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不難發現「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心理往往承受不住打擊,從而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內心也存在著巨大的壓力,對於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家長的廣泛重視。
孩子為什麼會存在心理問題?
對於有些孩子來講,日復一日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產生了迷茫的心理,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久而久之對自己的生活也就失去了興趣,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就會產生一系列負面的情緒,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
孩子本身所處在的環境就是一個競爭的環境,成績的比較更容易消磨孩子的自信心。當身邊的學生比自己優秀時,就會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這樣的心理周而復始,考試成績一次比一次差,更會讓他們產生質疑自己的心理。
孩子的經歷並不像是成年人那麼豐富,他們自我消化的能力也有限。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遇到某些挫折時,更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這樣的想法一旦養成,孩子往後堅持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對自己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否定,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如果孩子本身不能進行自我調節,家長也不能及時地去發現,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某些心理問題。
家長應當如何對待孩子的心理問題?
對於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說過,對六歲前的孩子進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詞: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我認為,這些詞不僅僅適用於六歲前的孩子,對於日常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有所幫助。
家長要及時跟孩子進行溝通,多給孩子製造與我們交流的機會。有些孩子可能自身情緒壓抑,但不會選擇和別人交流的方式來舒緩自己的情緒,這時家長的交流就顯得極為重要。家長可以跟孩子講,以後有什麼事情可以和我進行溝通,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而不是任孩子的心態發展。
家長要培養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生活中肯定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需要孩子進行自我的調節,不要讓情緒過多地左右孩子的生活,讓其養成一定的自制力。
家長要讓孩子適當地經受一些挫折。孩子在父母手中是嬌滴滴的花朵,但進入社會後,沒有誰會忍讓,現在有些學生雖然讀到了大學、研究生、博士,遇到問題時竟然會選擇輕生,這便是自身承受挫折能力不足而產生的結果。
因此,家長在孩子年輕時,應當讓其具備一定的受挫能力,而不僅僅是完整的呵護。只有當孩子經受住一定的挫折後,才會產生足夠大的心理護盾,對於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才能得心應手的解決。
當然,家長的關心和適當的交流是最為重要的一環。看看這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是缺少家長的關心和交流,缺少家庭的陪伴,從而造成心理的變化。作為家長來說,應當對孩子給予適當的關注,當發現孩子生活中某些方面存在問題時,及時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做孩子的一個傾聽者,做孩子問題的疏導者,做孩子生活中的陪伴者。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就看我們能不能進行正確的疏解,作為家長的我們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應該更加重視,試著去學習,試著去陪伴,試著去了解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