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2021-02-19 家庭心教育

點擊"家庭心教育"關注公眾號

尊重版權 請註明以下信息再轉載:「作者:許晉 微信公眾號:jtxjy516」

 早期的歸因研究者關注的大多是他人歸因,也就是說,個體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對別人的行為進行原因的分析。與此不同,貝姆(D.Bem)關注的是自我歸因。 

貝姆(1967,1972)認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情緒、態度、品質、能力等往往是不清楚的,因此,不得不從自身的行為以及外在的環境來進行推測。也就是說,人們會尋找某種線索來分析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人們對於自己的這種分析,與對於別人的分析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雖然歸因的進行會遵循一些特定的標準或法則,但是,人們在進行歸因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遵循這些法則,而是表現出一些相當明顯的有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來自於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有的則來自於人們的動機。下面我們將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定的性格特徵,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 

瓊斯和戴維斯認為,正確的、理想的歸因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於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生的,就應該歸因於外部因素。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我們經常會忽視某種行為產生的環境原因,如社會規範或者社會角色等,而將行為看作是行為者自由選擇的,並因此而認為這種行為反應著行為者穩定的個人特徵。

例如,好萊塢一位著名的動作明星曾經抱怨說,他的影迷認為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像銀幕上那樣,經常砸壞家具、與人打鬥、舉著機關槍四處掃射。我們也可能認為,解剖小動物做實驗的人都是殘酷無情的;但他們的這種行為其實是由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而不一定是他們自己本來的意願。很多學生可能都很反感自己的教師,教師又考學生、又管學生、還逼著學生學習,太不近人情;其實教師的這些行為是由自己的社會角色決定的,並不是他們處心積慮要為難學生、故意和學生過不去。

 基本歸因錯誤是怎麼產生的呢?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與其他的環境因素相比,行為者的行為是最容易觀察的信息。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注意到,而社會環境、社會角色、情境壓力等外部條件則難以引起注意,於是,我們就忽視了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過多地強調個人自身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一種基本的信念,覺得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於是,在分析行為的原因時,我們就會追溯個人自身的原因。比如,我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生活狀況與自己的努力奮鬥有很大關係,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個人生活拮据時,可能會想:「為什麼你不勤奮一點兒呢!」

 (2)行為者—觀察者效應。

行為者—觀察者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歸因偏差:行為者將自己的活動歸因於情境的需要,而觀察者將活動歸因於行為者的個人因素。比如說,我打了別人,對於這一事件發生的原因,作為「打人」這一事件的行為者,我會說:「我打他是因為他向我挑釁」;但作為「打人」事件的觀察者,你對這個事件的解釋就不一樣了,你可能會說:「你打他是因為你攻擊性很強」。可見,人們在進行自我歸因和他人歸因時,結論是不一樣的。


相關焦點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人們習慣於將成功或者好的結果歸因於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或者不利的結果歸咎於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以及一些客觀因素。心理學家貝姆(D.Bem)首次提出歸因偏差的概念,是一種利己主義認知方式,成功時的內歸因有利於自我價值的肯定,失敗時的外歸因則減少對自己失敗的責任。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心理學:你的歸因偏差可能讓你錯失愛情
    歸因偏差是人們經常性並且不自主的犯的一個錯誤,由於有些行為與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種原因,這時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分析其原因。在我們面臨愛情問題時,這樣的歸因偏差就更為明顯了。假如你和你的伴侶很早就約好明天去見家長,可今天他突然對你說你明天不能去他家了,這時候我們心中很自然的把這件事歸因為他的父母並不願意見自己之類的。但實際上可能他的家裡突然出了什麼事,對方也很惋惜不能見你,這樣對原因錯誤的主觀認知,便是歸因偏差。當然最為常見的歸因偏差是,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教育心理學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模塊,而其中的學習動機理論更是各年份、各省份的常考考點。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
  • 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歸因理論最為重要的是區分六因素對應的三維度。   人們做完一項工作之後,往往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心理學家探索歸因問題的客觀依據。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環境這樣兩種需要,使這兩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們的行動的原因,並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他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內部。
  • 教育理論重點知識解讀——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在以往的考試中曾以大題的形式考查過,比如給一段材料,讓考生用歸因理論去分析材料中各個學生的歸因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去進行積極歸因。考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通常是大略地記住歸因理論的三維度、六因素,並未深層次去思考各維度與六因素間的內在關係,以及每種歸因會對學生之後的學習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 考研複試心態——韋納的歸因理論
    比如有的考生初試成績很好,但他認為那是因為運氣好、發揮好,因此對複試的信心和把握不大;有的考生初試成績不好,排名靠後,於是就反省自己,自責當初應該如何努力、如何複習,整個人被自責的情緒控制。所謂「顧後」就是對將來還未發生的事情過分擔憂。很多通過初試的考生,特別是分數並不是很高的考生,在複試的過程中會更加緊張和焦慮,擔心諸如「複試是不是也能取得好成績?」、「能不能爭取到公費指標?」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一個測試看你會不會鑽牛角尖,一句話講清楚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由心理學家進行的研究已經揭示了這一點,那就是大多數人在判斷誰應該為一個事情或者一個行為動作負責的時候有偏差:人們趨向於把別人的成功和我們自己的失敗歸結到外部因素上。人們這樣認識這些,即不是他們自己的優點潛質和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誤。人們趨向於把人們自己的成功和別人的失敗歸結到內部因素上。
  •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單選、多選題考查,重點考查基本信息的識記和理論理解。需要大家掌握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1.理論介紹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因理論
    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
  • 【主觀題】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2.原型操作。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3.原型內化。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伴隨著寫作群裡的點擊量討論和我對點擊量的關注,那幾天的關注點也不在文章的內容上了,打開手機看的是點擊量,而不是構思我今晚寫作的主題。並且點擊量低的時候,就會歸因於自我寫作能力差,自我懷疑的苗子就種下了。寫了這麼長的案例,只是為了解釋寫作動機過程的變化。先來重溫一下歸因的定義,就是關於結果產生的原因的評價,歸因理論是描述社會知覺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釋的一種總體方式。
  • 「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一、冰山理論解釋原因孩子在聽到父母的安慰,反而變得更加生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感受沒有被父母真正認識到,當孩子面臨困難或挫折的時候,父母往往只會根據情緒進行安慰,卻忽視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面對一件事情的七個階段,自我,渴望,期待,觀點,感受,行為。
  • 歸因理論——有因必有果
    管理者為了預測和評價員工的行為,並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需要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進行因果解釋和推論,這樣的一個完整過程就被稱為歸因。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歸因理論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從而躋身於熱門研究領域。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他們從行為者的角度出發來推斷人們的行為意圖,對歸因理論作了較大的補充。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1、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是合理地將它歸因前陣子看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其中有一個令我心酸的片段:某個實習生在一次課題中落敗後,獨自一人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她呆呆地看著遠方,眼神空洞,著實讓人心疼。
  • 動機層次理論 - CSDN
    (三)成敗歸因理論1.簡介:成敗歸因理論是由維納所提,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結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釋或評價。維納把人活動成敗的原因歸納為六種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身心狀態、任務難度以及運氣好壞和外部環境,又把六種原因分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