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真的存在嗎?面對強人工智慧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悲觀?

2021-01-12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編譯:Zoe Zuo、王一丁、蔣寶尚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幾十年後,人工智慧在人類生活中將扮演何種角色一直是學術界和商業界討論的焦點。

在未來,AI是幫助人類完成了終極進化,還是給我們帶來了毀滅?《終結者》系列以及最近熱播的《西部世界》第二季呈現的劇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類的思考。

西部世界第二季宣傳海報

對於人類的未來究竟如何,學術界百家爭鳴,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提出奇點理論。

該理論預言:在2045年電腦智能與人腦智能可以完美的相互兼容,純人類文明也將將終止。屆時強人工智慧終會出現,並具有幼兒智力水平。

在到達這個節點一小時後,AI立刻推導出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其他作為人類認知基礎的各種理論;而在這之後一個半小時,這個強人工智慧變成了超級人工智慧,智能瞬間達到了普通人類的17萬倍。

當然,也有樂觀者認為到那時候,人類物質將極大豐富,人類文明進入共產主義。

奇點理論的樂觀主義者——孫正義

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在眾人一貫對未來抱有疑慮的時候,他卻毫不畏懼。他斷言,30年內,機器人的智商將提升到10,000,機器人的數量也將比肩人類。和很多科幻小說作家、未來學家、電腦程式員一樣,孫正義是奇點理論(the Singularity)的忠實支持者。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發表文章稱,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將向科技行業投資1000億美元,這在體現孫正義本人大格局的同時,也恰好證明了孫正義對人類光明未來的期待。

投資大致分為三個領域:1.前沿產業 2.正在運用新技術的老產業 3.科技、媒體、電信。

「奇點」理論的兩種解讀

對奇點理論態度看法的不同,事實上是對未來人工智慧所能達到的先進程度的爭議。業界把人工智慧按照先進程度,分為三種: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超級人工智慧。

弱人工智慧只能在特定領域、既定規則中,表現出強大的智能,例如AlphaGo。

而強人工智慧不受領域、規則限制,具有人類同樣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超級人工智慧呢?就是遠遠超越人類的智能。

而 「奇點」這一詞在不同語境裡定義不同,但通常和「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等詞有概念重疊。奇點的大致含義是,技術進步的速度會呈指數式增長,並且持續加速,最終量變產生質變,從而技術的發展會脫離人類的控制。

人們對於奇點的最終結局有截然不同的預想:悲觀主義者認為人類最終會被神一般強大的人工智慧體消滅。

然而,樂觀主義者構想的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到那時,物質無限地豐富,人類獲得了了極大的自由;經過基因改造的人類彼此通過腦電波互聯在一起,形成如同太陽系般廣闊的蜂巢思維(hivemind),然而他們的思想也可能會上傳到一個矽制的烏託邦裡。

註:蜂巢思維,即所有人都通過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連接在一起。

藉助指數增長的力量,每一次翻倍所引發的進步規模將等同於先前所有翻倍帶來的進步之和,這種科幻小說裡描繪的未來指日可待。

指數式增長是常被提及的說法。奇點理論的支柱之一就是摩爾定律:一塊晶片上所能集成的元器件數量,或者說晶片的計算力,每隔數月就會翻倍。假如保持這樣的趨勢,在未來的世界裡,只須花一點點錢便可以擁有驚人的計算力。

人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的到來將會開啟奇點時代。根據奇點主義者(Singularitarians)的觀點,假如計算機足夠智能,它們就能夠理解自身的設計,甚至能夠通過改進對自身的設計而變得更聰明。如此迭代更新,這些機器將會依靠自身的智慧進化成神一般的存在。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奇點的存在。反對者指出,指數式增長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它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技術發展有極限,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停止。比如著名的摩爾定律:晶片的計算力每18個月翻一番,價格降一半。這個定律左右了科技界很多年,但最近也因為遇到物理極限,開始放緩。

奇點主義者則反駁稱,實際上,現在還未達到一塊晶片所能容納計算元件數量的極限,但,即使摩爾定律的速度放慢,也不過是推遲了極限實現的時間,但並不意味著那偉大的一天永遠不會來。

另有一部分人認為,奇點不過是宗教信仰披上了新衣後對「千禧年主義」重新宣揚,電晶體和Wi-Fi取代鬍子和閃電成為了千禧年主義追隨者的新武器。奇點主義和超人類主義的早期支持者尼克萊費德洛夫相信那些死去的生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而不是神學手段復活,而那些虛擬實境的烏託邦看起來也確實像極了天堂。

註:

千禧年主義, 一種宣稱基督在世界末日到來時復臨並統治世界千年的信仰。

鬍子和閃電象徵世界末日到來、千禧年開始。《啟示錄》裡說基督(聖子再降臨時是白須白髮,末日時掌印天使的聲音如同雷鳴。

相關報導:

https://www.economist.com/the-economist-explains/2018/05/14/what-is-the-singularity?fsrc=scn/tw/te/bl/ed/

相關焦點

  • 【專訪】《技術奇點》作者默裡·沙納漢: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註定會...
    一些專門的人工智慧技術確實不斷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人類水平強人工智慧擁有常識和創造力,遠非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可比。……同一批懷疑者也可能會犯另一個錯誤,就是認為人類水平人工智慧永遠不會出現。」為了糾正這些謬誤——更重要的是向公眾傳播人工智慧這一即將在未來發揮巨大作用的領域相關知識——沙納漢撰寫了《技術奇點》一書。
  • 看似樂觀,其實悲觀的星座
    看似樂觀,其實悲觀的星座 其實白羊骨子裡還是蠻悲觀的,而且對於負面情緒的接受程度並不高,所以他們一旦關注到某些不公正或是黑暗的事情,就極容易鑽牛角尖。白羊很少在人前表現自己的悲觀,也許是自尊心強,也許是發現自己無法打擾任何人,所以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白羊很悲觀的狀態才會淋漓盡致。
  • 樂觀的女孩與悲觀的女孩
    有個女孩生性樂觀,整天高高興興的,從沒愁眉苦臉過。還有一個女孩生性悲觀,整天唉聲嘆氣,從沒開心地笑過。 有一天,悲觀的女孩問樂觀的女孩:「假如你沒有朋友,你還會高興嗎?」樂觀的女孩回答:「為什麼不?幸好我只是沒有朋友,而不是失去我自己。」
  • 奇點臨近:福音還是噩耗——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最大挑戰
    而如果接受指數速度的觀點,那麼,從通用人工智慧發展成超級人工智慧(ASI,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或者說越過「奇點」也是很快的事。換言之,這一「奇點」來臨的路徑如果從智能本身的觀點看大致是:專門智能—通用智能(AGI)—超級智能(ASI);或者從能力的強弱看:弱智能—強智能—超強智能;而如果從人機關係看大概是:人工智慧—類人智能—超人智能。
  • 不存在的)
    在進入正文之前,說一個非正式話題大家知道如果從宇宙的最原始的奇點存在態體系開始講:整個物質存在史就像一個特大尺度的物質存在效價的由寬到細的梯度金字塔,最下一層是奇點存在態,往上依次是亞原子粒子存態、原子存態
  • 2045年的奇點 人類是毀滅還是永生
    關於2045年的奇點!如果發生了!人類是永生呢還是滅亡!2045年的奇異點是怎麼來的?會變成什麼?                   科學奇異點    奇異點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叫奇異點,奇異點也叫奇點。比如說我們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點,然後beng一爆炸就成了現在的宇宙!
  • 李開復最新演講:人工智慧如何商業化?「奇點」是不是真的能出現?
    但在這個新聞的熱度之下,有一點讓我覺得很可惜:大家對這個話題討論的重心都放在了人工智慧是不是在模仿人腦,「奇點」是否即將來臨這樣的問題上,卻沒有真正關注人工智慧對我們的現實影響。「奇點」認為未來機器將有各種的智能、人類必須做一些事情來保護自己。我們在座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證明或否定「奇點」,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人工智慧要取代人還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情。
  • 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五個奇點
    有學者預測,這個奇點時刻應該在21世紀中葉到來。[5]強人工智慧實現之後,智能機器開始擺脫人類控制,開始自我進化,這種進化不是溫和的,而是爆炸式的,迅速的智能大爆發往往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比如幾分鐘、幾小時或者幾天,人工智慧將很快超越人類智能,超級智能正式降臨人間,那時,人工智慧開始徹底擺脫人類的控制,人類社會將進入超級智能控制一切的時代。
  • 圍棋人機大戰落幕,人工智慧奇點即將來臨?
    不論是開始的輕敵還是後來的震撼,本質上都是因為對機器(科學技術)不太了解造成的。經過這次人機大戰,若能加深大眾對圍棋與人工智慧的了解,那麼這場比賽就算沒白打。而在目前的討論中,有一種說法十分聳人聽聞,那就是AlphaGo的勝利意味著奇點來臨。但是,大家對奇點的熱議中存在很多模糊地帶,因此下文將對奇點的誕生、內涵和誤區逐一進行梳理。
  • 奇點大學:人工智慧與「奇點理論」
    不過話說回來,這間所謂的大學,和傳統的大學有著一個顯著的不同:相比較傳統大學更多的是傳授現有的科學技術知識而言,奇點大學更加偏重對於未來的探求:人工智慧、生命科學與網絡計算是著重關注的三個領域,而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奇點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Ray Kurzweil曾經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在『奇點』來臨之時,機器將可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過人類本身,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技術奇點?
    我們的未來不再是經歷進化,而是要經歷爆炸。奇點(singularity)是宇宙產生之初,由爆炸而形成宇宙的那一點。它作為一種沒有固定形狀、沒有體積的不思議存在,卻具備著形成宇宙中所有物質的能量。當奇點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能量便不斷地轉換為物質,從而形成宇宙——物質和能量的共生體。
  • 奇點臨近:當機器人革命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關係」
    這是人類設計、製造的計算機首次在曾被業內人士認為不可能的項目上擊敗了人類的頂尖高手,震驚了全世界,讓數十年前或者數年前的幻想成為了現實——通過海量數據並配備快速運算功能的硬體進行訓練的人工智慧在兩年內便擁有對戰花費十幾年時間認真苦練的圍棋高手,人工智慧開始超越人類的生物智能。但是,相較於比賽的輸贏本身,這一場比賽的背後意味著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
  • 人工智慧:奇點隨時會到來!
    原來有很多科學家說,可能奇點還有10年15年,最近說是可能會有5年。我認為,如果你現在問我,我說:可能是任何時刻!為什麼要這麼說?其實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的身邊,突然之間這種人工智慧的應用,已經進入到了我們不是說普通的尋常百姓家,就是說已經布滿了每一個角落!
  • 劉慈欣:我對未來保持樂觀
    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基礎科學對科幻創作意味著什麼?10日,科幻作家劉慈欣在成都出席國際科幻峰會,與加拿大科幻作家德裡克·昆什肯以「硬科幻的未來」為主題,對眾多涉及硬科幻的前沿話題進行了深入精彩的討論。劉慈欣在成都出席國際科幻峰會。
  •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奇點」是描述人工智慧(AI)及其社會影響未來前景的重要概念。推動AI進一步發展而趨近奇點,將AI奇點可能帶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開啟人類美好未來,這一切都亟待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葆有現實感、歷史感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 樂觀悲觀各執己見
    樂觀悲觀各執己見 2011年12月18日 04:39作者:cnbeta編輯:李鵬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這些「悲觀」派的科學家認為,600光年的距離對目前的人類來說,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也有科學家稱,人類的進化是若干偶然因素造就的,「克卜勒-22b」上是否會有類人的智能生物很是個問題。
  • 人工智慧「革命」的「近憂」和「遠慮」——一種倫理學和存在論的分析
    在非專業界流行的一種區分是所謂弱人工智慧和強人工智慧,但科學家似乎不喜歡使用「弱」和「強」此類模糊形容詞來理解人工智慧,所以他們並不採用哲學家從知識論借用的這種說法。也許更好的區分是圖靈機和超圖靈機。現在我們將要面對人類的最後一次存在升級,即存在的徹底技術化,或者說,技術將對任何存在進行重新規定。目前的準備性產品是網際網路、初步的人工智慧和基因編輯,將來如果出現超級人工智慧(以及能夠改變人的本質的基因編輯),那或許將是導致歷史終結或者人類終結的最後存在升級。這對於宇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對於人類就是一件無以復加的大事。
  • 情緒化批評會讓小孩「習得性悲觀」,正確方式要用「樂觀批評法」
    但父母卻不知道,我們的情緒化批評反而會讓孩子"習得性悲觀",正確的方式其實是要用"樂觀批評法"。|父母情緒化的批評只會傷害孩子為什麼孩子會賭氣?為什麼孩子會破罐子破摔?家長或許應該從自己的批評方式上找找原因。我聽這位媽媽的描述,發現很多時候她的批評並不是批評,而是宣洩情緒。
  • 奇點時代:未來會屬於超人類嗎?
    但和其他領域不同的是,人工智慧研究似乎充斥著危險的氣息。這一領域的發展觸動了許許多多人關於自身存在的擔憂。 與傳統的危險研究課題(比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同的是,人工智慧的研究人員甚至還沒法完全弄清楚自己研究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 黑洞中的奇點,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無法解釋,它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黑洞內部最奇怪的地方—奇點。先說一下這個詞的讀音,很多人搞不清楚,究竟應該讀「奇怪」的「qi」,還是讀「奇偶」的「ji」,個人認為應該讀讀「奇怪」的「qi」。因為「奇怪」這個詞是翻譯過來的,它的英文是「singularity」,有奇怪、奇特、奇異、異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