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別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2021-01-15 萬年腐青

愛情,講究緣分?那廣大單身狗們,是和愛情有緣無分了?

其實,讓別人喜歡上你,是有技巧的。學會了,愛情的緣分不靠天給,可以靠自己去創造。

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1、經典錯誤歸因:吊橋效應

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愛情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吊橋效應」,實驗的過程大致是讓一個美女去做調查報告,地點分別在三個地方:公園、石橋上、危險吊橋。結果在危險吊橋上接受調查的人,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最多。

為什麼?因為「錯誤歸因」,他們把過吊橋時因危險引發的心跳加速,誤以為是美女讓自己心動,才會心跳加速,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所以如果你有喜歡的人,你得想辦法讓他們在你面前「心跳加速」,他們就會更喜歡你。比如帶他們去吊橋,去看恐怖電影,去鬼屋,去坐過山車,去攀巖……記住,對方心跳加速時,你一定要陪在對方身邊,不然她們就把心動歸因到別人身上了。

2、讓對方喜歡上你,先讓對方「緊張」起來

如果是第一次見面,還沒熟到一起玩的程度呢?怎麼讓對方對自己心動?方法同樣是「錯誤歸因」。

第一次見面,你能讓對方「緊張」就差不多成功了。為什麼?因為緊張也會讓人心跳加速,一旦心跳加速,對方就會認為是自己對你心動了,這是生理上出現的bug,我們無法更改。

怎麼做到讓對方緊張呢?按照我以往的相親經驗,保持神秘,少說話,多微笑。因為你不說話,對方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一般就會緊張。為了不讓雙方陷入沉默,對方就會努力找話題,越找越急,越急越緊張,越緊張越以為自己對你心動了。而其實,一般內向的人和陌生人見面都會有點緊張,你只不過讓這種緊張發酵起來罷了。

當然,以前在相親的時候,我還不知道「錯誤歸因」這一招,純屬是因為對對方沒興趣,不想聊太多,只能保持禮貌微笑,陰差陽錯誤用了「錯誤歸因」罷了。而每次這樣做的時候,無一例外,對方都看上了我。現在想來,如果不喜歡對方,當時應該多說點,儘量緩解對方的緊張感的。

3、欲擒故縱,也會產生「錯誤歸因」

什麼是欲擒故縱?是若即若離,是不確定,也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先是「擒」:如果你是女孩子,喜歡一個人,一定要表現出崇拜對方、肯定對方,給對方傳遞出自己的「易得性」。

根據愛情發生公式:值得擁有的程度=外表吸引力x被接受的可能性。如果對方喜歡你,你表現出「易得性」,對方大概率就會追你。即使對方不喜歡你,也會對你有好感,畢竟被人理解、欣賞與肯定,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

再來「縱」:即使對方追求你,也不要馬上答應,而是先保持一種不確定的曖昧狀態。這時候,男人就會反思進行錯誤歸因:他會認為你欣賞他肯定他,說明他自己很優秀。你沒答應他,說明你太好了,從而讓他覺得你更有魅力,因此會更加主動地追求你。

為什麼欲擒故縱,會讓人慾罷不能?歸根結底也是一種「錯誤歸因」。

怎麼讓別人喜歡上你?用好這招心理學大招「錯誤歸因」,就能在情場晉級了。當然我希望你永遠也不必用到,不用套路單靠真誠,就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是博學一點,多了解人性一點,多了解心理學一點,終歸是有用的,至少情場高手玩的套路你一眼就能看穿,你是淡定從容的那一方,不會在情感的世界輕易迷失。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情感心理學知識,推薦閱讀這本《愛情心理學》,乾貨滿滿,是名副其實的愛情聖經。

相關焦點

  • 婚姻中,如何解決夫妻之間的爭吵?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舉個例子當你發現伴侶在愛情中顯得興致缺缺時,你可能覺得這是因為他本身對你失去了興趣(內部原因),也可能覺得是因為工作繁重他很疲憊(外部原因)。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 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加入了一個討論學習寫作的群裡,他們當然也在討論寫作技巧,我也喜歡學啊!有一個詞抓住了我的眼球,對,是點擊量。所以,在這些群友的討論中,我開始關注點擊量了,而我寫的文章的點擊量是很少的,請問誰會願意跟著你天天喊著嚴肅的學習嘛!誰不想看一些輕鬆的、快樂的呀!而我的在這幾天裡,在我腦子裡的不斷重複的就是點擊量,天哪!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生二寶之前,夫妻倆跟晴晴溝通的時候,晴晴還很開心,表示喜歡多一個弟弟妹妹,以後也會幫忙照顧媽媽,照顧小寶寶。剛生下二寶的時候,晴晴也確實有個小姐姐的樣子,圍在弟弟床邊看,抱著弟弟在床上陪媽媽。但朋友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晴晴對弟弟越來越針對了。經常在她哄二寶的時候,晴晴過來問這問那。弟弟哭,她有時還吼弟弟,有幾次差點動手要打二寶。
  • 婚姻中,如何解決夫妻之間的爭吵?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舉個例子當你發現伴侶在愛情中顯得興致缺缺時,你可能覺得這是因為他本身對你失去了興趣(內部原因),也可能覺得是因為工作繁重他很疲憊(外部原因)。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
  • 心理學:你的歸因偏差可能讓你錯失愛情
    歸因偏差是人們經常性並且不自主的犯的一個錯誤,由於有些行為與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種原因,這時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分析其原因。在我們面臨愛情問題時,這樣的歸因偏差就更為明顯了。假如你和你的伴侶很早就約好明天去見家長,可今天他突然對你說你明天不能去他家了,這時候我們心中很自然的把這件事歸因為他的父母並不願意見自己之類的。但實際上可能他的家裡突然出了什麼事,對方也很惋惜不能見你,這樣對原因錯誤的主觀認知,便是歸因偏差。當然最為常見的歸因偏差是,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
  • 謬誤思維和錯誤歸因
    前者,用錯誤的結果,讓人相信上帝的存在;後者用訴諸恐懼的辦法,讓你跟他一樣相信,或者相信他的行為正確。而且兩者都是信徒和騙子的典型思維模式。比如,路邊的算命先生就經常用恐懼思維來誘騙群眾,先是講你在體徵上(通常是面相或者「八字」)上有什麼反映,或者有什麼缺陷,如果不進行補救,就會有什麼災難,或者會波及兒孫,等等。大多數人可能會被這種恐嚇性的語言嚇住,於是就「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跟著別人的思維跑。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成功的時候,人們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才得以成功;失敗的時候,又會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先來看看下面一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案例。擁擠的公交車上,乘客甲不小心踩了乘客乙一腳。乘客乙:「踩的我好疼,你小心點行不行?雖然車擠點,也沒見別人來踩我!」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人們習慣於將成功或者好的結果歸因於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或者不利的結果歸咎於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以及一些客觀因素。心理學家貝姆(D.Bem)首次提出歸因偏差的概念,是一種利己主義認知方式,成功時的內歸因有利於自我價值的肯定,失敗時的外歸因則減少對自己失敗的責任。
  • 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歸因方式影響幸福感
    經常看到網友說,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為什麼別人的男朋友都溫柔體貼?為什麼李佳琦、李子柒開個直播,拍個抖音短視頻有那麼多人看,而自己辛辛苦苦拍個視頻,剪輯,調色,花了很多心思,卻只有幾個人點讚?為什麼同樣的工作,別人做的更好?所有這些問題導致人們去分析某些行動、事件或後果的可能原因。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得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他的其他特點。比如,你漸漸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暈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其實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遊戲,千萬不要輕易當真。
  • 「事後歸因」與邪教誤信
    不少人可能置之一笑:「這樣的錯誤我可不會犯。」然而,事實上,「這個」錯誤你可能不會犯,但「這類」錯誤卻可能每天都在犯。比如「彩票分析學」、「股票分析學」等,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推理,認為前面的事件會影響後面的事件,分析師們信誓旦旦地聲稱他們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走勢」,但統計表明,最權威的專家,其預測也不比猴子拋飛鏢有更多的先見之明。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所以也形象的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力和努力兩個方面,經過分析可得能力屬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而努力則屬於外部可控的因素。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拒絕歸因錯誤,每一個餐飲人都應該建立系統性思維
    所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產生歸因錯誤,造成認知偏差。先說一個我因為歸因錯誤犯的錯誤。兩年前我剛涉足餐飲,那時對自己的產品超級自信,當然後來我知道這種自信屬於盲目自信,就是因為無知,目光局限,看不到其他的東西,所建立的一種化沒有原因的自信,這種自信後來我在心理學上看到叫達克效應,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