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你,我哪用這麼辛苦」「只有你好好學習,你媽我多苦都願意」 「為了這個家,為了你們,我付出了這麼多,你卻這樣不懂事,真讓我傷心。」……這些言語你是否也感覺似曾相識?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多時候,我們也在父母的這種「犧牲式」的教育中長大,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曾經有新聞報導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為了支持自己的孩子讀研,背井離鄉陪同照顧孩子。但是兩度考研,依然沒有取得成績的孩子,最終在留下遺書表示來自父母的壓力太大了,自己也讓他們失望,愧對父母只能自殺了。母親始終不解,為何她的孩子最終會走上這樣的選擇,明明她給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他只要安心讀書就好了。
這樣類似的例子其實在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然而很多父母還是沒有因此警惕。父母為孩子犧牲,讓孩子明白,固然讓孩子更懂得父母的付出,但是也同時也給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相比於其他的父母這一類的父母有什麼特點呢?
一、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對孩子進行「犧牲式教育」
1.孩子是我的一切希望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籌碼」和夢想加諸給孩子,孩子身上背負著家長,甚至是一家幾代的夢想。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可以更加努力,於是不停地強調自己的付出。
2.希望孩子能夠理解父母
在為孩子付出、犧牲的同時,擔心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受「控制」。於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他們將自己的「犧牲」化成「咒語」希望孩子能夠更加明白自己的苦心。
我們無法懷疑任何一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意,但是不恰當的愛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就像前文中的母親,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終卻造成了悲劇。
3.沒有安全感的父母
不僅孩子需要安全感,其實我們的父母也需要。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會慢慢落後於正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他們不再是孩子追尋的偶像了。有的父母基於安全感的缺失,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二、「犧牲式教育」的弊端
1.讓孩子依賴性過強
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本意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好地生活何學習,然而卻忽視了孩子有一天也需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當孩子習慣了父母會為自己「處理一切」,孩子就會形成有事找父母的習慣性思維,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可怕的是,甚至有的孩子會養成「為所欲為」的思想,反正會有人 幫忙「擦屁股」。
2.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又不停地跟孩子闡述自己的犧牲,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會產生自己的一切是來自父母的「付出」,讓孩子產生無力感。
3.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包袱
不成功就會讓所有人失望,愧對父母要怎麼辦?父母的「犧牲」無時不刻地敲擊著孩子的內心,是動力的同時也有可能是巨大的壓力。害怕失敗,害怕讓父母失望的心理也會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的。
中國父母為孩子所作的犧牲,可以說「聞名於世」。對比其她國家的父母,中國的父母很多時候可能一生都在為孩子付出,沒有自我。父母為了讓孩子的一生更加順遂,有所付出是應該的,但是當這種犧牲變成了完全沒有自我,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三、父母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不僅對孩子不好,對自己也不公平
1.父母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為人父母,也應該是擁有自我的追求。孩子可以是父母的生活重心,但父母也該有自己的人生,一個過度自我犧牲的人,就會渴求回報,一旦這種想法加諸在關係中,就會破壞兩個人關係親子關係也是如此。長久以往,不僅父母會失去自我,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的不融洽。
2.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和選擇
一個背負包袱的人永遠無法奔跑在前方,孩子也一樣。當父母把自己的犧牲講訴給孩子聽,當成教育途徑之一,在說教的同時也會將自己的焦慮傳導給孩子,讓孩子「不由自主」地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這樣的孩子跟「傀儡」有什麼區別呢?
3.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自我,而不是為彼此犧牲
那些以「犧牲自我」為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難以接受孩子的失敗,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不斷地施加壓力。而那些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擁有自己的追求的父母,為夢想努力的樣子,會在日常中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楷模,使得孩子更加努力地往實現夢想的方向奔跑。
任何一個角色,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父母的孩子。前提是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然後才能去談論其他,為孩子而生存的父母,不僅自己不會幸福,也會讓孩子不幸福。
任何人的人生之路都不該背負別人的過度犧牲,一個沒有自我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有自我,只有父母擁有幸福感,才能讓他的孩子更加幸福。事實上我們應該認識到:正確的親子關係,從來不是強加的,而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融洽。
親子的關係的融洽與否,是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的累積的,任何教育都是「有度」的,「過猶不及」的道理每個家長應該都明白。孩子的優秀與否,成功或是失敗,孝順與否,不是靠「唐僧式念經」來達到的,需要的式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