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2021-01-10 中二人生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基本歸因偏差又分三種。一種是內部歸因,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把所有問題指向自己。外部歸因則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習慣把事情發生因素歸納總結為外部因素。而綜合歸因則是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內外綜合進行評價。所以有的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錯,其實是指他是習慣性外部歸因,比如說他沒有升職或者原地踏步,他會責怪是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所以導致升不上去。

而內部歸因的人則習慣性把因素指向自己,比如同樣是升職沒有升上去,他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人際關係不夠好,所以才導致自己不能升職。總的來說,習慣外部歸因的人總是喜歡抱怨,最後容易變成憤青; 而習慣內部歸因的人則相對對自己較為苛刻,最後讓自己背負巨大的壓力。 所以我們要想最為客觀看待一件事情,我們必須學會內外結合,既採用綜合歸因,我們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信息,也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自己成長,獲取更為立體的信息。

這兩種心理表面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其心理根源卻是相同的:都不敢於觸碰並表露真實的自我,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像有一層殼包裹著自己的心,使他們與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渴望隔離;對於他人而言,他們也有一層殼,疏遠而無法真正有心與心的聯結。心理學稱之為「低自我價值感」。因為自我價值感低,他們或者通過指責,把內心的沮喪、挫敗、悲傷、恐懼、悲傷、孤單、無助等投射出去,他們習慣地言詞是「都是你的錯!都是你造成的!都是你讓我這樣的!」這樣他們就不必面對真實的自我,因為他們心底裡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是不夠有力量和智慧來應對和做改變的。

或者一味地討好他人,把所有的責任都攬過來——「都是我的錯!」已獲得他們的認可、關注和愛。也是因為他們心底裡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所有要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們的評價上,當他人給予他們正向的反應,他們就覺得自己好,否則他們就覺得自己不好。所以,他們一味地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要他人能夠滿意。

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味指責的,我們需要練習去看到對方的感受和期待,才能幫助我們從某種固執與偏激中走出來。因為如果我們認為錯都在別人,其實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這樣就會很無力,而且我們對他們的指責,勢必破壞我們所處的關係,而關係的惡劣,反過來,會讓我們自身感到更加孤獨和挫敗。如果我們是一味討好的,我們需要練習來看到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因為討好,其實並不是在關愛對方,而是用犧牲自己的方式去向對方索取愛。這樣對方其實是要背負著替你自己來愛你、關係你的責任,好像你的所有不好、不幸,都是由於他(她)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造成的,對方當然會不堪重負,就更想要遠離你。

當然這兩種情況都是要提升我們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學會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負責任——這個需求主要是指情感上的需求:接納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欣賞自己。如果對方是指責的,我們需要練習透過他(她)的指責,看到他們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不要被他(她)的指責嚇到,而真的覺得都是自己的錯,要知道那其實只是他們保護自己虛弱內心的一種生存方式。如果對方是討好的,我們要學會表達關心,而是不是表達可憐和同情;更難的是要學會拒絕,有禮有節地拒絕來自對方的不必要的關心和道歉。這兩種情況都是要學會溫和而堅定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這跟個人的修養有關,自己從來不會覺得自己錯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錯,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很難進步,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朋友,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相反經常覺得自己錯的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之就會有想不到的收穫,也能提高自身的修養。 不管是認錯不認錯有句話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念之善可達天堂。一念之誤可通地獄。有智慧的人必定是那個常常檢討自己,常自省的人!

每個人成長的路不一樣,有的人一路陽光,有的人一路灰暗!我想這就是面對同一件事兩個人孑然不同反應的原因!從小到大,你走過的路,受過的傷,獲得的喜,都會深深烙在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成年後,每當我們經歷類似的事,都是從童年的經歷找到相似的影子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每人處事方式,思考方式都是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而世界觀又是在每個人童年時期形成!所以如果你不懂一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如了解她的人生履歷,你也就不會奇怪她會做出這樣那樣的反應我想這就是人們說的人生百態吧!一百個家庭培養一百個孩子!當100個孩子成長成人時,表面時候是這100個人碰撞,其實是這100個家庭世界觀的較量

相關焦點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編者按:基本歸因謬誤是認知偏見中的一種典型情況,通常會給我們的人機關係帶來重要的影響。什麼是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理解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突破基本歸因謬誤?近日,暢銷書作家麥可·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以非常簡潔的方式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沒有人告訴她,並不是弟弟睡覺的時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出門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儘量不去打擾;也不是因為弟弟在看你在學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費糧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應該浪費糧食,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理論,只要考上了大學想做什麼都可以。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先來重溫一下歸因的定義,就是關於結果產生的原因的評價,歸因理論是描述社會知覺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釋的一種總體方式。人們之所以不斷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試圖全面地理解社會存在。但在實際中,人往往會出現了歸因偏差,不能系統地搜尋現有的信息。
  • 不信中國有4億人在健身,這是基本歸因錯誤還是統計調查誤差?
    了解過統計的基本職能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國家統計局會關心中國14億人口有多少人在健身的問題了,至於如何得出4億人在健身的數據就要看統計工作的四個基本程序: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四個基本程序也就是一個從定性認知開始,經過定量認知,再到定性認知和定量認知相結合的過程,這屬於認知論的範疇。不是說好了聊統計嘛,怎麼又扯上認知論了呢?
  • 基本歸因謬誤:成功取決於環境還是個人品質?
    編者按:基本歸因錯誤(FAE)的意思是,人們常常把一個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犯基本歸因錯誤,恰當地考慮環境在塑造個人和改變行為方面的作用。本文譯自Psychology Today,作者Noam Shpancer Ph.D.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例如,我們能詳細地指出一條或兩條能夠充分說明,伴侶對愛情興致不高原因,是由於內部原因。那麼我們通常就會忽略或很少去考慮其他可能性,從而對我們的婚姻產生不信任甚至是懷疑。
  • 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1、經典錯誤歸因:吊橋效應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愛情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吊橋效應」,實驗的過程大致是讓一個美女去做調查報告,地點分別在三個地方:公園、石橋上、危險吊橋。結果在危險吊橋上接受調查的人,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最多。為什麼?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無論是基本面因素、技術面因素、消息面因素還是資金面因素,都會被有心人找到,投資者忙於尋找促使股價上漲的線索,對行情的發展變化進行歸因。 歸因是為了分析歷史和理解當下,並對未來做合理的推演,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思考這些歸因是否準確可靠,這些原因與結果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錯誤歸因發生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 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 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 例如,我們能詳細地指出一條或兩條能夠充分說明,伴侶對愛情興致不高原因,是由於內部原因。
  • 謬誤思維和錯誤歸因
    前者,用錯誤的結果,讓人相信上帝的存在;後者用訴諸恐懼的辦法,讓你跟他一樣相信,或者相信他的行為正確。而且兩者都是信徒和騙子的典型思維模式。比如,路邊的算命先生就經常用恐懼思維來誘騙群眾,先是講你在體徵上(通常是面相或者「八字」)上有什麼反映,或者有什麼缺陷,如果不進行補救,就會有什麼災難,或者會波及兒孫,等等。大多數人可能會被這種恐嚇性的語言嚇住,於是就「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跟著別人的思維跑。
  • 拒絕歸因錯誤,每一個餐飲人都應該建立系統性思維
    所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產生歸因錯誤,造成認知偏差。先說一個我因為歸因錯誤犯的錯誤。兩年前我剛涉足餐飲,那時對自己的產品超級自信,當然後來我知道這種自信屬於盲目自信,就是因為無知,目光局限,看不到其他的東西,所建立的一種化沒有原因的自信,這種自信後來我在心理學上看到叫達克效應,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雖然歸因的進行會遵循一些特定的標準或法則,但是,人們在進行歸因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遵循這些法則,而是表現出一些相當明顯的有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來自於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有的則來自於人們的動機。下面我們將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定的性格特徵,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 瓊斯和戴維斯認為,正確的、理想的歸因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於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生的,就應該歸因於外部因素。
  • 初中化學方程式書寫錯誤歸因及對策
    1 常見錯誤類型1.1 化學式書寫錯誤。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原理理解錯誤,如鐵在氧氣中燃燒產物寫成Fe2O3,二是在書寫錯誤的化學式,如Na2CO3錯寫成NaCO3,Cu(NO3)2錯寫成CuNO3等等。1.2 化學方程式「假配平」。
  • 歸因方式影響幸福感
    如果認為在人,那就是內歸因,指將行為的原因歸結於個人的性情、特質、能力以及感覺。如果認為在情境,則是外歸因,將行為的原因歸結為情境需求或者環境限制。 歸因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事情原因的推測,不一定準確,所有有時候會出現偏差。 舉個例子,你約了一個朋友六點鐘看電影,結果六點半那位朋友還沒出現,你會怎樣進行歸因呢?是想著「一定是有什麼緊急的事情發生了,或者是堵車了,所以她才沒有準時出現」,還是會想「她每次都這樣拖拖拉拉的,一點也不上心!!」
  • 成敗歸因理論
    維納三緯度分別是內部與外部歸因、穩定與不穩定性歸因、可控和不可控歸因;六因素分別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外界環境。在這裡需要我們重點掌握的是六因素中的前四個。在考試過程中有三種類型,單選題我們要能夠把前四個因素和三個緯度對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