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

2020-12-05 侃侃育兒說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

孩子成績好不好,早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一塊心病。如果孩子不愛學習,無論是在朋友面前還是親戚們眼裡,家長也會跟著面上無光。

「老李,期末考試我家閨女沒考好,才得了個班級第二!你說氣不氣人?哦對了,你那個小傢伙考得怎麼樣啊?」

「別提了,他就不是那塊學習的料。」

跟同事一番寒暄下來,老李的臉都紅了半邊兒,沒別的——替自家孩子丟臉!同事朋友們的孩子,好像從來都不讓家長操心,哪像自家小祖宗,孩子媽天天拿拖鞋抽著寫作業,也得折騰到凌晨。至於成績?從開始上學到現在從沒掉出過倒數前三名,個個老師都嘆氣說:這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適不適合學習,不能單從現階段的成績來判斷。家長們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這3項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1. 專注能力

孩子的專注能力,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的引導。有研究結果證明: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們,小時候很少得到這方面的鍛鍊。

家長儘早採用合理手段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取得的效果就越明顯。

例如:很多孩子表面上看起來上課從不搗亂,每節課都認真聽,結果成績卻跟同學們有較大差距。其實在他「認真學習」的表象下,是早已飄遠的思緒。當其他同學隨著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抽絲剝繭般學習到知識點的時候,他一個晃神就錯過了重點。

如何引導:從小給孩子養成「讀書」+「總結」的習慣,幼兒時期多跟孩子分享繪本,小學時期可以加大難度,讓孩子看一些簡單的書籍。與此同時,制定任務表:每天看夠30分鐘,並分享故事內容。能夠堅持每天專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培養專注力最行之有效有效的方式。

2. 自制能力

自制力差是很多成年人也為之苦惱的問題:很多事情明明有能力做好,卻一拖再拖,直到搞砸。體現在孩子身上,自制能力差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成績不好。

如何引導:想要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家長以身作則。想讓孩子完成作業再娛樂?那麼家長就不要整天守在電視面前,更不要總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

3. 獨立思考的能力

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點很多,能把知識點都記下來的同學們也不少。但是能靈活運用的孩子,卻少之又少。老師教了1隻鉛筆+1隻鉛筆=2隻鉛筆,遇到1塊兒橡皮+1塊兒橡皮=?時,不會獨立思考的孩子就犯了難。

如何引導:其實想要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很簡單,只要家長在生活中多向孩子提問就好。比如:你知道兔子有幾條腿嗎?青蛙又有幾條腿呢?他們倆加起來有多少腿呀?答對獎勵你吃紅燒肉哦~

寫在最後:

據說培養好上面這3點,孩子的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你還不趕緊試一試?

相關焦點

  • 上幼兒園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只需看這三點
    李玫瑾教授,她是心理學教授的同時,還是一位育兒專家。相信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她曾經在一次育兒講座中就提到過: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那塊料,不用太早,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家長朋友們要上點心!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幾乎每一次和寶媽們聊天,都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明明孩子平時挺機靈的,老師也誇他聰明,為什麼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其實這個問題,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了答案。李玫瑾教授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發現,就是小嘴巴巴的,看著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學習都一般,相反,不吭不哈的孩子、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 不愛讀書不是孩子的錯,家長做好這三點,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讀書一直是教育孩子的關鍵,很多家長很想自己的孩子多讀點書,讓他的學習成績更理想。而且多讀點書也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眼界更寬廣一些。可是卻一直苦惱於孩子不愛讀書。每次叫孩子看點書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找出一大堆藉口來反駁,家長也因此煩心不已。
  • 李玫瑾:孩子學習好不好,幼兒園就能看出,家長注意觀察3個特點
    有些父母在談到孩子的學習時,會嘆氣地說:「我家孩子太淘氣了 ,一看就知道不是讀書的料,以後還不知道會咋樣!」父母經常說的孩子「不會讀書」,大概就是很多人理解的「笨」,學習時不能學會老師所教的知識。但是從孩子上幼兒園就可以看出,孩子今後「會不會讀書」。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做好這3點讓孩子更愛讀書,更聰明
    當時她提起,老公的一個同事想拜託她幫忙給孩子補習語文,說孩子下學期就要高三了,現在語文成績總是拖後腿,家長著急的不得了,希望她能幫忙惡補一下。「老實說,語文成績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從小多讀書多練習,增加知識儲量、培養語感。
  • 李玫瑾:孩子學習總「三分鐘」熱度?培養專注力,試試這3個方法
    自從孩子上小學,孩子的學習成績可以說是家長每天最關心的事情了,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有的家長給孩子報補課班,有的家長每天下班都陪孩子學習。可以說只要是能夠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辦法,家長都會義不容辭的做,但是即便這樣有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很一般,每次考試都在平均分間遊蕩。要說孩子為什麼學習成績差,多半是孩子的專注力出現了問題。試想一下,你家孩子在學習時,是不是有溜號的情況呢?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幼兒園時期就看得出,3個特徵一目了然
    這時,家長會納悶,是不是自家娃根本不是"讀書的料"呢?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表現出了超強的專注力,比如看電視時太投入,聽不到周圍人說話;玩玩具時全情投入,如果不是家長提醒,他們甚至可能忘記吃飯。 專注力強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能夠聚精會神,聽課時能跟上老師的思路,寫作業時也能專心致志,於讀書非常有益。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看眼神就知道,和智商無關
    孩子的成績永遠是父母最不釋懷的難題。孩子上小學後,父母的心與他們的成績密切相關;雖然有些父母知道成績也許沒那麼重要,但卻不能放鬆希望孩子讀好書的那種心情。所以,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成為家長圈最受歡迎的話題之一。
  • 孩子學習過程中一個關鍵期二個轉折點,抓好了,根本不必操心成績
    在孩子基礎教育過程中,即小學和初中階段,關鍵期就是那幾個有限的時間點。只要我們老師和家長配合好、抓得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一定不用我們多操心。抓好一個關鍵期二個轉折點,老師和家長的春天就會到來了,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也會變得幸福多多,快樂滿滿。事半功倍,皆大歡喜。一個關鍵期,就是指小學一二年級。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這非常好理解,一個態度不端正的人,根本不會認真的去做事,他只會消極地去對待,遇到困難選擇退縮。這樣的學習態度是不可能會好的。那麼,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養出來呢?一、家長改變對孩子的態度「你作業做了嗎?」「你為啥總得讓我催啊,能不能自覺點?」這是很多家長每天的口頭禪,這裡建議以後不要有了。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懂了,如果經常有人用這樣不信任和審判的口氣跟我們說話。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反駁家長,這樣的結果就又是一場更加猛烈地批判了。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6歲前培養還不晚
    最近在網上看到李玫瑾的一段教育視頻,內容是關於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一般都有這3種特徵。 對於孩子來說簡單的抱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一直想你抱怨或者總埋怨別人的話,家長就要多多注意了,這正是情商低的表現,因為孩子將自己的錯誤都甩給了別人。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一定要積極引導孩子向陽光的思想發展,然後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我的孩子就有這種情況,其他的小朋友不喜歡跟他玩,回家總向我抱怨,卻不找自己的原因。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智商低不了
    李玫瑾教授認為,與其給孩子買各種提高智商的營養品,不如提高孩子的睡眠質量,而且她還說道「孩子在睡覺時如果有這3個反應,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好,將來智商也低不了」。這一話題引起了很多家長好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李玫瑾教授指的是在睡覺時有哪三種反應吧。
  • 多讀書不能拔高成績,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學習負擔,家長們都想錯了
    然而,家長還是強迫孩子去看書,認為多讀書就能提高語文成績,這怎麼可能呢?語文基礎差到拼音還不行,字也不認識,你讓孩子看書,他也看不懂。對於長期看不懂的內容、文字,在家長的強制下,孩子必然會厭學。那麼這樣的「問題孩子」就沒救了嗎?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困惑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場演講中說出了問題的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重點在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也挺聽話,不用給他那麼多規矩」,家長平時的鬆散造成今後孩子的難管。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天記憶力最好的3個時間段,家長要把握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一天當中,早上醒來和睡覺之前的這兩個特殊的時間段,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時機。在這兩個時間段內,有3個時間,我們的記憶力不會後學材料打擾,更利於孩子的記憶好喝思維。也就是說,家長可以利用這3個時間段,在理論的指導下,幫助孩子更快地提高記憶力。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生中大腦發育有3次高峰期,家長務必抓住一次
    但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有高峰期的,抓住智力發育的高峰期,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玫瑾:孩子大腦發育有三次高峰期,家長務必要抓住一次大家對於李玫瑾教授應該是十分熟悉的,她在育兒方面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寶寶的大腦發育「高峰期」的話題中,肯定了後天培養對於寶寶智力提升的重要性。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想輕生?馬未都:缺乏挫折教育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讀書、寫字和計算,還得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一個適宜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作為家長自然希望孩子品質好、性格好,在外被人誇讚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的都聽話、懂事。尤其在7歲之前,很多孩子都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熊孩子」。而導致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很多家長錯把愛和自由,才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人見人煩的熊孩子。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品質好的孩子應當作教育的頭等大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品質、好性格,有教養的孩子呢?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後,我找到了答案。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
  • 悖論幹預: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這就會使孩子一直陷入到情緒之中,在學習上很難發現其中的樂趣,而且也使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家長的管教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當然沒有辦法運用好的狀態去對待學習。3、管教使孩子無法專注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寫作業時總是磨蹭,認為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但其實和父母的管教有著一大部分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