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3個方法,輕鬆鍛鍊孩子自控力

2020-12-05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麥格尼格爾說:意志力挑戰就是兩個自我之間的衝突。一個你想的是自己的長遠利益,另一個你則想及時行樂。

而決定你到底選擇第一個自己還是第二個自己的則是自控力

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TED演講中有一期由華裔心理學家安吉娜·李·達克沃斯做的演講——True Girt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演講中她提到自己在學校任課期間發現,智商高低並不是造成孩子成績差距的唯一關係,而這個發現讓她決心進一步研究心理學。

後來她和她的團隊在對西點軍校學員、學校實習教師、學生、私企員工等多種從業人員的調查中發現,有一種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

這種特徵不是情商、不是漂亮的外表、強健的體魄、也不是很高的IQ,它是毅力。

所謂毅力就是對長遠目標的堅持,是將生活作為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

決定一個人毅力的就是他的自控力!也就是說,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自控力是天生的嗎?

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會發現學霸、工作能力強的人往往都是自控力強的人。但是這些人的自控力難道是怎麼來的呢?

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控力是由大腦前額葉皮質決定的。

前額葉皮質中與自控力有關的位置可以分為3個部分:「我不要」、「我要做」和「我想要」。

在這3部分的影響下,我們才可以拒絕誘惑、堅持、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形成自控力。

當然,大腦前額葉的力量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有點像肌肉,適當的鍛鍊可以使自控力更強大,而長時間的放鬆也會讓自控力變弱。

因此,自控力雖然是天生的,但也是可以後天鍛鍊的,是離不開後天堅持的。

如何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知名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老師在《培養兒童自控力》一書中提到: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3歲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期。

1、制定原則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要用規則和底線不斷鍛鍊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原則,將孩子的要求分為三種:

(1)、及時需要且正當的要求,比如喝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等本能需求,應該儘可能的及時滿足孩子。

(2)、合理但可以延後的要求,可以適當延後,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比如去遊樂園玩需要排隊、臨近生日時看中的玩具可以等生日時再買……

(3)、不合理的要求,堅決的制止。比如孩子搶別人的玩具、隨手扔垃圾等。

家長按照一定的原則對待孩子,孩子自己也會形成一定的處事原則,逐漸形成自控的能力

2、堅守底線

家長一旦為孩子制定了原則,就一定要堅守底線,說不行就是不行,讓孩子明白規則、目標一旦制定了就要執行,這樣才能有效的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控力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時,也會儘可能的完成它。

3、自我控制遊戲

除了嚴格的標準之外,一些有趣的遊戲也是可以幫低齡孩子鍛鍊自控力的。

比如「1、2、3木頭人」、「看看誰先笑」、「躲貓貓」等需要等待、控制自己的遊戲,還有一些拼圖、多米諾骨牌、摞積木等需要長時間堅持的遊戲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對現在的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可能就是,孩子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了,手機ipad一拿,就不是幾分鐘的事情,遊戲一打,可以玩幾個小時,提醒孩子要少玩,但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有關研究表明,現在的孩子跟30年前的孩子比,自控力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 「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驗證「意志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功
    我們或許還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論證那些意志力強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在未來的人生中獲得成功。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自律真的可以帶來自由嗎?意志力會有代價嗎?不過,2015年的一篇論文[3]對這種假設提出了質疑,但是最近2018年的另一篇論文[4]又再次證明自我損耗確實是存在的,只是有一些更容易被發現,另一些則更難被發現而已。但無論如何,我們從直覺上都會覺得誘惑確實會分散人的注意力。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你好好學習,並且考個好成績,我們帶你去玩。"總之,為了孩子聽話乖巧,家長各種諾言輕易應承。但總會有各種藉口來為自己輕易許下的諾言買單。而且自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不會記在心裡,沒什麼影響。空頭支票說多了,孩子就不會在信任你,他們會漸漸明白:"忍耐一會就能得到更大的獎勵,其實都是騙人的,我不如先及時享樂。"家長的哄騙會影響孩子的自控力,但是,也不是說孩子的自控力是不能被培養的,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對於他們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有不少父母在了解了孩子出現自控力比較差的情況之後也是非常擔心,但是對於怎麼樣提升自控力卻並不是特別的了解。其實如果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家可以試一下棉花糖試驗。
  • 6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掌握這6個方法能鍛鍊孩子左右腦
    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右腦比較聰明,例如:愛因斯坦、牛頓、達文西等等,這些發明家都是因為右腦的聰明造就了成功的自己,雖然現在的孩子不能和這些人比,但是可以和同齡人比,現在的同齡孩子都在找各種方法鍛鍊自己的左右腦,我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也給我家孩子找了很多方法開發左右腦,最後還是覺得這6個方法實用,分享給和我一樣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自控力要從幾歲開始培養?用這3個方法早練習,別等上學愁作業
    他變得衝動、暴躁、沒耐心、沒毅力,甚至連康復計劃都沒辦法堅持——他的「自控力」完全消失了。正是這次事故證明,「大腦前額皮質」是帶來自控力的關鍵區域,可以說是自控力的「硬體條件」。通過核磁共振,腦科學家們發現,孩子們一般在3-4歲,大腦就具備了這個「硬體條件」,前額皮質發育基本完成。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訓練自控力了。就像史丹福大學的麥格尼格爾教授提出的那樣,前額皮質就像大腦中的一塊肌肉,終身都可以通過訓練來加強。
  •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怎麼辦?嘗試使用「青蛙效應」,娃學會自我管理
    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去自控力。父母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失去自控力1. 讓孩子自由生長的培養方式有些家長看多了那些整天被家長要求著學習、參加輔導班、拒絕遊戲的孩子,認為既然這些孩子童年那麼不快樂,那我的孩子還是讓他自由生長就好了。於是放縱孩子的生長,想玩手機?可以;作業寫不完?沒關係;還有別的要求?
  •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有多可怕?沒有經歷的人永遠也不知道
    如果懷孕時營養是豐富的,情緒一向很好,那麼孩子出生後,比較容易有好的自控力。其次,孩子1~3歲時,很難有自控力。自控力的出現,要伴隨孩子注意機制的成熟。年幼的孩子注意機制尚在發展,還達不到可以自控的程度。真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的年齡,是從3歲開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檢驗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便是讓600名4至6歲兒童參與。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那我們可以利用人渴望獲得社會認同感的心理,進一步來增強自控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1.增強自己的自控力免疫系統由於我們很容易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所以,如果我們在控制甜食的時候,恰巧處在一個周圍人都愛吃甜食的環境裡,那可真是不走運。那麼怎麼辦?任由自己去向別人的習慣靠攏嗎?
  • 5分鐘散步讓孩子更專注學習?激活大腦前額皮質,提高孩子意志力
    聽朋友描述的情況,我大概判斷孩子的意志力方面存在差距。通過對紅包的選擇,就證明了這一點。選擇方案二的老大,有較強的自控力和意志力;選擇方案一的老二,則是因為自控力和意志力不足。一、什麼決定了意志力?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持續、專注地學習幾個小時,而有的孩子卻連堅持半個小時都有問題?
  • 鍛鍊孩子大腦的21種方法,太有用了
    孩子的大腦到底能不能鍛鍊呢?肯定是可以的。因為大部分孩子在出生時,99%的寶寶智商都是同一水平的,之後由於後天培養的關係,差距漸漸拉大,這就少不了有的人會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大腦。畢竟大腦不多鍛鍊,就像鏈條一樣,真的會生鏽。
  • 孩子的這3個「怪癖」,往往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別隨意制止
    孩子的這3個「怪癖」,往往是高智商的表現1、喜歡觀察細微的東西有的孩子觀察能力很出色,在生活中會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小細節。比如父母在打掃衛生的時候,忽略掉了地上的一些小碎屑,而眼尖的孩子一眼就看到了,並且提醒爸爸媽媽沒有打掃乾淨。
  • 棉花糖實驗:擁有自制力更容易成功|4個策略,教孩子抵抗誘惑
    但是唯獨有兩個小孩,他們堅持了15分鐘,成功的拿到3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對於這些小孩的後續表現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那兩個能夠延遲滿足、能夠自我約束的小孩,他們的成長和終身的表現,平均優於那些堅持不到15分鐘的小孩。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在童年時期,一般具備這5個特點
    能夠擁有這項能力,在未來無論是生意場上還是職場工作中,都更容易獲得成功。從小就會做家務1938年,哈佛大學有學者針對456名少年進行了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得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功。有調查表明,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就業率是15:1、犯罪率1:10。這項實驗證明了做家務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2.缺乏自控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自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自控力,所以有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易怒、易衝動、沒有耐心……這些不穩定的情緒。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的時候容易表現出一些令父母和大人不理解的行為和現象,更容易情緒不穩定。3.
  • 0-3歲孩子給予及時滿足,對孩子心理成長,大腦發育起到關鍵作用
    為什麼我既要給孩子延遲滿足,又要給及時滿足呢?雖然從字面上看,「延遲」和「及時」是-對反義詞,但事實上,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並非反義詞這麼簡單,它們屬於這兩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孩子都需要。延遲滿足鍛鍊自控力和注意力,及時滿足建立安全感、提升注意力延遲滿足是要教孩子,在達到更大的目標之前,要學會忍耐、學會犧牲一部分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