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被身邊的人當成學生是怎樣的心理?心理學解析:彼得潘綜合症

2020-12-05 騰訊網

最近,在某問答平臺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總是被身邊的人當做學生怎麼辦?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表揚,說你像學生,不就在誇你長得顯小,心態年輕嗎?事實上,在成年人的圈子裡,如果你經常受到此類「誇讚」就要小心了,或許對方是在批評你舉止過於幼稚、逃避現實、情緒化等等。

如果你喜歡被同事、朋友看作學生,那你內心可能存在一種「逃避長大」的心理,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內心現象叫做彼得潘綜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我們簡稱為PPS。

PPS指的是成年人無法運用成熟理智的思維和方法去面對殘酷以及競爭劇烈的社會,這些人往往反其道而行,舉止行為依然稚氣,充滿了孩子氣,內心會喜歡裝嫩,沉迷年少時的心態。

如果任由其發展,將會導致其產生避世、厭世以及不想長大的病態心理。因此,PPS也被定義為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

顯而易見,擁有這樣心態的人在成人社會中很快就會被現實打敗,很多批評與困難擋在他行進的路上,理想化的他會跟現實世界產生無盡的衝突與矛盾,心態嚴重者將選擇拒絕融入現實社會,碌碌無為的在自己的「童年世界」裡。

即使他們試圖融入現實社會,例如,結婚生子等,遇到困難時,他們依舊不會正確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責任,最終導致家庭破裂,更有甚者還會藉助酒精與藥物來填補不滿與失落。著名的歌星麥可傑克遜曾經公開表示自己患有逃避現實,不想長大的心理,相信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案例

心理諮詢過程中,有這樣一則案例,來訪者是一位25歲的女性,她總是表現得像孩子一般,縱使這樣能使她看起來年輕一些,但她在工作、戀愛中都不盡如人意。

老闆說她工作馬虎、責任感差、思維簡單;伴侶認為她像個小孩子,愛哭愛鬧,依賴心特別重,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溫柔賢惠,這些評價給她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而這顯然不是個例,患有彼得潘綜合症的人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大症狀:

1、任性、情緒化,一旦發生不如意的事,就會亂發脾氣,不顧他人感受,不考慮後果。

2、生活獨立能力較差,情感依賴心重,尤其在兩性親密關係中,他需要讓另一半像父母一樣來照顧自己。

3、自私自我,只懂得像個孩子般索取,而不會主動付出關懷與幫助。

4、不敢承擔責任,難以理解現實規範。他們往往不敢結婚或者無法固定伴侶,不想去承擔「不該孩子承擔」的責任,例如父母、丈夫或妻子等社會責任。

而且,由於他們理想化的內心和稚氣未脫的行為思維也容易受到拒絕與批評,從而加重情緒化特徵,形成惡性循環。

看到這裡,你依然認為把你當做學生是在誇你嗎?你還認為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正常的嗎?

顯然不是。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心理呢?他們又該如何去改變呢?

阿根廷心理協會主席、精神病學專家佩伊魯教授認為,彼得潘綜合症的產生跟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表示,家庭教育有兩種錯誤教育方式:

1、冷漠

2、寵溺

冷漠與寵溺都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晚熟」。冷漠會讓孩子懼怕大人的指責和批評,從而養成了不敢承擔責任,逃避現實與撒謊的性格。此外,情緒化的父母也會讓孩子長大後無法控制與正確疏導自己的情緒。

而過於寵溺的教育方式在另一層面上,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家長習慣性包辦一切家務,把孩子和大人界限劃的十分清晰,孩子的唯一責任就是讀書學習。但這樣的孩子從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與獨立性,所以長大後當他不得不獨立時,仿佛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般懵懂無知,只想要逃避偷懶。

如何改變?

第一、詢問心理諮詢師,積極配合治療。他們會監督並鼓勵你付諸行動,一步一步的改善心理問題。

第二、就是要擺正心態,學會用成年人的思維和情感去面對生活。俗話說什麼階段做什麼樣的事,如果你都30歲了還像個孩子般無理取鬧,生活不能自理,還要依賴父母或伴侶為你操心,你不覺有愧嗎?年輕的心態不等於自我,童真也不等同於幼稚。

第三、擴大社交圈,閱讀心理學書籍,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實起來,讓人格更加完善,從而才能更好地走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雖不能幫你切實解決什麼問題,但卻能用自己行為和精神力量感染你,激勵你。此外還要讓自己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只有正確認識錯誤,才能有效改正錯誤。

由衷地希望你能享受到成年人的理智、智慧以及細膩深沉的感情。責任也並非只是壓力,它更是一份光榮和使命,要想活得精彩,那就讓自己抱有童真的同時也能有面對疾風的勇氣和智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相關焦點

  •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
    也因此,口欲期在心理學領域被稱為「自我意識形成時期」,被認為是正常嬰兒都會有的一個階段。但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實口欲期並非嬰兒的專利,成年人身上也有可能出現。成年人也有口欲期?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彼得潘綜合症,是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提出的概念,指「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他認為,患有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會在成年後表現出類似嬰兒口欲期的症狀。這樣的人,雖然已經成年,卻不願意承擔作為一個成年人應付的責任。
  • 有一種病叫「不想長大」,又叫「彼得潘綜合症」| 一周心理學
    今年的兒童節才過去不久,你身邊有多少成年人今年也過了兒童節呀?或者,你也是其中之一?從前,小孩子都喜歡裝成熟;而現在,似乎成年人裝嫩更流行一些。你可能覺得這無傷大雅,但心理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心理失調,它叫「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彼得潘當然指的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那個小飛俠彼得潘,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雖然那個故事很美好,但這個症候群可一點也不美好。
  • 要小心「彼得潘症候群」,父母別大意
    孩子不管是玩玩具、上廁所、穿衣服總是跟在自己身邊。尤其是寶媽們,想要上個廁所的時間,孩子都得寸步不離地跟在自己身邊。這些孩子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總是想黏在父母的身邊。多數父母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但孩子過於粘人並不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父母反而要小心孩子可能會患上「彼得潘症候群」。
  • 心理學:成年人會有口欲期嗎?專家的答案很肯定
    在心理學領域,我們把口欲期稱為「形成自我意識的時期」。所以,嬰兒有口欲期是普遍且合理的,那麼,成年人會有口欲期嗎? 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了「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指的是「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Dan Kiley認為,具有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會經歷明顯的口欲期。
  • 《夢幻島症候群》帶有黑暗元素與心理學的乙女遊戲
    曾推出《四目神》、《愛麗絲精神審判》的手遊廠商SEEC,這次該團隊推出了首款的乙女遊戲《夢幻島症候群》,也是我少數玩的乙女遊戲,因為我非常的喜歡這個遊戲廠商,這個團隊的編劇能力非常棒,劇情非常地吸引人,讓人忍不住看下去。
  • 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孩子總是粘著父母,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比如學習的時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夠陪著自己寫作業。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去玩的時候,也不喜歡獨自一個人行動。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這些表現還算是正常的。有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得比較懶惰和沒有自己的想法。
  • 有恐懼焦慮抑鬱強迫症的人,其實只是在心理方位上轉向了
    有潔癖的人覺得哪裡都不乾淨,到處都是細菌,洗手一百次還是覺得髒,地板拖了N遍還是覺得有灰塵,一天換三次床單還是覺得床單是髒的,在有潔癖的人眼裡無菌實驗室也是不乾淨的,因為潔癖的人的錯覺決定了他的行為。潔癖也是一種強迫性重複,屬於強迫症一類。其實,以上的錯覺很容易糾正,只要按照不無自我心理療法提倡的學憨公式就能徹底糾正過來。
  • 「全是乾貨」10分鐘讓你擺脫拖延症,掌控自己的時間
    喜歡研究生活中的心理學,喜歡研究各種心理學現象。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破解人類內心的密碼。一、拖延症真的是病症嗎?拖延症算是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常見的議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拖延症並不屬於心理疾病。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或者情緒現象出現。但因為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太大太頻繁了,才讓我們對拖延症cue的更多一些。
  • 盤點40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看過一半以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1、愛德華大夫看點: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學經典2、沉默的羔羊看點: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3、發條橙>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7、心理遊戲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8、入侵腦細胞看點:夢、潛意識,犯罪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 趣侃心理學——你會喜歡這種人嗎?
    生活中,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用心理學上的專業名詞來解釋,那就是著名的『仰巴腳效應』: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可以理解為『優秀』)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
  • 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區別及聯繫
    考情分析:對於心理學流派,是常考的知識點。主要的題型以客觀題(單選,多選,判斷)為主。考察形式是對於流派以及人物還有觀點的匹配。雖然考察形式並不複雜,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憑藉死記硬背去進行識記,容易出現錯誤,對於人物還有流派之間的關係搞不清楚;常常感覺頭疼。他們之間出現的有容易混淆,或者大家不經常接觸的知識點。現在從流派淵源上帶著大家去區分一下機能主義和格式塔流派。
  • 量子力學+心理學=成功解決所有心理問題
    呵護身心--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3年重度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社恐症的康復者。分享我痊癒的經驗和知識,希望能夠到大家。【相遇是緣,點右上角關注作者後閱讀】如何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在解決心理問題上,心理學可謂是百家爭鳴,各有各的方法,套路都各不相同,但是都收效甚微,心理學面對心理疾病的解決是束手無策。上面講了量子力學,它發現了所有的物質,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是量子,光,液體,固體,等等,那麼人呢?人的思維和意識呢?這樣一探究,量子力學就和心理學掛上鉤了。量子力學KO心理問題!
  • 「彼得潘綜合症」——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拒絕長大」?
    其實孩子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們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彼得·潘綜合症」。「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由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指的是「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彼得·潘綜合症」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只是一種流行心理學概念。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2011年研究生考試之心理學真題答案及解析
    論述題:1、比較構造主義、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的基本觀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對心理學的貢獻A、(1)構造主義的基本觀點:人的心理意識現象是簡單的「心理元素」構成的「心理複合體」,它致力於心理意識現象「構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識現象的「元素」,設想心理元素結合的方式。
  • 教育心理學考點解析:自我防禦機制
    合理化有三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三是推諉,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帶其過錯,個人心靈之平靜。三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⑷移置,是無意識地將指向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或幻想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方進行發洩,以減輕精神負擔取得心理安寧。
  • 《重口味心理學》:怎樣證明你不是神經病?
    王家老二被兒媳娘家人起訴,王老大找人給做了精神鑑定,說是老二患有精神分裂,犯錯誤的是第二人格,總之後來雙方達成了和解。  所以,那個時候我一直以為精神分裂和雙重人格是一個概念。  可能是因為越害怕越想去了解,就比如越是怕鬼的越愛看聊齋一個心理,長大後我總是願意去看一些這類的電影比如《致命ID》、《24個比利》等等。
  • 2020年心理學考研312統考真題解析,要考心理學的童鞋,快來看看
    SHal)的《衰老:人的後半生》B.霍林沃思(HL Hollingworth)的《發展心理學概論》C.古迪伊納夫(FL Goodenough)的《發展心理學》D.包爾特斯(PB.Baltes) 的《畢生發展與行為》【解析】 B,霍林沃思最先提出了要追求人的心理發展全貌,而不是滿足於孤立地研究兒童心理,並於1927年出版了《發展心理學概論》一書。
  • 2016心理學考研312真題及答案勤思解析完整版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教師應該創設能夠充分滿足學生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決定的學習動機。】普雷馬克原理是指用高頻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