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家有家規、學校有校規、步入社會有法規。
規則無處不在,它是約束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可還有一些規則是道德層面的準則,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視。
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沒有強制執行的措施。
比如公共場合不準吸菸不能大聲喧譁、比如乘車需要讓座、又比如人多需要排隊先來後到等等。
這些看似不經意間的行為舉止,卻能反應一個人基本的道德素養,也就是他兒時所受家庭教育的體現。
那這些規則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
它將直接決定一個人,將來成為怎樣的人走怎樣的路。
規則約束自身並非要求他人
當今教育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德育發展,那什麼是德育?
就是對制定規則的有效遵守,是一種自我的約束力。
家長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會告訴孩子,出門不能亂跑,過馬路看見紅燈要等。
其實這就是規則,只不過孩子還小他們不能理解,僅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的教誨無意識的執行。
那家長們在遇到孩子問,為什麼有的人就不用等紅燈,為什麼其他孩子跑得那麼開心?
此時的你,又是如何向孩子解釋並教育孩子的呢?
如果教育不當,會對孩子的認知帶來偏差。
潛意識裡孩子會認為,制定的規則並沒有那麼重要,可以隨波逐流隨意廢除。
我們雖然不能支配他人的行為,但可以要求自身約束自我。
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
遵循規則體現道德素養
孩子是純真的,他們就像是一張白紙。
家長們的教育制定的規則,就像是在白紙上打勾或打叉。
那對得就應該遵守、錯的就應該制止並改正。
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萬不可給孩子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
不然制定的規則將會變得視若罔聞,對孩子們的長期發展也是非常不健康的。
希望梵雲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啟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一枚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是三個娃娃的母親。多年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倡導兒童心靈撫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致力於通過兒童心理學,幫助更多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更健康、更優秀!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