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花欲燃吖
90年代初,在東北的一個小縣城下的農村,王姓一家人在當地也算有頭有臉,如果非要有個形容詞的話,那就是那一小方天地的「地頭蛇」,天高皇帝遠,仗勢欺人為所欲為。
王家有個二兒子上了幾年學把人家女生的肚子弄大了,不得已回來傳宗接代。王家家裡有祖產,二兒子就和二兒媳在家裡坐吃山空,家裡也不反對,小兩口的日子本來也過得還算舒心。
這王家二兒子什麼都好,唯獨有一點不好,那就是喝完酒就換了個人似的。平日裡溫和有禮,對媳婦也好,也父母也算孝順,九年義務教育吸收的不錯,比他大哥強,可這一喝了酒就立刻變成了王家老大的樣子,暴躁易怒,打的媳婦三天起不來床。
事後清醒,他就道歉下跪,總之認錯態度積極良好,媳婦心一軟也就原諒了。隔年,王家就辦了喪事,二兒媳暴斃身亡。
這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和接觸精神病,以前都是聽人說,或者在電視劇裡看,從來沒想到生活中離自己如此之近。
王家老二被兒媳娘家人起訴,王老大找人給做了精神鑑定,說是老二患有精神分裂,犯錯誤的是第二人格,總之後來雙方達成了和解。
所以,那個時候我一直以為精神分裂和雙重人格是一個概念。
可能是因為越害怕越想去了解,就比如越是怕鬼的越愛看聊齋一個心理,長大後我總是願意去看一些這類的電影比如《致命ID》、《24個比利》等等。由於看不太懂還要配合影評人的解說去理解劇情,很是燒腦,為此在三年前,我去聽了一個教授的講座是關於九型人格的,當時也聽的雲山霧罩、懵懵懂懂,覺得甚是奇特。
在心理學領域,萬物皆可盤,縱然人類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群居生物,但也不妨礙從這些生物上尋找共性。
我問老師:「這些人格可以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出現嗎?」
老師肯定地點點頭。
這老頭子就是弗洛伊德
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學習和了解都是出於好奇,所以老師對我講一些太高深的我也聽不懂,講淺了又無法讓我迅速理解其中的關係,只好推薦給我一本書《重口味心理學》,一聽這名字就符合我的喜好,老師果然懂我。
人們對未知領域充滿著好奇,但有些東西並不是想見就能見到的,尤其是心理學上一些非常重口味的領域。這本書的封面很有意思,一串紅色的大字寫著:「怎樣證明你不是神經病?」
正因為這句話,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王家老二,證明他是神經病很容易,一個份鑑定報告,一些不尋常的舉動,周圍人的證詞就足以了,可假設說要證明他不是,那麼過程或許就不會這麼順利。
曾經在新聞裡看過一則報導,說是一個男人為了將妻子送走,謊稱她是精神病患者,她越是反抗的劇烈,醫護人員便覺得她病的嚴重。哪個有病的承認自己有病,就像喝多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喝多了,這個就很可怕,就是一種百口莫辯的無力感。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現在的年輕人特別願意給自己對號入座,從前的人們是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沒得病,現在是想方設法的佐證自己病了,一會焦慮症,一會抑鬱症,時不時還懷疑自己精神分裂......這些在90年代像聊齋裡的鬼神一樣神秘的詞,如今反倒成了流行病,所以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書的第一篇叫一個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主要講的就是多重人格障礙。書中引用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人的心理就像一座巨大的錐形冰山,把他放入海裡,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用刀切開,然後裝進意識,而海面下真正的龐然大物部分用來盛裝潛意識。因此整個心靈的冰山裡,潛意識才是真正的大BOSS。
冰山模式
作者引用了幾個著名的案例,比如心理學裡程碑式的人物安娜,她有著精神分析第一病人的名號,她的主治醫師甚至比弗洛伊德更早。
主治醫師J對安娜進行了催眠療法,喚醒了安娜潛意識裡的第二人格,在隨後的時間裡,安娜並沒有因為治療而有所改變,反而加重了病情,慢慢出現了失語症。鄰居們形容那時間的安娜是在過著一種雙重生活,不久安娜父親去世,安娜病情急轉直下,開始不能進食,面對這種「玩命」的病人,逼得J不得不再次進行催眠。
後來的安娜病狀減輕但是多重人格的身份卻並未消失,然而這不妨礙她成為一個優秀而傑出的人。作者解釋說很多災難性的疾病並不妨礙患者自身奮發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不管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焦慮環境之中,努力要比任何情緒都重要。
書讀到真正第十一篇(困在軀體內的痛苦靈魂——精神分裂),再回過來看第一篇,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一個軀體可以放下多種靈魂,多重人格是每一個人格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她們彼此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並且只能共生。精神分裂的本質是同一個靈魂,人們長期壓抑不得釋放的痛苦一旦精神崩潰就容易將這部分顯現,所以這是兩種精神疾病的範疇,不可混淆。
看到這,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因為我又想起了王老二,這個事情就細思極恐了......
怎樣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最快速的方法是先讓自己了解精神病。
這本書收錄了許多重口味的癖好,如多重人格障礙,戀童癖,戀物癖,性慾倒錯等等。他教你如何一眼看穿身邊人的所有秘密和怪癖,同時也讓人正確認識精神疾病的表現。
作者用生動的表達和詼諧幽默的講故事手法,把一些專業難懂的領域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講的通俗易懂,這樣再看《致命ID》也不用燒腦了。如果你和我一樣對這些未知的領域充滿好奇,那麼這本書可以算是心理學科普裡,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並且看的下去的一本。
整體來說作為非專業人士的一本讀物,它適合喜歡獵奇的、對心理學感興趣又一知半解的、和一些看不進去一板一眼教科書的人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