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只需看這三點

2021-01-20 媽咪叨叨

李玫瑾教授,她是心理學教授的同時,還是一位育兒專家。相信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她曾經在一次育兒講座中就提到過: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那塊料,不用太早,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家長朋友們要上點心!

第一點:看看孩子學習的專注力怎麼樣

眾所周知,學習這個東西,老師講得怎樣還是第二位的,最重要最關鍵的還是孩子們自己,學習時是否認真,是否走神。課上發呆,課後寫功課時漫不經心,隨意應付,到後面連聽也不聽。這類孩子從幼稚園就能看得出來,要想成為一名學霸還是很難的。由於缺乏學習的興趣和最低限度的專注。

第二點:看一個孩子在學習上是否有自律性。

儘管現在的幼兒園明確禁止小學提前教一些內容,但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語文、數學、英語就開始了,家庭作業也隨之而來,比如回家寫字、做算題、給父母講學習的事等等。但是,有些孩子也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概念,一回到家就開始玩,甚至和家長商量好,轉頭就忘,完全沒有學習的自律性。那樣的話,孩子以後就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了。

第三點:看看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事實上,現在的教育和我們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再像過去那樣是死氣沉沉的。而強調的則是學生在學習時先了解,再動腦學習,動手去融會貫通。因此,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行,這與當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若思維能力稍有欠缺,則以後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都會非常不理想。

儘管說從這三點可以大致看出,但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就此放棄孩子,放棄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更不代表可以放任自流。父母和朋友也不要太悲觀,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其它的興趣愛好,同樣也能起到開發大腦的作用。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也表示:2-8歲是兒童一生中最重要的大腦發育時期,也是最重要的邏輯訓練期。我們中國古人總結的經驗「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李玫瑾教授表示:8歲前應該更注重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幫助腦部發育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助力腦部發育呢?

關於怎麼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許多家長給我推薦了《瘋狂大腦思維訓練營》,這是一套專為幼小銜接設計,重點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遊戲書,一共10冊。

參照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認知發展理論開創者,當代認知建構主義鼻祖讓·皮亞傑的理論體系編寫而成,並由中科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審定,遵循3-7歲兒童大腦發育特點命題。

全套400道題,夠娃們玩很久;題目中還融入很多圖形、運算、比較、統籌等銜接小學的基礎知識;而且在小朋友靜下心來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專注力等也同步提升。

連線-立體圖形和空間想像

齒輪旋轉-觀察力和推理力

不僅豐富好玩,更驚豔的是,它有非常科學的內容編排。

而這套書就很好地將孩子們對方向的認識,融入到了遊戲中。比如判斷小機器人的朝向,用東南西北多種方向的訓練,訓練孩子邏輯推理能力

還有分左右的,觀察傳送軸運轉方向的左右變化,推理三隻小刺蝟會掉到到哪個桶裡

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對方向的認識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他們不但可以準確迅速地分辨出不同的方向,而且還掌握了規律,會在不同情況下運用方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皮亞傑還指出,孩子的學習大都是通過活動完成的,知識起源於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活動。

因此,《瘋狂大腦思維訓練營》10本書對應10個孩子喜歡又貼近生活的主題場景,讓孩子在模擬遊戲中與世界互動,獲得發展。

原價200元,現有暑期優惠活動只需要99元,共10冊,算一下每本書都不到10元,都不到補習班一節課的價格,就能讓孩子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助力腦部發育,變身聰明小孩,家長還猶豫什麼?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對此李玫瑾教授解釋道:「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美術、音樂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出路了嗎?」李玫瑾教授說,其實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到長大了、上學再看。如果孩子入園後,有這3種表現,將來多半是潛在學霸。
  • 李玫瑾:孩子學習好不好,幼兒園就能看出,家長注意觀察3個特點
    有些父母在談到孩子的學習時,會嘆氣地說:「我家孩子太淘氣了 ,一看就知道不是讀書的料,以後還不知道會咋樣!」父母經常說的孩子「不會讀書」,大概就是很多人理解的「笨」,學習時不能學會老師所教的知識。但是從孩子上幼兒園就可以看出,孩子今後「會不會讀書」。
  •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孩子成績好不好,早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一塊心病。如果孩子不愛學習,無論是在朋友面前還是親戚們眼裡,家長也會跟著面上無光。「別提了,他就不是那塊學習的料。」跟同事一番寒暄下來,老李的臉都紅了半邊兒,沒別的——替自家孩子丟臉!同事朋友們的孩子,好像從來都不讓家長操心,哪像自家小祖宗,孩子媽天天拿拖鞋抽著寫作業,也得折騰到凌晨。至於成績?從開始上學到現在從沒掉出過倒數前三名,個個老師都嘆氣說:這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看眼神就知道,和智商無關
    孩子的成績永遠是父母最不釋懷的難題。孩子上小學後,父母的心與他們的成績密切相關;雖然有些父母知道成績也許沒那麼重要,但卻不能放鬆希望孩子讀好書的那種心情。所以,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成為家長圈最受歡迎的話題之一。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幼兒園時期就看得出,3個特徵一目了然
    這時,家長會納悶,是不是自家娃根本不是"讀書的料"呢?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幼兒園時期就看得出,3個特徵一目了然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長大,從手指就能看出端倪
    李玫瑾教授通過多年的心理研究發現,其實孩子聰不聰明並不用等長大,從手指上就能夠看出倪端。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醫學界中,手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感知器官之一,因此通過孩子的手部發育能夠看出孩子大腦的很多問題。
  • 為何「情商高」的孩子一眼就能認出?資深老師:身上這3點藏不住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平時更關注的多數都是孩子的健康和智商。同時也會認為只要孩子身體健康,智商高,將來就會有出息。但事實上,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商。一個情商高的人,長大後有出息的機率才會更高。針對於情商有多重要,戈爾曼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智商只佔了其中的20%,而情商卻高達80%。
  • 李玫瑾坦言:孩子智商高不高,看他的「手」就知道,何必等長大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智慧的花是開放在指尖上的」。大腦潛能開發班的盛行,可以看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智商上能夠領跑,這樣孩子上學期間更有可能成為學霸,未來也更可能成為佼佼者。那如何判斷孩子智商高不高呢?真要等到孩子十幾歲、長大了去做測試才能了解嗎?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很多人說,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從一頓飯上就能看出來,情商也是如此。家長的教育方法,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在一次宴席上,一桌子人正在有說有笑的吃飯,聊家常。從這件事情能看出來,孩子不僅情商低,還特別的沒教養,其根本原因就是家長沒有教育到位。家長平時一定要多注意,因為餐桌上的行為舉止,足夠反應出這個家庭的教養。
  • 家裡再窮,這4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李玫瑾: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近來發覺李玫瑾教授在網絡上的育兒講座越來越火了,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因犯罪心理問題許多有源於人早期的生活環境故此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的過程中時常會了解兒童的一些行為和表現,正是因這種長期的調查和了解,讓李玫瑾教授針對育兒方面也擁有 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生中大腦發育有3次高峰期,家長務必抓住一次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聰明伶俐,將來能有所作為。孩子的智力發育,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的遺傳。但後天的培養也是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父母總是想著讓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先限度的開發,於是在飲食上、遊戲上等多方面進行努力。但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有高峰期的,抓住智力發育的高峰期,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李玫瑾:孩子學習總「三分鐘」熱度?培養專注力,試試這3個方法
    自從孩子上小學,孩子的學習成績可以說是家長每天最關心的事情了,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有的家長給孩子報補課班,有的家長每天下班都陪孩子學習。可以說只要是能夠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辦法,家長都會義不容辭的做,但是即便這樣有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很一般,每次考試都在平均分間遊蕩。要說孩子為什麼學習成績差,多半是孩子的專注力出現了問題。試想一下,你家孩子在學習時,是不是有溜號的情況呢?
  • 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導語: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現如今社會,很多80後父母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自己成家之後,基本都是跟老人一起住,那麼一家「三代」已經成了現如今社會的一個整體現象。最近小媛發現孩子日常平時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不讓看就哭鬧,這讓小媛很惱火,為此小媛還和婆婆理論了一番,婆婆說誰家孩子不這樣,這很正常,小媛則認為,孩子天天看電視和手機,對孩子以後影響很大。到了單位,小媛問了身邊的同時,大家都對孩子看電視這個事情很無奈,很多家長也都對此產生一疑問,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想輕生?馬未都:缺乏挫折教育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讀書、寫字和計算,還得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一個適宜的心理基礎。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智商低不了
    有一個科學實驗調查了1000多個孩子的作息時間規律,結果發現作息時間規律的孩子普遍要比作息時間不規律的孩子智商要高一些。而且倫敦大學對於睡眠和智商之間的關係也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晚上超過10點還沒有睡眠的孩子,在智商檢測時往往分數會更低。這兩項實驗都說明了,孩子的睡眠質量和智商是有一定關係的。
  • 李玫瑾教授提醒: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家庭的開銷會翻一倍,有的家長為了經濟方面的考慮,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了,剩下的該省省,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育兒專家,近幾年關於她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認可,對於養育孩子,李玫瑾教授提醒:家裡面再窮,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 李玫瑾:為了孩子智力發育,家裡再「窮」這幾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
    說到李玫瑾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雖然沒有聽過她的育兒課,但肯定都聽過她的育兒觀點。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的智力發育跟遺傳因素、飲食、後期培養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沒辦法改變基因,只能從孩子飲食、培養等方面促進孩子智力開發。
  • 李玫瑾提醒:「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雖說12歲之前不看電視有些不可能,但家長能做到的是儘可能不讓孩子沉迷於電視。因為0~3歲是生命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孩子需要在真實的世界中發展和構建自我,把孩子交給屏幕上的虛擬世界,除了能讓家長輕鬆一些之外,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 李玫瑾教授:「窮孩子」這些特徵明顯,很容易被人一眼就看穿了
    爸媽辛苦一生,無非是為了孩子將來過得好。可惜,家庭條件特別差的爸媽,他們養育出的孩子卻逃不出窮的「標籤」。在這些窮孩子的身上,有些特點非常明顯,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故事:窮小孩當眾不認「窮爸爸」,中午連餓一個月,也要請同學吃飯小壯家裡很窮,爸媽為了供他讀書,四處拼湊借錢。每次班級裡要交錢,小壯總是最後一個交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