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開始了解自控力的腦科學原理,是在1948年的9月。一次意外爆炸,導致一條鋼筋刺穿了鐵路工人領班菲尼亞斯蓋奇的頭骨,刺穿左臉,穿過前額皮質,飛到了他身後30米遠處才落下。
雖然25歲的蓋奇奇蹟般的生還了,身體機能也完全恢復,並重新開始工作。但是工友們卻發現他性格大變,已經不是原來的蓋奇。他變得衝動、暴躁、沒耐心、沒毅力,甚至連康復計劃都沒辦法堅持——他的「自控力」完全消失了。
正是這次事故證明,「大腦前額皮質」是帶來自控力的關鍵區域,可以說是自控力的「硬體條件」。
通過核磁共振,腦科學家們發現,孩子們一般在3-4歲,大腦就具備了這個「硬體條件」,前額皮質發育基本完成。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訓練自控力了。
就像史丹福大學的麥格尼格爾教授提出的那樣,前額皮質就像大腦中的一塊肌肉,終身都可以通過訓練來加強。
訓練孩子「自控力」的關鍵,就在於鍛鍊他們大腦中的「前額皮質」。
「前額皮質「的三種力量
斯坦福的神經生物學家羅伯特·卡鉑斯基認為,大腦的「前額皮質」有力量讓我們做那些「比較難的事兒」:放下手機、從沙發上起來、為了中考而努力學習。
這些「比較難的事兒」顯然並不相同,斯坦福的心理學家凱莉·麥格尼格爾將其總結為三種力量:
1、我不要(克制衝動):孩子在手機和作業之間,選擇了寫作業而不是拿起手機,靠的就是這種力量;
2、我要做(迎難而上):早晨依偎在被子裡,努力起床的力量;
3、我想要(為長遠目標努力):為了幾個月後的英語考試,堅持每天背單詞的力量;

顯然,如果一個孩子在六七歲上學前,就能將他們的自控力訓練到比較強的狀態,那帶來的幫助太大了:認真聽講、遵守紀律、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幾乎都將不再成為問題。
在斯坦福的自控力訓練課中,麥格尼格爾教授提出了包括運動、冥想、自我調整目標等一系列訓練方式,幫助大學生們提升自控力。不過對於5-8歲的孩子而言,他們需要更輕鬆愉快的方式,來訓練克制衝動和堅持不懈。
克制衝動的反直覺訓練
作用:反直覺訓練是幫助孩子在直覺、衝動行為的時候,能重新讓理性佔領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