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TA經常會成為群體的中的焦點,儘管在某些方面TA確實做到了非常極致的地步,能力或成績遠超過自己,然而你卻並不會覺得反感或者嫉妒,反而和TA相處發非常愉快、自然。因為TA在另一些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也會犯一些錯誤,甚至也還有一些普通人的小缺點,類似於打亂『完美人設』卻更讓人覺得易於相處。
啊這...並不影響他曾為世界環保事業所作的貢獻,以及貢獻了無法超越的『傑克』螢屏形象
其實有個成語——瑕不掩瑜:玉上的疵點掩蓋不了美玉的光彩。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出自《禮記·聘義》。用心理學上的專業名詞來解釋,那就是著名的『仰巴腳效應』: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可以理解為『優秀』)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
優秀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又可以叫『出醜效應』:意指精明的人不經心中犯點小錯,不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覺得他具有和別人一樣會犯錯的缺點,反而成為其優點,讓人更加喜愛他。
生活中有不少比較完美精明的人。比如,學生眼中的老師, 屏幕裡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等。這些貌似完美無缺的人在不經意中犯個小錯誤,不僅是瑕不掩瑜,反而讓人覺得他和大家一樣有缺點,就因為他顯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周圍的人都感到了 親切自然,也和普通人一樣。
出自新聞聯播失誤集錦系列視頻
就比如,陪伴了國人許久的《新聞聯播》節目,網上就有人專門整理了『新聞聯播錯誤集錦』系列的視頻,在搞笑調侃的同時,更拉近了不同年代的人對於這檔節目以及節目主持人的心理距離,覺得他們和常人一樣。
又比如,大部分學生黨肯定經歷過這樣的數學課堂:某位數學老師按照一套錯誤的解題思路或方法寫滿了大半的黑板,最後卻很淡定地推扶了一把眼鏡框,很是一本正經地說道,這個是錯誤的算法,老師給你們演示一下,以後別犯這樣的錯誤啦。
但其實,學生、老師雙方心照不宣,都知道這該死的尷尬不戳穿,才更具有調侃的價值。
對於領導者、上位者、管理者來說,適當的展示自己更真實的一面,其實反而更有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人際關係融洽和諧。
而對於員工、下位者等來說,要學會淡化「他們」的光環,其實大家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更有各自的出糗、囧時刻。
出醜效應的提出者——艾略特·阿倫森 [Elliot Aronson 1932.01.0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興趣是社會影響和態度改變、認知失調、人際吸引等。
圖片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