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2020-12-04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接觸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總是粘著父母,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比如學習的時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夠陪著自己寫作業。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去玩的時候,也不喜歡獨自一個人行動。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這些表現還算是正常的。有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得比較懶惰和沒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說,早上還是要讓父母叫孩子,孩子才會起床;一些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全權交給父母處理,自己就在一邊玩耍。

孩子也會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比如說,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父母哄著孩子,自己才能睡著;當父母與自己的想法相反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情緒化和鬧脾氣。

當然還有很多個例子,對於孩子總是粘著父母這一件事情,多數父母認為這是一種正面的行為。雖然有時候,父母也會感覺到煩惱,但是,大多數時候,父母更多的是感覺到一種成就感。

畢竟,孩子與自己親近,這也說明了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信賴感,父母能夠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然而,孩子總是粘著父母,這未必是一件好事。總是粘著父母的孩子,未來容易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彼得潘"的故事以及帶給我們的啟發

《彼得·潘》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的小說。

這本小說寫的是達林先生家裡的三個小孩,經受不住由空中飛來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誘惑,很快也學會了飛行,趁父母不在,連夜飛出窗去,飛向奇異的"永無島"所發生的故事。

他是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他有想像力、有好奇心,還懂得飛,但是他也心智不成熟;需要搞破壞獲得被需要的感覺;追求絕對的公平,無法接受自己佔上風的戰鬥;為了不讓溫迪回家想暗中使壞。

彼得潘是一個勇敢可愛的孩子,但同時也是一個受過委屈和打擊無法飛回家的孩子。他也曾嘗試飛回家裡,可是發現窗子已經被關上了,他感覺到自己被拋棄了一般。

在這個故事中,彼得潘和很多孩子一樣都非常依賴父母,總是有小孩子心性,像是永遠都長不大似的。

曾經我認為,我們應該讓孩子保持童心,讓孩子保持純真,於是便無限制地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一個個的新聞告訴我們,這些一味粘著父母的孩子,最後都會成長為一個個"巨嬰"。

對於行事幼稚、拒絕長大、"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學家也將其稱為"彼得·潘症候群"。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筆下的童話人物,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裡,永遠也不想長大。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就是現實中的彼得·潘。通俗點說就是像彼得潘一樣永遠也不想長大的人,特點是依賴心強、不想負責任、情緒化任性、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

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身上都有這些缺陷

孩子一味地粘著父母,父母幫助孩子解決了許多孩子原本就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會大大降低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那些從小就喜歡粘著父母的孩子,大概率會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那麼,那些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身上有說明缺點呢?

情緒任性化,易形成矛盾人格這是"彼得潘症候群"患者表現出來的一個主要的特點。他們往往非常地情

緒化,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響。也就是說,外界的事物可以輕易地影響到他們的情緒以及精神狀況。

這種類型的人還特別容易陷入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害怕自己被其他人拒絕。彼得潘患者的情緒任性化,也有這種矛盾心理有關。

沒有責任心,習慣於依賴別人沒有責任心是彼得潘患者的第二個鮮明特點,他們特別習慣於依賴別人,遇到什麼事情,也不會先想著如何去解決,而是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尤其依賴於父母,也傾向於尋找父母的幫助。

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新聞,某某大齡男子或者女子,整日賴在家裡,不肯去上班。這就是一種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他們的思想仍然停留於小孩子的思維層面,不願意面對現實,逃避了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並把這份責任理所應當地推卸給特他人。他們不對自己負責,不對家人負責。在婚姻和家庭,以及自己,都是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

沒有抗挫力,無法接受打擊彼得潘患者就像是一個巨嬰,雖然身體是成人的模樣,但是心理仍然是一個嬰兒的狀態。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遇到困難,應該想得是如何去解決,如何快速度過難關。但是,彼得潘患者卻先顧及自己的情緒,他將所以的精力都集中在安撫自己。

彼得潘患者不喜歡挫折,並且會放大自己經歷的挫折。他們總覺得自己很可憐,很委屈,運氣極差,才會遇到這種挫折。被挫折打倒了,也不會怪罪自己。相反,他們會同情自己,覺得自己運氣太差,而不是沒有實力。

父母要給孩子"設限",防止孩子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那些習慣性粘著父母的孩子,將來有很大的機率患上"彼得潘症候群"。父母應該要放棄"包辦"的原則,給孩子"設限",讓孩子真正地避開"彼得潘症候群"。

關於如何"設限"問題,這裡有三個步驟:

確認孩子的感受、願望和需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這裡的"設限"就是給孩子找點事做,不完全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讓孩子也必須學著自己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也就是一個簡單的"設限"過程。

當父母給孩子設限時,孩子會表現出情緒化的一面。這個時候,父母必須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走出限制。

那麼,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呢?其實也不難。父母要做到先是確認孩子的感受,明白孩子的願望,以及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們的,是與孩子站在同一邊的。

這樣,孩子才能平復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理性地表達出限制在確認了兒童的感受、願望和需求之後,父母要理性地表達出限制。對於孩子來說,這一步在能否讓孩子接受父母為他設置的限制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父母直接表達限制,孩子可能會感覺到有一些強硬。甚至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愛他了。

比如說,父母想要讓孩子獨立地完成作業。當孩子提出要父母陪伴在他的身邊時,父母不能說:"你自己寫吧,不會了再問我。"這樣說,很容易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距離感。

父母可以表現地溫和一點,但是要堅定地說:"寶貝,你先自己寫,也要學會自己檢查,因為你在考試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檢查。所以,你要學會自己獨立完成功課。"

這麼解釋,孩子就更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標示出可以被接受的代替行為因為孩子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在完成父母給孩子突破限制之前,父母要給孩子一些提示。不然,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一些迷茫和焦慮。這時,父母必須要給予孩子一些幫助。

其實,孩子內心是有一些想法的,但是孩子可能會不太確定。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確定自己要做的。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吃早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這時,孩子很有可能向父母求助。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要做的事情的步驟,"你先把杯子扶起來,然後再拿抹布把桌子擦乾淨。"孩子聽了父母的指示,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就去執行。

父母要謹記彼得潘的故事,給孩子設限,並且把握好設限的度,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與父母對立的。這樣,不僅能夠維持親子的良好關係,還能避免孩子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長不大」怎麼辦?要小心「彼得潘症候群」,父母別大意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不管是玩玩具、上廁所、穿衣服總是跟在自己身邊。尤其是寶媽們,想要上個廁所的時間,孩子都得寸步不離地跟在自己身邊。這些孩子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總是想黏在父母的身邊。多數父母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但孩子過於粘人並不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父母反而要小心孩子可能會患上「彼得潘症候群」。「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彼得潘和溫迪》1911年J.M. Barrie在小說彼得潘和溫迪寫的第一句話。
  • 32歲女子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性生活講給父母聽
    」的人,心理學家也將其稱為「彼得潘症候群」。,總想「裝嫩」。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陳建國說,阿玲這樣的情況屬於人格障礙,俗稱為「成人幼稚病」,屬於「彼得·潘症候群」的一種。導致阿玲出現這樣的「心病」,和她從小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從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辦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各個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阿玲考慮好了,長期下來,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來越不願意長大,也失去了主見。
  • 「彼得潘綜合症」——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拒絕長大」?
    孩子戀家很正常,父母也願意和孩子多親近,但是看著已經已經20歲的孩子還是和小時候無異,朋友又不免有些擔心。其實孩子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們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彼得·潘綜合症」。在如今這個強調「少女感」「少年感」的時代,患上「彼得·潘綜合症」的「初成年人」好像都越來越多了,於是他們的父母就被迫又無奈地繼續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 有一種病叫「不想長大」,又叫「彼得潘綜合症」| 一周心理學
    你可能覺得這無傷大雅,但心理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心理失調,它叫「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彼得潘當然指的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那個小飛俠彼得潘,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雖然那個故事很美好,但這個症候群可一點也不美好。
  • 心理學解析:彼得潘綜合症
    著名的歌星麥可傑克遜曾經公開表示自己患有逃避現實,不想長大的心理,相信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案例 心理諮詢過程中,有這樣一則案例,來訪者是一位25歲的女性,她總是表現得像孩子一般,縱使這樣能使她看起來年輕一些,但她在工作、戀愛中都不盡如人意。
  •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
    口欲期的出現,是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有對世界的好奇,卻又缺乏足夠的能力探索世界,便只好通過「放進嘴裡」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也因此,口欲期在心理學領域被稱為「自我意識形成時期」,被認為是正常嬰兒都會有的一個階段。但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實口欲期並非嬰兒的專利,成年人身上也有可能出現。
  • 晚上孩子總熬夜怎麼辦?父母記住這3招,改變「夜貓子」孩子
    但這些夜貓子孩子,一到晚上就興奮,怎麼哄都不願睡覺,但是到了早上,他們又一直睡懶覺,怎麼都叫不醒,喊不起來。我不止碰到過一個媽媽對孩子的熬夜睡懶覺問題發愁,在給父母支招前,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這些孩子為什麼總熬夜不願早睡。
  • 患惡性腫瘤的孩子為何越來越多?
    核心提示:專家提醒,兒童腫瘤多由基因突變引起,年輕父母要注意生活習慣和孕期健康,我國每年有3-4萬兒童被確診患惡性腫瘤,且發病率正以每五年5%的速度上升。患惡性腫瘤的孩子為何越來越多?專家提醒,兒童腫瘤多由基因突變引起,年輕父母要注意生活習慣和孕期健康。
  • 為什麼孩子總愛咬指甲?這幾個原因父母要留意,不能總怪孩子
    可老王卻總不當回事。生活中愛咬指甲的小孩子應該還不少,孩子為什麼會愛咬指甲呢?或者說孩子咬指甲的背後是不是在傳遞著什麼信息?當父母的別大意,孩子愛咬指甲很可能是這幾個原因,不能總怪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就拿老王的兒子來說,很多鄰居都感覺他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才會總在不經意間咬指甲的。因為老王脾氣很暴躁,儘管他兒子各方面都挺優秀,可老王還是動不動就訓斥他兒子,難免會對孩子的心理有不好的影響。
  • 不努力的父母,是怎樣一點點拖累孩子的?
    孩子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父母現在越努力,孩子以後就越幸運。 2 其實為人父母,誰不想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呢? 但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好的教育,很費錢。
  • 別妄想孩子成名家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別妄想孩子成為世界名家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亮亮(化名)卻連遭11所學校勒令退學。近日,發生在浙江寧波的這則新聞讓很多人看了後唏噓不已。最終診斷結果顯示,亮亮患有自閉症,而且是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
  • 不想孩子變成一個小路痴 怎樣培養孩子的方向感
    原標題:不想孩子變成一個小路痴 怎樣培養孩子的方向感   如今的家長多少有點急功近利,學校要求要考試的,家長無比重視,而方向感這樣重要的能力,卻常常被大家忽視。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那種沒有方向感不記錄的人,歸根到底,爸爸媽媽責任重大,一定是關鍵時期沒有好好培養。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高二女生父母刻意隱瞞孩子特異體質,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這天放學回家後,像平時一樣吃了晚飯,並沒有跟父母多說什麼。想起體育課上女生們滿嘴的「汙言穢語」,想到那隻拍自己臀部的噁心的「鹹豬手」,渾身都不自在。她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決心找出那個「襲擊」她的人,讓她受到法律制裁,至少也要得個教訓,以後不敢再「騷擾」她。小凌下了決心後,馬上打電話報警。不一會,警車來到樓下。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是最優秀的,為了讓孩子成材,父母會用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認為自己已經給予了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就應該做到盡善盡美,只要孩子做出了讓父母不滿的事,就會引來父母一頓批評。
  • 孩子吃飯磨磨蹭蹭,父母火冒三丈?孩子不同階段的吃飯需求要了解
    張姐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吵吵鬧鬧的,原來張姐家孩子吃飯慢,每次吃飯都要跑來跑去的,一會兒要看動畫片,一會兒要去玩兒玩具。孩子吃飯慢這讓張姐很頭疼,一般時候張姐會訓斥孩子一頓,孩子聽到媽媽批評自己又要哭鬧一番,這樣吃飯的時間就更長了。為此張姐的老公也對張姐頗有微詞,張姐的老公表示,總是在吃飯的時候惹得孩子哭鬧是要影響消化的。這時張姐又很委屈,孩子吃飯慢,飯菜都涼了對身體同樣不好。
  • 如何判斷孩子是患上肺炎還是感冒?
    但又因為肺炎在出現時症狀和普通感冒相似,很多父母容易混淆,導致疾病拖延,其實父母在日常要學會這些區分肺炎和感冒的知識,在孩子有症狀出現時能正確區別。 要如何判斷孩子是患上肺炎還是感冒?
  • 學音樂的孩子是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就是這個道理。學音樂的孩子能吃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哪個學音樂的孩子不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除了身體上吃的苦,還有精神上不斷「重複」帶來的折磨。能扛住精神肉體雙重苦的孩子,將來在人生的逆境中,也能從容應對。
  • 「空心」孩子的關鍵期
    空心孩子有三個特點:第一,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欲望,經典口頭禪是:「我怎麼都行,您開心就好。」 第二,情緒長期低落,缺少積極的動作和動機,狀態不佳,學習積極性不足。 第三,父母不以為意,總感覺是孩子缺乏管束,經典口頭禪是:「他沒什麼事吧?就是懶。」
  • 孩子膽小懦弱?心理學:父母無限共情是孩子勇敢的力量
    她兒子4歲,過於老實,和小朋友玩耍總被欺負、被排擠,被欺負了還不太敢說,常常像個小跟班一樣跟在別的小朋友後邊。孩子在外被欺負又不敢反抗,這大概是最讓媽媽們揪心的事了。最近才發生杭州9歲女孩被租客帶走殺害的事件。外面壞人那麼多,校園霸凌的事也常有,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被霸凌體質,那真是讓人寢食難安。孩子究竟怕什麼?怎樣幫孩子克服心中的害怕?如果我是孩子肚裡的蛔蟲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