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拒絕毒品

2020-12-08 中國婦女報

未成年人面臨毒品的危機大多來源於無知和漠視。因為不少家長以為毒品離孩子們還很遙遠。因此,禁毒教育常常成為平日裡家庭教育的盲點。

■ 中國婦女報記者 陳若葵

據新華社報導,北京迷笛音樂學校16名涉嫌吸毒的學生被行政拘留。警方表示,近年來毒品向在校生等未成年人群體擴散趨勢明顯。北京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負責人介紹,在接觸過的吸毒人員中,最小的初次接觸毒品者年僅11歲。

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毒品,是一個學校和家庭都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

未成年人涉毒有上升趨勢

少數未成年人原本還在上學,卻因吸毒走上犯罪的道路。

據媒體報導,今年3月10日,北京市昌平區一名在校生因吸食冰毒過量死亡。

今年4月17日,北京朝陽警方在朝陽區一別墅區內抓獲4名涉嫌吸食大麻的學生,其中一對黃姓雙胞胎剛滿18歲,正在一所「貴族學校」讀高中。

去年11月8日,年僅17歲的女孩霍某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民生路上的一間出租屋內,和同學關某某、於某某一起吸食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在之後的20天內,她三次和同學、朋友一起吸食冰毒。在與霍某一起吸食毒品的人中,有兩人和她一樣,都是未成年人。法院考慮霍某的年齡,從輕處罰,依法認定霍某犯容留他人吸毒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並處罰金1000元。

而在此之前不久,重慶市涪陵區的一位「財大氣粗」的家長,在女兒16歲生日當天,給了孩子5萬元讓她出去和同學、朋友玩個痛快。結果,女孩竟然在一幫社會朋友的慫恿下購買毒品集體吸食。

北京市禁毒委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近年來毒品進一步向在校生、演藝界人員滲透,青少年吸食毒品或因毒品犯罪的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

據《2014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累計發現登記18歲以下吸毒人員2.9萬名,18歲到35歲吸毒人員165.9萬名。在2014年新發現的48萬名吸毒人員中,18歲以下吸毒者有1.8萬名。2014年,北京市共查獲涉毒未成年人100餘名。

由於大量新型合成毒品具有很大欺騙性,80%以上的青少年吸毒者第一次吸食毒品時並不知道毒品的危害。有的是出於好奇心理,誤將吸毒視為時髦;有的藉口有種種壓力想通過吸毒尋求解脫;也有的孩子賭氣或存在「你不讓,我偏要試試」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天真地以為毒品可以臨考提神、治病減肥。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青少年學生嘗試毒品,或許是受到了涉毒明星的不良影響。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一位法官表示,近年來,未成年涉毒案件在毒品種類、犯罪誘因、毒品來源等方面呈現新特點:QQ、微信等手機交友軟體,使很多青少年的朋友圈不僅僅局限在同學之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各種人。而只要其中一個人吸食毒品,其他人就有可能由於自控力差也開始跟風。此外,酒吧也已成為未成年人接觸毒品的主要途徑。

成人引導很重要

未成年人面臨毒品的危機大多來源於無知和漠視。因為不少家長還在以為,毒品離孩子們還很遙遠。因此,禁毒教育常常成為平日裡家庭教育的盲點。

通過很多吸食毒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可以發現,多數未成年人是在犯罪被抓後,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吸毒了,而在這些吸毒的孩子中,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都很好。那位出手闊綽、給女兒5萬元過生日的父親就曾懊悔地表示:「以前也見過女兒身上的藥丸,以為是感冒藥之類的東西,沒在意。」而一些販毒人員為了讓未成年人接觸到毒品,開始時甚至免費或少收費,將毒品賣給他們。

顯然,青少年是預防吸毒的重點人群,防範工作要從父母做起、從家庭開始。

孩子沾染毒癮不會是偶然的,多半跟他結交的同學、朋友有關。比如孩子接觸了一些社會閒散人員,這些人中有吸毒的,進而帶動孩子也會吸毒。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歡追求刺激。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警覺其性格和行為的異常表現,告誡他們不交那些有不良習氣的朋友,不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也不要和陌生人互加QQ、微信。

父母可以藉助新聞、展覽,和孩子聊天等方式,讓孩子牢記什麼是毒品,吸毒極易成癮,並極難戒掉,所以永遠都不要嘗試第一口;牢記毒品害己、害人、害家,吸毒是違法的行為,而販毒就是犯罪。

給予孩子尊重和關愛,平時跟孩子多溝通,討論孩子的行為和未來的發展目標,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愛好,使之忙於日常學習、學校活動、體育運動、業餘愛好和社區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遠離毒品」被寫入《守則》

一位小學生在參觀禁毒教育基地後感言:看了一幅幅驚人的畫面和毒品的仿真樣品,聽了有關吸毒的講座,我才發現毒品真是太可怕了!如果我們的意志不堅強,就會成為它們的犧牲品!所以,我們不要被新型毒品美好的外表所迷惑,要自覺把握好自己、抵制誘惑,否則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青少年身心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吸毒成癮,會導致記憶力衰退、營養嚴重不足、抵抗力下降,從而引發多種疾病;還會影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加劇誘發各種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因此說,毒品對青少年的危害是雙重的。

在當前毒品已經成為全球公害的大形勢下,廣大中小學生接觸毒品的風險非常高。因此,必須把青少年群體的毒品預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從源頭減少新吸毒人員的滋生。

前不久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即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第八條明確規定,中小學生要「堅決遠離毒品」。這對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大有裨益。對此,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安禁毒部門將在專業性上給予大力支持。」

據了解,由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會同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等14個部門聯合制定的《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規劃(2016-2018)》已於今年8月正式出臺。《規劃》明確提出,以青少年為重點,力爭通過3年努力,構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體系。

讓青少年遠離毒品,父母也應以科學的態度引導未成年人認識毒品的危害。同時,引領未成年人對明星偶像有正確的認識,要讓他們知道明星偶像也是人,也會有一些不良習慣甚至一些錯誤的做法和行為,明星不是完美的,對他們的錯誤行為不能盲目模仿。培養孩子們面對誘惑的自我防範意識,養成自覺遠離毒品、拒絕毒品的良好習慣。

相關焦點

  • 從拒絕到敢於表演,家裡有膽小不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學會點燃希望
    教育就是點燃希望,父母需要做的是做那個點燃希望地人,而不是澆滅火種的人。教育就是點燃希望,這是我看完《親愛的小課桌》之後最深的感受。在《親愛的小課桌》中,一年級的男孩徐敬凱三番五次的拒絕上臺表演節目,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來自於家長的否定。
  • 父母、孩子必看!毒品變身「跳跳糖」「奶茶」,青少年如何預防?
    》、《毒品的危害》、《毒品問題形勢》、《容易遇到的兩大類毒品》、《如何有效預防、拒絕毒品》和《危害我國的毒品來源問題》等6個禁毒視頻宣傳課,提供《別讓「我以為」變成「我後悔」》及《我們的心願》等2個禁毒宣傳片。
  • 延遲滿足: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經歷風雨,方見彩虹!
    她說元旦自己去逛超市,看到一個孩子纏著奶奶要買草莓。冬天的草莓價格很貴,要40元一斤。奶奶看到草莓那麼貴捨不得買,孩子就一直哭鬧。在生活中,應該也有不少父母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孩子看上了一樣很貴的東西,比如幾十塊錢一斤的水果,一百多塊的玩具。這些東西父母買了也不會讓自己破產,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水果可以買幾塊錢一斤的,玩具也可以買更便宜的。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及對伊桑性格的影響,在本文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過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變成「直升機父母」,而這個特徵又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我哪裡做的不夠?
  • 山西近七成孩子拒絕父母生二孩
    1二胎弟妹「來襲」,微調查中有近七成大寶拒絕接受二寶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很多符合政策的年輕父母或者他們周圍的人,總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大寶:「爸爸媽媽給你生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每逢此時,便會有不少孩子的答案讓父母心涼,因為大寶反對父母再生一個寶寶。
  •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學會對他說不
    那位奶奶不知是習慣了她孫子撒潑打滾,還是為了教育她孫子。她並不為孫子的撒潑打滾所動,繼續沒事似的在收銀臺付錢。付好錢後,扭頭對躺在地上的孫子平靜地說道「你回家不回家?你不回家,我走了。」說完也不等孫子回答,而是又沒事似的向超市門口走去。這時有人故意對那小孩說:「你奶奶走遠了,趕快起來去追奶奶。」小孩一聽奶奶走了,自己一骨碌爬起來,哭著去追奶奶了。
  • 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家長的不理解或者持續的抱怨,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心情更加糟糕。 01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缺乏同理心 我們一直都在說,要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思考問題,但很多家長還是會用慣性思維思考,只要孩子有一點沒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會不自覺糾正和批評。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樣的悲劇讓人感到心痛,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留下父母以淚洗面。生命教育真的刻不容緩,也許家長對於這個話題比較陌生,那麼什麼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家庭向孩子進行圍繞生命的這個話題講述,生命的孕育和發展知識的講解。
  • 毒品預防教育(一):了解我,遠離我!
    (這些外包裝和我們平時喝的可樂無異的產品,卻是毒品偽裝的。這類產品,不但要提醒孩子遠離,平時自己也要注意防範。)(巧克力也是孩子喜愛的零食,但這種包裝簡陋,包裝袋上沒有任何品牌的三無產品,卻不是普通的巧克力。一定要提醒孩子,遠離三無產品。)「保時捷」特飲??
  • 崇尚科學 珍惜生命 遠離毒品 拒絕邪教
    興文縣城西學校開展「珍惜生命、遠離毒品、拒絕邪教」主題教育活動為提高未成年人的毒品預防、反對邪教的思想意識,形成全社會拒毒防毒和反對邪教的強大社會輿論氛圍,2020年6月15日,興文縣城西學校把毒品、邪教預防教育作為學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 新型毒品正在悄悄接近孩子,看完後怕
    可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還有一些毒品化身為「補藥」,不僅迷惑了孩子,還迷惑了家長,被父母親手餵進孩子的嘴裡! 下面,我們整理了一些專門針對青少年而偽裝的毒品,希望父母都能提高警惕,同時也教會孩子如何識別和鑑別這些新型毒品。
  • 教孩子識別偽裝成零食的毒品(亮劍2020·禁毒)
    長沙晚報9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 通訊員 吳曉玲)為加強禁毒宣傳、預防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對毒品的認識,13日,開福區社會禁毒協會伍家嶺街道分會、紫荊園社區聯合轄區內伍家嶺小學,舉辦「珍愛生命 拒絕毒品」主題教育活動。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從學會「拒絕」開始
    而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很多人雖然走入社會看上去成熟了,卻連「拒絕」都沒有學會。在不少國人的認知裡,拒絕就是一個貶義詞,它代表著你小氣、自私、不懂事,而拒絕一個人,則代表著這個人會因此而和你生氣,甚至和你絕交。總之,拒絕是給自己發放的「壞人卡」,而一個好人是不可以拒絕的。殊不知,所謂做「好人」要付出的代價,遠比所謂的「壞人」要慘烈更多。
  • 拒絕毒品「六不要」
    惠州日報訊 (記者黃旭新 通訊員盧 劍)為切實保障「6·27」工程有效落實,加強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日前,大亞灣區西區街道禁毒辦聯合共青團大亞灣區委員會在西區街道文化站組織開展「遠離毒品,綠色健康生活」主題講座。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在所有想要掌控孩子發展的父母們看來,如果孩子屬於右前腦思考型的,孩子都是一個有些"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者。左後腦的父母越想拽住控制住孩子們的"不靠譜"行為。當發現孩子"不靠譜"時,父母們要了解他的思維目標去向,不與他蠻橫對著幹,通過讓孩子讀些明事理與智慧的經典,幫助孩子開發腦袋碰撞思維,避免糾纏在單純的情緒對抗中,讓其學會綜合處理事物的能力,平衡個人情緒。
  • 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比如說,早上還是要讓父母叫孩子,孩子才會起床;一些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全權交給父母處理,自己就在一邊玩耍。孩子也會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比如說,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父母哄著孩子,自己才能睡著;當父母與自己的想法相反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情緒化和鬧脾氣。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件的時候,心裡都會非常的氣憤,而在譴責他們的同時,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不孝順父母成為一個個白眼狼呢?其實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在這位媽媽的講述當中,我也大體聽出了其中的問題,媽媽是一個非常負責的人,對於孩子的照顧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孩子的愛是溺愛。平時不僅嬌生慣養孩子,而且在平時的教育當中,並不教孩子要學會感恩。所以孩子只是理所當然的索取,卻並不知道該如何付出。
  • 巧克力、跳跳糖、郵票:毒品正偽裝成零食的模樣,盯著你的孩子!
    但那過後,就會很想死,身體不自覺就會想從樓上往下跳……」澳洲曾報導過一位16歲的學生,在誤食這種毒品後,產生幻覺,認為自己可以飛翔,從陽臺跳下身亡。這個世界的陰暗角落太多,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守護好孩子,避免悲劇發生。
  •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基礎上,應該有「罕見的混亂」方法!你學會了嗎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基礎上,應該有「罕見的混亂」方法!你學會了嗎?大家平時的教育是如此單調乏味,父母需要改變他們和孩子的合作方式,使課程「有趣」,所以,媽媽和爸爸要「恭喜」必須成為主人。看了阿甘正傳的父母必須很清楚這兩句臺詞,通過先天性弱智小鎮男孩福雷斯特甜心的故事,我們被告知即使不像往常那樣考慮,也不應該放棄自己,故事主要是關於阿甘正傳,我更喜歡母親在電影中接受教育的方式,電影裡的媽媽告訴我們,當我們對待孩子的時候,父母不應該認真和困擾,我們家孩子的情況可能沒那麼壞,阿甘是機能低的孩子,智商只有75分,但是,她的母親並沒有放棄這個機能低下的孩子,相反,她總是和兒子強調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80、90後的父母們還記得在那個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年代,我們的父母用「連哄帶騙」的方式「延遲滿足」我們的需求嗎?結果往往是父母在場時我們特別乖,父母一旦上班不在家時,我們就拼命的吃零食、玩遊戲機。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