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麥格尼格爾說:意志力挑戰就是兩個自我之間的衝突。一個你想的是自己的長遠利益,另一個你則想及時行樂。
而決定你到底選擇第一個自己還是第二個自己的則是自控力。
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TED演講中有一期由華裔心理學家安吉娜·李·達克沃斯做的演講——True Girt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演講中她提到自己在學校任課期間發現,智商高低並不是造成孩子成績差距的唯一關係,而這個發現讓她決心進一步研究心理學。
後來她和她的團隊在對西點軍校學員、學校實習教師、學生、私企員工等多種從業人員的調查中發現,有一種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
這種特徵不是情商、不是漂亮的外表、強健的體魄、也不是很高的IQ,它是毅力。
所謂毅力就是對長遠目標的堅持,是將生活作為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
決定一個人毅力的就是他的自控力!也就是說,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自控力是天生的嗎?
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會發現學霸、工作能力強的人往往都是自控力強的人。但是這些人的自控力難道是怎麼來的呢?
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控力是由大腦前額葉皮質決定的。
前額葉皮質中與自控力有關的位置可以分為3個部分:「我不要」、「我要做」和「我想要」。
在這3部分的影響下,我們才可以拒絕誘惑、堅持、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形成自控力。
當然,大腦前額葉的力量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有點像肌肉,適當的鍛鍊可以使自控力更強大,而長時間的放鬆也會讓自控力變弱。
因此,自控力雖然是天生的,但也是可以後天鍛鍊的,是離不開後天堅持的。
如何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知名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老師在《培養兒童自控力》一書中提到: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3歲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期。
1、制定原則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要用規則和底線不斷鍛鍊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原則,將孩子的要求分為三種:
(1)、及時需要且正當的要求,比如喝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等本能需求,應該儘可能的及時滿足孩子。
(2)、合理但可以延後的要求,可以適當延後,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比如去遊樂園玩需要排隊、臨近生日時看中的玩具可以等生日時再買……
(3)、不合理的要求,堅決的制止。比如孩子搶別人的玩具、隨手扔垃圾等。
家長按照一定的原則對待孩子,孩子自己也會形成一定的處事原則,逐漸形成自控的能力。
2、堅守底線
家長一旦為孩子制定了原則,就一定要堅守底線,說不行就是不行,讓孩子明白規則、目標一旦制定了就要執行,這樣才能有效的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控力。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時,也會儘可能的完成它。
3、自我控制遊戲
除了嚴格的標準之外,一些有趣的遊戲也是可以幫低齡孩子鍛鍊自控力的。
比如「1、2、3木頭人」、「看看誰先笑」、「躲貓貓」等需要等待、控制自己的遊戲,還有一些拼圖、多米諾骨牌、摞積木等需要長時間堅持的遊戲。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