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家的孩子已經上了大學,學校離家不算遠,孩子周末總是回家住,有時候課少也會突然回家。
回家時必然是帶著一大袋的髒衣服,在家裡也是什麼都不幹,大事小事都找爸媽;去學校的時候呢,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鬱悶,總是戀戀不捨,走的時候還必從家裡帶些生活用品和零食去學校。
孩子戀家很正常,父母也願意和孩子多親近,但是看著已經已經20歲的孩子還是和小時候無異,朋友又不免有些擔心。
其實孩子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們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彼得·潘綜合症」。
「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由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指的是「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彼得·潘綜合症」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只是一種流行心理學概念。
在如今這個強調「少女感」「少年感」的時代,患上「彼得·潘綜合症」的「初成年人」好像都越來越多了,於是他們的父母就被迫又無奈地繼續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家長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走向「成人化」呢?
「彼得·潘綜合症」都有哪些表現
不願意承擔責任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獨自離家去上大學,或者畢業後一個人租房子住,環境總是亂糟糟的,經常向父母求助一些生活自理問題;在對外的人際關係上,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表現出比父母那一輩更加「速食化」和「脆弱化」,這都是不願意擔負責任的具體表現。
雖然年齡已經滿了18,卻還是希望得到孩子一樣的特殊權利,既不想「拯救世界」,也不想當「自己的超人」。
遇事焦慮,逃避問題90後被稱為是「最愛辭職的一代」,確實90後成為了老闆最難留下來的一群人。
就我了解到最誇張的例子,一位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的三個月裡換了6份工作,即每一次還在實習期,他就選擇了離開。
能在離開後又迅速拿到新的offer,說明他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每一次在實習中遇到了問題,比如覺得同事不好相處,上班的路總是很堵,說好的不加班卻沒有兌現等,都讓他覺得心煩氣躁無法調節,只好「一氣之下」選擇離開。
遇到棘手的問題,不願意冷靜下來思考和應對,而是選擇更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者選擇逃避都是不成熟的一大體現。
過度關注自我孩子的世界往往更加單純,也總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觀感受,「彼得·潘」們在這一點上也會表現得「孩童化」。
雖然已經成年,但是兒童節過得比小朋友們還要有儀式感;早已20多歲了,還是不能接受走在街上被小朋友叫「叔叔阿姨」;周末時,比起約朋友出門,還是更情願和自己獨處。
雖然社會進步必然會導致自我意識的發展,但是過分關注自我,就會使人變得自私,更在意表面的光鮮和幸福。
「彼得·潘」們無疑還都是「夢想家」,他們有許多幻想。在幻想裡,希望自己是揚帆出海的徵服者,在生活中,卻又常常扮演鬱郁不得志的依靠者。無法接受自己已經長大的現實的人,往往也無法很好的適應成人世界。長大,已經成為了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彼得·潘」
鹿晗在自己30歲生日時發微博稱——「三十歲希望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責任感,我現在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孩」,在被罵太多次演技差和剛剛替《上海堡壘》抗下大部分罵聲的鹿晗肯定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彼得·潘」們可能本身也不願意成為「長不大的孩子」。
沒有獨立面對風雨的能力18歲是通往成人世界的一扇門,意味著需要獨自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但是現在年青一代的18歲,大家才剛剛步入大學校園,在這麼多年裡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他們可能連被套都不會套,衣服都洗不乾淨。即使是到了大學,也還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社會最真實的一面對於他們來還不真切。
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歷練,自然還是「傻白甜」。
不願意面對成人後的責任和壓力我讀高中的時候,學校裡有一位復讀了5年的傳奇人物,但是他堅持復讀的理由卻不是想考一個好大學,而是不願意逐漸走向更殘酷的世界。
原來高考落榜後,他開始了第一年的復讀,聽著上了大學的同學們對於新生活的抱怨,又聯想到考研和就業的壓力,他便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的復讀。
對於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說,相比於更遠的房車和家庭,單單是協調工作和生活就已經讓人分身乏術了,於是他們更願意當一個不用承擔太多的孩子。
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心理學家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對孩子的影響。
有的「彼得·潘」們可能在童年的時候遭受到了父母的暴力或者冷落,於是心裡就對這樣的成人形象產生本能的抗拒,甚至拒絕成為「大人」,以此逃避一些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責任。還有一部分「彼得·潘」們出於對父母的報復,希望以自己逃避責任的方式,來讓父母替自己承擔更多,以彌補童年時留下的情感缺失。
社會的群體性焦慮瘋狂在傳播,高房價、快節奏高競爭的生活方式讓人喘不上氣來,同時可能還要面對家裡的催婚,於是「拒絕長大」成為了很多人共同的選擇。其實儘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讓孩子成為更加堅定的人,才是應對壓力的正確方法。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彼得·潘」
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年輕人出門時光鮮亮麗,可是家裡卻是一團糟,有的人連最基本的煮麵條都做不好,只能每天吃外賣。這樣的生活習慣總是被老一輩人們批判,但是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父母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培養的缺失。
從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是讓孩子學會了生活技能,還能在一件件小事中讓孩子建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處事不驚的淡定。
給孩子更多耐心有很多家長一看見孩子沒有把事情處理好,或者老是犯同一個錯誤便立刻對孩子進行批評,然後代勞收拾好殘局。
年齡意味著經驗和和閱歷,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經驗遠沒有父母多,所以有些事情或許很難。而父母這種來得太快的批評和簡單的代勞會打擊孩子處理事情的自信,也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更多的依賴感。
向孩子傳遞「長大並不可怕的觀念」商場裡隨處可見的是「永駐青春」的護膚品,時尚新穎的服裝和充滿荷爾蒙氣息的健身房,好像整個社會都在討好年輕人。
女孩子要有「少女感」,男孩子要有「少年感」,從前老去是一件可怕的事,如今長大也成了一件「可怕的事」了。
作為「過來人」的父母如果發現了孩子有這樣討厭和害怕長大的情況,就要及時向孩子們傳遞更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的精彩在於自我的發展和對世界的探索,而不在於年紀,真正美好的事物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
即使無論怎樣否認年齡的增長,我們也還是要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這就需要做好自己當下的身份所要求的事情,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所以如果孩子成為了「彼得·潘」,即使父母有足夠的能力,也不能扮演一個保護者。因為真正的愛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給予,還應包括適當地放手。
今日話題:大家身邊有這樣的「彼得·潘」嗎?大家對於他們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區裡討論交流。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雅雅媽媽,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