUV在無人駕駛模式下,撞到路人並致死。
  • 奇點大學眼中未來:人壽命翻番 被機器人反超
    儘管是一個很小的未經授權的教育機構,但奇點大學已聚集了世界上最為前沿的技術領域研究人員,學校不提供傳統學位和正式認證,但其入場券一點兒也不比哈佛的容易,要求學員必須是專精於某一項具體的技術,並且必須成立過公司。奇點大學的使命是教育、鼓勵和教授那些帶頭人將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技術應用在處理人類的重大挑戰方面,例如機器人、人工智慧、計算、3D列印、可穿戴設備、生命科學、空間、納米技術等。
  • 奇點大課:科技驅動未來創業
    中信·奇點學院近期走訪了多個成功的科技雙創項目負責人,他們都給出了堅定的回答:「未來創業必然是科技與商業共舞」。     由中信出版集團奇點學院主辦的奇點大課——「科技決定未來」日前成功開課。來自世界500強企業高層、大型國企高管、科研專家學者、科技公司創始人及關注科技創新創業者等百餘人成為中信奇點學院首批學員。
  • 奇點時代:未來會屬於超人類嗎?
    科技向善是美好期望(事實上科研人員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強人工智慧將會在50年內出現,人類的未來將會無可避免因此而發生劇烈演化。邁入不朽還是走向滅亡,恐怕只有到那時才會有答案。 1956年6月,幾十個科學家、數學家聚集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開會。
  • 百度考霸「預言」科技未來:人工智慧已「奇點臨近」
    種種跡象顯示,也許過不了多久,中國人將成為地球上較早享受人工智慧服務的族群,儘管絕大部分人也許對此毫無察覺。  雷·庫茲韋爾曾在《奇點臨近》中描述一個「改變世界的思想力量也在加速」的世界,並預言人工智慧將在2030年超過人類智能。至少在中國,人類正在趨近這一現實。
  • 人工智慧飛速發展是好是壞?未來機器人會傷害人類嗎?
    最近5G網絡的部署可謂是如火如荼,而相對的,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也不甘落後,面對著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我們仿佛看見了未來和自己繁瑣工作說再見的那天。但是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究竟是好是壞呢?未來機器人會傷害人類嗎?那我們現在豈不是在自掘墳墓?
  • 谷歌高管談人工智慧:2029年超越人類
    據外媒報導,谷歌工程總監、著名未來學家雷伊·庫茲韋爾近日在奧斯汀舉行的SXSW大會上大膽預測:技術奇點時刻將在2029年到來,而那時人工智慧的智慧將超過人類。庫茲韋爾向來以精準地預測未來聞名於世,不知道這一次是否還會預測準確。
  • 奇點大學:我們用未來技術改變10億人!
    「生物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被合成生物學、納米技術和人工智慧所取代。」學校的名字來源於它的聯合創始人、計算機科學家Ray Kurzweil提出的「奇點」理論,即在某個不可避免的時刻機器的智力將超過人類。就像創思大賽中國區代表姚菀怡姚菀怡所說,傳統大學關注歷史,奇點大學關注的是未來。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庫茲威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描述了一個技術「奇點」,指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能這一臨界點。「未來的一個時期(2045年左右)——生物智能(人類)與非生物智能(機器人等)高度奇妙融合階段,人類的智能會逐漸非生物化,其智能程度將遠遠高於今天的智能——它將超越人類的極限,大大提高人類的創造、想像、記憶能力。」
  • 人工智慧名不副實 我們距離奇點還很遙遠
    網易科技訊 12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Wired報導,目前科技行業或媒體把越來越多的產品與「人工智慧」扯上關係,實際上,這些產品中人類發揮的作用超過了它們自身的智能化程度。現在我們距離奇點還很遙遠,對當前AI技術的諸多情緒是沒必要的,例如,過分的期待或懼怕。要靠自身掌握一些簡單任務,現有的AI技術都做不到,更不用說達到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先進程度。如果科技業能夠明智地使用AI這一術語,就能夠對AI的前景設定合理的期望,並對消費者做出合乎實際的承諾。今年3月的人機大戰中,谷歌DeepMind研發的AI程序AlphaGo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