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想輕生?馬未都:缺乏挫折教育

2021-01-20 禾禾是個小姑娘

文丨禾禾媽媽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鼓勵和讚揚,對塑造孩子行為和培養良好的品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眾所周知,「鼓勵式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讓孩子更加深入的認知錯誤,從而增加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所以「鼓勵式教育」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可。

然而,在「鼓勵式教育」盛行的當今社會,小孩子動不動就想輕生的現象卻沒有隨之減少,反而日趨嚴重,這是因為什麼呢?

針對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和文化學者馬未都,在參加綜藝節目《圓桌派》時,給出了正確答案,馬未都說:我覺得,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挫折教育,就是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不成的地方,現在的家長總喜歡向孩子灌輸成功學,鼓勵、教育孩子如何取得成功,但卻意識不到人一生中取得成功的概率很小,但遭遇挫折的概率卻很大。

過度的成功學、鼓勵式教育的灌輸,讓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斷下降,使得孩子在困難面前自信心被嚴重打擊。

於是一旦遇到一點困難,諸如考試不及格、被老師批評了、被同學嘲笑了……就變得自卑、內向、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在多方的輿論壓力和自身的心理壓力下,很容易走向極端。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讀書、寫字和計算,還得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一個適宜的心理基礎。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1、該打的時候就打

馬未都說,他們那代人沒有不挨家長打的,然而卻極少有人會恨父母,心理陰影更沒有了。

老一輩人的「棍棒教育」確實不值得提倡,但是」鼓勵式教育「也要把握度,適當的懲戒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沒有懲戒只有引導的教育是沒有力量的。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以下四種情況,屢教不改時,該打就得打,不能心軟。

①孩子不尊重長輩②喜歡用撒潑打滾的方式達到目的③沒有規則意識④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小的時候不尊重長輩、沒有規則意識,撒潑打滾,情緒暴躁,也許大家會容忍他,順著他,但是一旦孩子養成了習慣,走上了社會,也用這種行為方式處理事情的話,那他就會很吃虧,所以一旦家長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出現以上四類情況,屢教不改的話,該打就得打。

當然父母在發現孩子犯錯之前,先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此外,懲罰孩子也要講究策略,要恩威並施,打一巴掌,揉一揉,父母一個當紅臉,一個當白臉,以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2、體能訓練

現在很多家長,都反對孩子做體能訓練,究其根本無外乎擔心孩子的安全,就像國內很多的家長不理解,日本校園的孩子為啥要在冬天穿著短裙、長筒襪去上學一樣。比起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家長更在乎孩子的健康成長。

其實很多西方國家,都特別重視孩子的挫折訓練,諸如體能訓練、殘酷的氣候訓練、遊泳訓練……在這種挫折訓練中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從而培養孩子的意志力、自信心及堅毅的品質等。

所以,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參加學校或者社會舉辦的體育活動,只有孩子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和強大的內心,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3、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了,父母應該啟發引導孩子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會被孤立?哪裡做得不對?如何改正才不會被孤立?而不是直接跨越孩子,找其他孩子、家長或者老師去解決問題。

經過這樣的不斷反思和總結,孩子才能養成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也就是「逆商」。

抗挫折能力影響孩子的一生,逆商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小孩子都愛聽故事,當孩子遭遇挫折,爸爸媽媽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做引導建議時,可以嘗試利用讀繪本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逆商。

一套《兒童逆商培養繪本》推薦給各位家有2-8歲孩子的網友,此套書共12冊,列出了成績差、不開心、做錯事、遇到困難、被孤立……生活中、校園裡常見、孩子成長中最常遭遇挫折的場景,代入感強,孩子很容易找到共鳴。內容涉及挫折教育、情緒管理、學習態度培養等多個方面。

比如《被孤立也沒關係》這一冊,書中就介紹了6個步驟:介紹自己--尊重他人--勇於認錯--寬容大度--樂於助人--尋找共同點。每一個步驟中,具體到怎麼說,怎麼做,都給予了詳細的講解!

再比如《比賽輸了也沒關係》這一冊,告訴孩子參加比賽,不是為了獎狀和證書,而是為了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輸了比賽有時是因為你考慮的太多,太關注別人的看法,準備的不夠充分或者是太沒自信……

書中故事場景貼近孩子的真實生活,很容易讓孩子對繪本中人物的經歷感同身受,代入感強,不僅僅鼓勵孩子面對困難,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具體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包括在學校、在家庭裡,與朋友相處,與父母相處和孩子自己的小情緒等方方面面,遇到這些問題時要怎麼去面對和解決。

這套《兒童逆商培養繪本》,希望每位家有2-8歲孩子的家長,都能和孩子一起讀一讀,有需要的父母點擊文末【看一看】了解更多。

寫在最後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時代,比起培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家長更該重視其逆商培養,因為只有這樣,孩子在未來遭遇挫折困難時,才不會逃跑、迴避甚至輕生,而是勇敢面對,努力解決。

大家好,我是禾禾媽媽,一位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產、育兒、早教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壓力大,產生心理問題怎麼辦?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內心也存在著巨大的壓力,對於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家長的廣泛重視。孩子為什麼會存在心理問題?對於有些孩子來講,日復一日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產生了迷茫的心理,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父母都想教育出好孩子,比如說,品質好、性格好、有教養等都是家長對孩子的期盼,最重要的還需要學習好,事與願違,熊孩子比較難管,好孩子好像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熊孩子喜歡在學校裡氣老師、欺負同學、也會在家裡以離家出走的方式威脅父母,在超市買東西時撒潑打滾、丟人顯眼、抱大腿。
  • 李玫瑾:想孩子現在頂嘴,未來會感激你,不應打罵而是多說3句話
    後來,沒有讓她父母感覺教育不妥,反而覺得孩子太叛逆,應該修理。之後,反而對她的行為,加了更多枷鎖。她說,她在離開父母之前,感覺每天都透不過氣。她對自己孩子的要求是,只要有想法就要表達,不要怕頂嘴,她鼓勵孩子說出心裡話。
  • 李玫瑾教授: 不要讓孩子學會用哭鬧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溝通很重要
    為了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首先父母要弄明白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現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之下,孩子就像是在溫室裡的蛋殼一般,經不起一丁點兒的磨練,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孩子只能夠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沒有其他的能力。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6歲前培養還不晚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教育心理學的專家。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這些都是很多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兒,如今也為人父母了,為什麼也要學自己父母,讓自己的孩子也寫檢討書呢?這就讓人想不通了!或許那些讓自己孩子寫檢討書的父母,小時候沒有這樣的經歷,才會這樣吧,不過沒有關係,我們說什麼,估計很多人也聽不進去,如果你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媽媽想看手機,爸爸不給媽媽,媽媽就像你剛剛那樣哭鬧,好嗎?你已經長大了,有什麼需求可以說出來,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一兩個孩子,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百般依賴,吃的穿的都會儘自己最大能力給孩子最好的。可以說很多孩子都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不論孩子犯什麼錯誤,家長都捨不得打孩子。有的家長會說以前總說要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長大難道錯了嗎?其實愛孩子、給孩子自由本沒有錯,不過這不代表「溺愛孩子、放縱孩子」。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
    李玫瑾幫助家長解惑,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入手,做到讓孩子遇到問題早點解決。家長從李玫瑾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次講座中,他提及了孩子的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從情商上培養孩子。那麼,李玫瑾提到的「孩子4種表現」,都是哪些表現?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幾乎每一次和寶媽們聊天,都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明明孩子平時挺機靈的,老師也誇他聰明,為什麼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其實這個問題,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了答案。李玫瑾教授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發現,就是小嘴巴巴的,看著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學習都一般,相反,不吭不哈的孩子、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 孩子做錯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有不少人說:現在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太「玻璃心」了。其實不然,正是因為他知道犯錯之後將承受什麼,可以追溯到他每次犯錯家長的做法。更有甚者,一言不合上來就一巴掌,孩子都不知哪裡錯了,怎麼改正?只會錯了再錯,這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被家長請教如何在孩子犯錯時批評孩子,她說千萬別打,只要你一打他就知道這是最壞的結果了,以後犯錯孩子就會想,大不了挨一頓打!也別罵,辱罵孩子除了傷孩子自尊,起不了任何作用。
  • 心理學家李玫瑾來紹作講座,告訴你用哲學的眼光看家教
    昨天晚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應紹興市婦聯的邀請來紹作《家庭中的心理撫養》的講座,吸引眾多家長前去聽課。在講座開場前,記者在後臺採訪到了她,她就家庭教育問題,以及最近的熱點案件,給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  記者:您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學,為何現在更多是在作家庭教育的巡講?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在孩子年紀較小的時候,就要教會他們如何正視生命、尊重生命。高二的同班同學,女孩長得很漂亮也很開朗,學習成績處於中等水平,和班上的一些同學關係也很好,我怎麼也想不到她會走上輕生的道路。生命教育真的刻不容緩,也許家長對於這個話題比較陌生,那麼什麼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家庭向孩子進行圍繞生命的這個話題講述,生命的孕育和發展知識的講解。教會孩子學會尊重一切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生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儘可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追求,進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 李玫瑾提醒:「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其實,若能合理的安排時間還好,主要是有的孩子過度沉迷於電視,而沉迷的原因就是父母的縱容。李玫瑾教授是中國犯罪心理學專家,並且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近幾年李玫瑾的育兒觀深受廣大父母的認可。動畫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這束縛了孩子的思維。孩子看動畫片,其實也是聽故事的一種形式,如果我們想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就講故事給他們聽,而不是讓動畫片來給孩子講故事。很多家長認為,看電視能讓孩子學習知識,好的電視節目,可以取代閱讀。
  • 挫折教育要趁早,做好這3點,讓孩子在逆境中也能展翅飛翔
    挫折教育存在的兩大誤區一、潑冷水這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手段。一旦孩子表現出「驕傲」的情緒,家長就會有意識的潑冷水,打擊孩子。孩子開心的說:「媽媽,我考了個班級第二。」媽媽:「第二,有什麼好得意的,有本事考個第一。」這樣的話,是不是你也說過?二、人為製造挫折家長覺得既然孩子缺乏抗挫能力,那我就多讓孩子受一些挫折,讓他在人工營造的挫折下成長,孩子便能夠習慣挫折,最終看淡挫折。
  • 孩子做錯事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有不少人說:現在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太「玻璃心」了。其實不然,正是因為他知道犯錯之後將承受什麼,可以追溯到他每次犯錯家長的做法。更有甚者,一言不合上來就一巴掌,孩子都不知哪裡錯了,怎麼改正?只會錯了再錯,這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被家長請教如何在孩子犯錯時批評孩子,她說千萬別打,只要你一打他就知道這是最壞的結果了,以後犯錯孩子就會想,大不了挨一頓打!也別罵,辱罵孩子除了傷孩子自尊,起不了任何作用。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就應該把精力放在性格的教育上,而不是天天補課、學習上。 尤其是性格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想改變就難了!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3到6歲的時候,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此時不使勁管,12歲以後想管就難了」。 為什麼青春期很多叛逆的孩子失控到讓家長無法接受,原因就是管晚了。
  • 李玫瑾:孩子一生必過的3個生日,建議家長別錯過,助娃走正道
    育娃是一件既簡單又複雜的事情,寶爸寶媽們在育娃的時候需要注意各方面的細節,一時的粗心大意都可能導致孩子的人生之路走歪。很多沒有育娃經驗的寶爸寶媽會參考名師的教育方法,查閱各種書籍、聆聽講座,其中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的講座是比較有名的。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另外一組數據顯示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近年來,中國青春期孩子自殺率一直在上升,許多孩子有著輕生念頭。這是為什麼呢?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呢?我們又該怎麼幫助孩子?
  • 上幼兒園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只需看這三點
    李玫瑾教授,她是心理學教授的同時,還是一位育兒專家。相信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她曾經在一次育兒講座中就提到過: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那塊料,不用太早,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家長朋友們要上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