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長不大」怎麼辦?要小心「彼得潘症候群」,父母別大意

2020-12-04 龍龍媽媽說育兒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不管是玩玩具、上廁所、穿衣服總是跟在自己身邊。尤其是寶媽們,想要上個廁所的時間,孩子都得寸步不離地跟在自己身邊。這些孩子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總是想黏在父母的身邊。

多數父母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但孩子過於粘人並不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父母反而要小心孩子可能會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彼得潘和溫迪》

1911年J.M. Barrie在小說彼得潘和溫迪寫的第一句話。創造了這個會飛、永遠都拒絕長大的男孩兒,成為了大多數不想長大的人心中的夢。但大多數人在經歷一段青春之後,都會選擇進入成長的世界,成為那個更成熟的自己。

但一些人,他們越長大越拒絕進入成年人的世界,越是長大就越痛苦。哪怕他們已經脫離了幼稚的年齡,依然跟在父母的身邊,行使未成年人的權利、理所當然地不負責任。這些人總抱有小孩子心性,像是永遠長不大,最後成長為一個個「巨嬰」。

什麼是「彼得潘症候群」?

彼得潘症候群在1983年由心理學家Dan Kiley提出,其概念為「成年人沒有達到心理和情緒上的成熟」。具體指的是一群已經是成年人,但還不具備應對成年人世界的能力,也無法承擔成年人要付的責任,並且認為別人對自己付出的愛是理所應當的,但不願意付出同等的愛回饋給對方。

現在泛指在相應年齡不具備相應能力和情緒成熟的人。比如十幾歲的孩子依然讓家長幫忙穿衣服等等。那麼,有「彼得潘症候群」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

「彼得潘症候群」的表現

1. 缺乏責任感

很多孩子在犯錯後,沒有承擔錯誤和真誠道歉的表現,Kiley認為這是家庭教育出缺乏管束和規則的表現。大多數孩子在犯錯後沒有及時受到懲罰,這讓他們認為犯錯是沒有後果的。使得孩子從小就敢於打破規則,不遵守規矩,在犯錯的時候習慣性將責任推卸給其他人。

2. 焦慮

在Kiley的調查對象中,很多孩子都缺乏安全感,並時時感覺到焦慮,這與緊張的家庭氣氛離不開關係。在父母不滿意自己的婚姻並假裝快樂時,生活就會呈現出程序化的狀態。孩子對情緒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當孩子處於這種情緒時就會時刻感到焦慮。

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孩子也會採取逃避的方式回應問題。

3. 孤獨

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總認為沒有與身邊的人建立足夠的親情、友情,這種狀態讓他們感受不到足夠的情感支持。當情感沒被滿足就會不斷地建立關係,以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為他們總是感到孤獨,並瘋狂參加社交活動。

如何避免「彼得潘症候群」?

一、確認孩子的感受並及時滿足

很多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小時候大多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比如經常對孩子使用冷暴力、漠視孩子的需求等等。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不時地給孩子找點事情做,讓孩子感受我們在時刻關注他。當給孩子設定要求時,孩子可能會情緒化,這時要及時安撫,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

二、從小讓孩子自己做主

在Kiley的調查實驗中,有一部分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來源於溺愛的家庭。從小沒有養成足夠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導致孩子長大後也依然需要父母照顧,所以孩子一直長不大。從孩子具備自主能力後,家長們就可以適當地交給孩子一些小事。

比如自己管理好玩具、管理零花錢,給孩子一把家裡的鑰匙,讓他親自保管。這些可以提升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讓孩子一點點接觸成人的世界,適應長大後的生活。說到底,出現「彼得潘症候群」的人大多是小時候性格教育出現了問題,因此家長們更要格外重視性格教育。

推薦家長們一套我認為不錯的情商繪本——《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

其中包含了逆商教育、性格教育、社交交往、財商、情緒管理、品格教育等,正對應了蔡元培校長提出的教育關鍵。

原創情商品牌歪歪兔也是眾多家長在教育上的選擇,由資深團隊編著,致力於讓孩子從故事理解真正的道理。所以每個主題都有三個不同角度的小故事,簡單易懂又貼近孩子生活,塑造孩子優良品格要更輕鬆。

相關焦點

  • 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孩子總是粘著父母,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比如學習的時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夠陪著自己寫作業。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去玩的時候,也不喜歡獨自一個人行動。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這些表現還算是正常的。有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得比較懶惰和沒有自己的想法。
  • 心理學解析:彼得潘綜合症
    最近,在某問答平臺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總是被身邊的人當做學生怎麼辦?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表揚,說你像學生,不就在誇你長得顯小,心態年輕嗎?事實上,在成年人的圈子裡,如果你經常受到此類「誇讚」就要小心了,或許對方是在批評你舉止過於幼稚、逃避現實、情緒化等等。
  •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彼得潘綜合症,是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提出的概念,指「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他認為,患有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會在成年後表現出類似嬰兒口欲期的症狀。這樣的人,雖然已經成年,卻不願意承擔作為一個成年人應付的責任。
  • 有一種病叫「不想長大」,又叫「彼得潘綜合症」| 一周心理學
    你可能覺得這無傷大雅,但心理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心理失調,它叫「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彼得潘當然指的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那個小飛俠彼得潘,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雖然那個故事很美好,但這個症候群可一點也不美好。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兒科醫生:孩子停止長高前,身體會出現4 個信號,父母要別大意!
    身高對於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踏入社會時,很多工種都會有身高要求,若是身高不達標,就會錯過很多機會,現在孩子還不懂這些,但父母要為孩子考慮到長久的發展,不然錯過了孩子的長高階段,之後孩子是很難長個的。一、孩子停止長高前,身體會出現4 個信號,父母要別大意!
  • 32歲女子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性生活講給父母聽
    」的人,心理學家也將其稱為「彼得潘症候群」。  結婚七八年了,阿玲還是動不動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傾訴、商量。家裡明天準備買什麼菜、做什麼飯,自己在單位參加了什麼會,這些瑣細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爸爸媽媽請示匯報,得到父母的詳細指導後,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 為什麼孩子總愛咬指甲?這幾個原因父母要留意,不能總怪孩子
    他兒子已經9歲了,現在有事沒事還總是咬指甲,很多時候我們鄰居看了都著急,也都勸老王「管管」兒子,儘量讓他把這個「不良愛好」給戒掉。可老王卻總不當回事。生活中愛咬指甲的小孩子應該還不少,孩子為什麼會愛咬指甲呢?或者說孩子咬指甲的背後是不是在傳遞著什麼信息?當父母的別大意,孩子愛咬指甲很可能是這幾個原因,不能總怪孩子。
  • 「彼得潘綜合症」——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拒絕長大」?
    回家時必然是帶著一大袋的髒衣服,在家裡也是什麼都不幹,大事小事都找爸媽;去學校的時候呢,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鬱悶,總是戀戀不捨,走的時候還必從家裡帶些生活用品和零食去學校。孩子戀家很正常,父母也願意和孩子多親近,但是看著已經已經20歲的孩子還是和小時候無異,朋友又不免有些擔心。
  • 天文學家發現彼得潘圓盤演化規律
    彼得潘圓盤示意圖。近年來天文學家發現一種行星盤存在的時間可達普通行星盤的5~10倍左右,就像神話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而得名「彼得潘圓盤」(Peter Pan discs)。什麼樣的特殊條件才會促生彼得潘盤,裡面行星與普通恆星系統的有什麼不同?這都是科學家好奇的問題。這份新研究用電腦模型,以各種參數模擬宇宙中可能出現的環境條件,研究彼得潘的演化過程。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早上起床晚了,父母會嘮叨,說:讓你晚上早點睡偏不聽,現在起不來了吧?孩子吃飯慢了,父母會批評:天天想著辦法給你做吃的,還這麼挑剔,不愛吃就別吃。孩子不想離開父母去幼兒園,父母便會生氣:別的孩子都能上,就你不敢上,真沒出息!
  • 別妄想孩子成名家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別妄想孩子成為世界名家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亮亮(化名)卻連遭11所學校勒令退學。近日,發生在浙江寧波的這則新聞讓很多人看了後唏噓不已。最終診斷結果顯示,亮亮患有自閉症,而且是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在我們對孩子進行長時間的懲罰教育時,孩子們會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個或所有形式來「回敬」我們!憤怒(Resentment)——這是不公平的,我無法信任大人!復仇(Revenge)-他們現在贏了,但是我要把它畫出來!叛逆者(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此證明我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 為省錢而流行的「新型把尿」,正在摧毀孩子的泌尿系統,別大意
    很多年輕人初為父母,養娃也是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結果手忙腳亂還照顧不好孩子。這時家裡老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年輕父母沒經驗,老一輩人來幫忙,不過這也存在弊端。想想我們的父母,帶孩子至少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時的環境條件都和現在沒法比,育兒觀念也在不斷更新,老人堅持舊習俗有時可能會影響娃的健康。
  • 孩子誤食乾燥劑怎麼辦 新手父母快看過來
    原標題:孩子誤食乾燥劑怎麼辦 新手父母快看過來   現在很多零食裡面都會有一包小袋的乾燥劑,比如餅乾、月餅、果凍、薯片等零食裡都會有……小孩子往往會把這些乾燥劑小包拆開,把裡面的顆粒透明狀的當作可以吃的東西,很容易造成誤食,那麼孩子誤食乾燥劑怎麼辦?
  • 九型人格人物淺析—無憂無慮的七號:小飛俠彼得潘
    今天要探索的是:無憂無慮的七號。人群裡的7號,目光靈動,看上去笑容親切,有活力。積極樂觀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要來一場快樂的冒險嗎?系好安全帶哦~無憂無慮的小飛俠,如果被他人吸引,他很擅長用快樂誘惑別人跟他走。有一天小飛俠去抓自己的影子,被擅長講故事的溫蒂吸引,於是他決定帶她去夢幻島。他跟溫蒂說:我可以教你乘著風,呼嘯而去。
  • 8歲男童積食,2年僅長3公分,兒醫:發現5個信號,家長別大意!
    你們是不是經常在生活中,都會聽到某些父母會抱怨:「為什麼我的孩子吃飯總是鬧騰?每次哄他吃飯,孩子也吃不了幾口,而且還會發脾氣,不想吃飯。」奶奶告訴小倩說,爺爺看著孩子不吃飯,就偷偷給孩子買零食吃;孩子每次都躲在房間裡偷吃零食。對此小倩很生氣,並表示不能再讓孩子吃零食了。其實,經常吃零食,很容易消化不良形成積食,一般孩子積食就會影響腸胃吸收,導致孩子身高發育緩慢,男生太矮了就不帥了。一、家長們知道嗎?當孩子積食時,身體就會提示這5個信號,千萬別大意了!
  • 孩子喜歡亂塗亂畫怎麼辦?父母別阻止,這是在培養想像力
    當孩子開始具有想像力的時候,他們就很喜歡拿著畫筆在紙上亂塗亂畫。但由於孩子總是在家裡亂塗亂畫,以至於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的氣急敗壞。他們想阻止孩子的行為,但孩子又不聽話,但想搶走孩子的筆孩子又立馬哇哇大哭。
  • 寶寶晚上到底要不要穿襪子睡覺?這些很多人不了解,寶媽別大意了
    寶寶晚上到底要不要穿襪子睡覺?這些很多人不了解,寶媽別大意了。首先,寶寶是不是需要穿襪子跟天氣有關。如果當時的天氣很冷,那麼晚上氣溫就會更低,這時候需要給寶寶的腳丫進行保暖。如果當時正好是夏季,那麼寶寶也是怕熱的,就不能再給他套襪子了。足部溫度達不到會讓寶寶容易生病,寒氣入體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他們對氣溫的適應能力跟大人不能比,氣溫低一定要給他們注意好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