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

2021-01-10 中公教師網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背景簡介:

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做完一件事情後要做一下總結,對我們所做事情的結果加以分析、判斷、尋找原因。

二、歸因理論

(一)海德的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由海德最早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與控制環境兩種需要,使這兩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們行動的原因,並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歸因如何影響人的學習動機?海德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如果把行為歸因於他人的影響、獎勵、運氣、工作難易等環境原因,那麼個人可以對行為結果不負責任;如果把行為歸因高等教育於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等個人原因,那麼個人就要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一定的責任。海德所說的歸因於環境,類似於我們把事情的責任歸因於客觀或他人,而後者則是歸因於主觀和自己。

(二)羅特的控制點理論

羅特對歸因理論進行了發展,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並依據控制點把個體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周圍的環境,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內部因素造成的,他們樂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外控型的人則感到自己無法控制周圍的環境,無論成敗都歸因為他人的影響或運氣等外在因素,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行為不願承擔責任。

(三)韋納的歸因理論

在海德和羅特的基礎上,韋納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對歸因的實質進行解讀。歸因理論的一個核心假設是:人們都試圖維持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因此,失敗的個體會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運氣,而成功的個體則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技能和智力,歸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上一次行為與下一次行為之間的重要環節。其歸因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1.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複雜而多維度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後的學習動機。

2.影響行為結果的原因:六因素與三維度。

韋納認為,個體通常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如下六個原因:(1)能力,即個人評估自己能否勝任該項工作;(2)努力程度,個人反省在工作過程中是否已經盡力;(3)工作難度,即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4)運氣,即個人自認為此次各項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5)身心狀況,即工作中個人的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6)外界環境,即除上述五項外,尚有其他與此有關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評分不公等)。韋納所發現的六項成敗因素,後來被證實可以代表一般人的歸因反應。只是學生們對考試成敗的歸因,主要是前四項(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

進一步,韋納把上述六項因素按各自的性質,分別歸人三個維度:(1)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為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由於個人條件(內控),還是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維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狀況這幾項屬於內控,其他三項屬於外控。(2)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為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維度上,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易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都不穩定。(3)可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為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能否由個人意願決定。在此維度上,只有努力程度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都是個人無能為力的。綜合起來,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可由下表表示。

三、歸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情感體驗的影響

學生對學習成敗原因的不同解釋,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學習取得好成績會感到高興,但只有當學生將成功歸因於能力強或足夠努力時,才會感到自豪與滿意。而如果把成功歸因於題目簡單或自己比較幸運時,學生可能就不會感到自豪與滿意。

2.對學生後續學習的期望的影響

如果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自己能力強或努力學習的結果,他會認為下次我努力學習一定還會取得成功。如果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任務簡單或是我這次比較幸運,他會認為下次就不一定會這麼幸運了,題目難度也可能會增加,所以下次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就很難說了。

3.對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的影響

當學生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時,成功帶來的自豪感和滿意度會讓他繼續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樣的成功,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克服。當學生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努力不夠時,下次他會做出更大的努力並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獲得更多的成功。而如果學生將自己的成敗歸結為自己能力強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敗時,學生所投入的努力就會減少。

4.對學生自身的認識和評價的影響

經常取得成功的學生會增強對自己能力的預測與估計,從而使他獲得比較髙的自我效能感,這會使他更積極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客觀正確的判斷,反之則會產生負面影響。

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

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鬱狀態。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於努力比歸因於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因此,教師在給予獎勵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聯繫其學習進步與努力程度狀況來看,強調內部、穩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學生付出同樣努力時,對能力低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獎勵,對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給以最高評價,對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給以最低評價,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最後,再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28 15:19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教育心理學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模塊,而其中的學習動機理論更是各年份、各省份的常考考點。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
  • 教育理論重點知識解讀——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在以往的考試中曾以大題的形式考查過,比如給一段材料,讓考生用歸因理論去分析材料中各個學生的歸因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去進行積極歸因。考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通常是大略地記住歸因理論的三維度、六因素,並未深層次去思考各維度與六因素間的內在關係,以及每種歸因會對學生之後的學習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 歸因理論——有因必有果
    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歸因理論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從而躋身於熱門研究領域。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他們從行為者的角度出發來推斷人們的行為意圖,對歸因理論作了較大的補充。
  • 考研複試心態——韋納的歸因理論
    合理歸因,備戰複試在複試階段,很多考生都會「瞻前顧後」。「瞻前」就是對過去的事情(如初試)進行評價,過分地關注。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韋納的歸因理論,幫助大家進行合理歸因。  所謂歸因,就是人們將事情的結果歸功於什麼原因。韋納認為,人對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歸因會對今後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個人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並不見得是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原因。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理論,只要考上了大學想做什麼都可以。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因理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歸因理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高頻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成敗歸因理論在教育理論考試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在題型做主客觀題型備考。
  • 【主觀題】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1.歸因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人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體狀況、外界環境;又把上述六項因素按各自的性質,分別歸入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點擊"家庭心教育"關注公眾號尊重版權 請註明以下信息再轉載:「作者:許晉 微信公眾號:jtxjy516」 早期的歸因研究者關注的大多是他人歸因雖然歸因的進行會遵循一些特定的標準或法則,但是,人們在進行歸因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遵循這些法則,而是表現出一些相當明顯的有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來自於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有的則來自於人們的動機。
  • (歸因理論)
    根據著名的歸因理論家凱利(Klle)的觀點。在決定對觀察到的行為做性格歸因還是情境歸因時,我們會考慮三個因素。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我們會更重視個體。第一,當行為是非常規的,即這一行為不同於我們認為多數人會有的行為時,我們尤其可能做出性格歸因。
  • 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
  • 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小麗也非常苦惱怎麼做,老師讓小麗試試「歸因理論」法。02歸因理論是什麼?03如何用歸因理論來找到孩子失敗的原因?一個自信的人做事更加的從容,也更容易成功。這時候,安慰孩子,告訴孩子事情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是多變化的,讓孩子弄清楚歸因不在自身,幫助孩子提升自信。3.孩子的個人因素,孩子的努力程度和認真程度孩子有時候不認真,或者是不夠努力導致失敗,與其痛罵本就膽子小,不自信的孩子,不如換種方式表達。
  • 孩子非理性決策與大腦認知模式有關,歸因理論可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所以以上三種判斷均為歸因錯誤,而為了避免孩子會出現便捷式判斷,家長就需要了解到正確的歸因理論。什麼是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所指的是對人們活動的因果關係進行說明及分析的理論,人們往往會用它來對相關環境進行解釋、控制以及預測,還有會跟隨環境而出現的某些行為,所以它也被稱之為「認知理論」。
  • 一個測試看你會不會鑽牛角尖,一句話講清楚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晚上回家,上樓時跟我家領導說,今天跟同事學了一個概念,覺得特別好用,成功的時候都是內部歸因,都是因為我厲害;失敗的時候都是外部歸因,都是因為你不行。我說這個還沒合適的例子說明,抽時間找一個。10歲半小明聽到了說,我能舉個例子。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數據驅動歸因的幾個算法
    數據驅動歸因,英文是Data-Driven Attribution,簡稱DDA,或數據驅動歸因模型,英文是Data-Driven Attribution Models,簡稱DDAM,也叫算法歸因。自Google 宣布即將推出歸因模型以來,廣告主對新的數據驅動模型表現出很大興趣。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人們習慣於將成功或者好的結果歸因於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或者不利的結果歸咎於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以及一些客觀因素。心理學家貝姆(D.Bem)首次提出歸因偏差的概念,是一種利己主義認知方式,成功時的內歸因有利於自我價值的肯定,失敗時的外歸因則減少對自己失敗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