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式教育」為何得不償失?孩子是重心,但父母該有自己的人生

2020-12-02 騰訊網

「如果不是你,我哪用這麼辛苦」「只有你好好學習,你媽我多苦都願意」 「為了這個家,為了你們,我付出了這麼多,你卻這樣不懂事,真讓我傷心。」……這些言語你是否也感覺似曾相識?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多時候,我們也在父母的這種「犧牲式」的教育中長大,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曾經有新聞報導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為了支持自己的孩子讀研,背井離鄉陪同照顧孩子。但是兩度考研,依然沒有取得成績的孩子,最終在留下遺書表示來自父母的壓力太大了,自己也讓他們失望,愧對父母只能自殺了。母親始終不解,為何她的孩子最終會走上這樣的選擇,明明她給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他只要安心讀書就好了。

這樣類似的例子其實在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然而很多父母還是沒有因此警惕。父母為孩子犧牲,讓孩子明白,固然讓孩子更懂得父母的付出,但是也同時也給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相比於其他的父母這一類的父母有什麼特點呢?

一、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對孩子進行「犧牲式教育」

1.孩子是我的一切希望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籌碼」和夢想加諸給孩子,孩子身上背負著家長,甚至是一家幾代的夢想。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可以更加努力,於是不停地強調自己的付出。

2.希望孩子能夠理解父母

在為孩子付出、犧牲的同時,擔心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受「控制」。於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他們將自己的「犧牲」化成「咒語」希望孩子能夠更加明白自己的苦心。

我們無法懷疑任何一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意,但是不恰當的愛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就像前文中的母親,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終卻造成了悲劇。

3.沒有安全感的父母

不僅孩子需要安全感,其實我們的父母也需要。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會慢慢落後於正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他們不再是孩子追尋的偶像了。有的父母基於安全感的缺失,希望通過這種教育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二、「犧牲式教育」的弊端

1.讓孩子依賴性過強

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本意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好地生活何學習,然而卻忽視了孩子有一天也需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當孩子習慣了父母會為自己「處理一切」,孩子就會形成有事找父母的習慣性思維,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可怕的是,甚至有的孩子會養成「為所欲為」的思想,反正會有人 幫忙「擦屁股」。

2.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又不停地跟孩子闡述自己的犧牲,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會產生自己的一切是來自父母的「付出」,讓孩子產生無力感。

3.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包袱

不成功就會讓所有人失望,愧對父母要怎麼辦?父母的「犧牲」無時不刻地敲擊著孩子的內心,是動力的同時也有可能是巨大的壓力。害怕失敗,害怕讓父母失望的心理也會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的。

中國父母為孩子所作的犧牲,可以說「聞名於世」。對比其她國家的父母,中國的父母很多時候可能一生都在為孩子付出,沒有自我。父母為了讓孩子的一生更加順遂,有所付出是應該的,但是當這種犧牲變成了完全沒有自我,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三、父母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不僅對孩子不好,對自己也不公平

1.父母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為人父母,也應該是擁有自我的追求。孩子可以是父母的生活重心,但父母也該有自己的人生,一個過度自我犧牲的人,就會渴求回報,一旦這種想法加諸在關係中,就會破壞兩個人關係親子關係也是如此。長久以往,不僅父母會失去自我,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的不融洽。

2.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和選擇

一個背負包袱的人永遠無法奔跑在前方,孩子也一樣。當父母把自己的犧牲講訴給孩子聽,當成教育途徑之一,在說教的同時也會將自己的焦慮傳導給孩子,讓孩子「不由自主」地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這樣的孩子跟「傀儡」有什麼區別呢?

3.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自我,而不是為彼此犧牲

那些以「犧牲自我」為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難以接受孩子的失敗,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不斷地施加壓力。而那些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擁有自己的追求的父母,為夢想努力的樣子,會在日常中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楷模,使得孩子更加努力地往實現夢想的方向奔跑。

任何一個角色,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父母的孩子。前提是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然後才能去談論其他,為孩子而生存的父母,不僅自己不會幸福,也會讓孩子不幸福。

任何人的人生之路都不該背負別人的過度犧牲,一個沒有自我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有自我,只有父母擁有幸福感,才能讓他的孩子更加幸福。事實上我們應該認識到:正確的親子關係,從來不是強加的,而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融洽。

親子的關係的融洽與否,是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的累積的,任何教育都是「有度」的,「過猶不及」的道理每個家長應該都明白。孩子的優秀與否,成功或是失敗,孝順與否,不是靠「唐僧式念經」來達到的,需要的式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對孩子負責≠為孩子服務,家長的教育管理「重心」要找準
    當然了這種「無微不至」的包辦還包括孩子的人生規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有的父母就已經規劃好了孩子的人生, 從上小學開始,就規定了孩子需要上什麼興趣班,需要上什麼輔導班。父母們不在乎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興趣」,是不是真的需要「輔導」。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媽媽在一開始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把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人生混為一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媽媽會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當孩子沒有按照她的期望發展時就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而孩子則會被壓的喘不過氣來。而這也是媽媽成為「直升機父母」的原因,從而導致她在教養中犯了很多錯誤。
  • 心理學專家: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都有5種表現,要從自身找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智商一部分靠遺傳,一部分靠後天培養,而孩子的情商則與父母的教育完全掛鈎。父母的處事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情商。而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強調,培養孩子的情商黃金期就在3到6歲之間,最晚也不要超過10歲。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缺少了家長的正確情商啟蒙引導,那麼孩子的情商就會非常的低。
  • 國慶節,父母最該帶孩子去的地方其實是……
    每當看到兒子堅毅的眼神、自信的笑臉,心中都會生出無限感慨……  要知道,兩年前,兒子還只是班上成績、才藝各方面都很平庸的孩子。而我也在整天催促兒子作業、帶著兒子趕各種培訓班中心力交瘁。更可氣的是,兒子從來不認為他是在為自己學習,我不得不軟硬兼施,而他依然每天都心不甘、情不願,搞得我和老公頭痛不已。  兒子進入四年級,逐漸開始有一些變化。
  • 父母該如何保護孩子?
    關注我,我們共同探討五味雜陳的人生,共同撥開人生的迷霧!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我們該何去何從? 1、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 無論孩子年齡有多大,在父母心中都是需要照顧的。同樣,父母也是孩子最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 但是,實際情況往往並不是這樣的。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樣的悲劇讓人感到心痛,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留下父母以淚洗面。生命教育真的刻不容緩,也許家長對於這個話題比較陌生,那麼什麼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家庭向孩子進行圍繞生命的這個話題講述,生命的孕育和發展知識的講解。
  • 教育專家孫瑞雪:愛與自由,缺一不可!父母該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愛孩子,固然是不錯的,然而如果父母只懂得去愛孩子,卻不懂得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就會讓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習慣。這樣的孩子,以後就很難脫離父母獨立出去,自然也就很難實現人生的成功了。 2.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父母不懂得放手,不知道給孩子自由,就會無形之中限制了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從而無法滿足他們心中的好奇。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父母教育和培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
    故事從鳥的視角出發,告訴了我們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只有讓孩子自己勇敢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才會擺脫依賴,學會成長。媽媽找到了食物,小鷸張開嘴,以為媽媽還會像往常一樣餵到它嘴裡,但媽媽無情地把他推走,讓小鷸自己去覓食。當小鷸邁出人生第一步的時候,卻遭遇了大風浪,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就被浪潮淹沒了。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尋找教育孩子的真實目的,這個過程艱辛而多變。隨著閱歷、知識的不斷增加,價值觀的不斷重塑,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斷改變,意義也更多維屬於正常現象。在別人的故事裡總結自己的經驗也是一種捷徑。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
  • 愛孩子母雞都會,有些父母卻售賣、毒打自己的親生孩子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這句話透露出了母愛的天性,也講述了教育孩子的艱難,但有很多父母,卻連嘗試一下教育自己的孩子都不願意。而萬某並不是自己撫養這個孩子,而是將孩子給了自己的姐夫趙某。幾經周轉,辦案民警終於找到了孩子。而早在2017年1月,就有類似的新聞報導。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這所學校引進了西方的"激進教育",最後因為「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父親才答應。從古到今,賺錢解決生存問題,都是父母們代為兒女生存條件提前思考,並為其提前鋪路的一件事。然而,越長越大,父母們會發現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大腦和思想,在他們的時代裡固有的社會背景與愛好。
  • 有決斷力的人,常常能抓住人生的重心
    似乎任何一件人生大事上,楊冪從來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才能達到目標。 她的人生說明一件事:想要快速成功,一定要有決斷力。 但楊冪覺得,為什麼媽媽一定要犧牲事業在家帶孩子?定義好媽媽的標準,因人而異。 「我想女兒長大後,不希望媽媽是個碌碌無為的人。」 自《爸爸去哪兒》後,親子節目爆火。有的孩子的身價遠超父母。在中國,真人秀節目的嘉賓費遠超你的想像,更不要說廣告等一連串經濟利益。
  • 孩子太在意他人想法,陷入「鏡中我效應」,父母該幫娃打破困局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人,關於父母的想法孩子更是比較在意的,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時,孩子就會把重心轉移出去,從而想做到更好來引起父母的關注。2、勝負心每個人都是有著一定的勝負欲望的,當孩子的勝負心被激發,就會習慣性地和別人進行比較。
  • 人民日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01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品行。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榜樣。俗話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的教導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品行。我們都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父母以身作則,才能給子女樹立好的榜樣,這是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教導方式。
  • 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毒品
    因此,禁毒教育常常成為平日裡家庭教育的盲點。通過很多吸食毒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可以發現,多數未成年人是在犯罪被抓後,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吸毒了,而在這些吸毒的孩子中,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都很好。那位出手闊綽、給女兒5萬元過生日的父親就曾懊悔地表示:「以前也見過女兒身上的藥丸,以為是感冒藥之類的東西,沒在意。」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這13個孩子的真實逆轉人生,讓我看清教育本質!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紀錄片叫《28 UP Japan》,這部片子用了整整21年的時間跨度,記錄了一群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從7歲時開始到28歲間的真實人生境遇,這其中就包括了種種我們所關心的孩子成長中的未知數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未來—— 多上興趣班的孩子是否在競爭中更有優勢?雞娃到底是成就孩子還是毀孩子?
  • 馬雲: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愛因斯坦:很多父母都搞錯了!
    作為一位6歲孩子的爸爸,我總為很多孩子的未來擔憂!因為我深深的知道,2-3年前的我,正因為對兒童心理特徵及教育的無知,結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犯下了許多不可逆的錯誤,給孩子留下很多性格上的陰影。父母的無知,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幾乎是致命性的,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