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做決定的?(歸因理論)

2020-12-05 方噹噹噹噹當

一般來說,若想了解某個人為什麼做了一件特別的事情(比如,表現得很很慷慨或很有攻擊性,買了一套昂貴的音響,或者開始吸食毒品),我們可能會將原因歸結於個體的性格或者是他周圍的環境。

我們是如何做出決定的呢?

根據著名的歸因理論家凱利(Klle)的觀點。在決定對觀察到的行為做性格歸因還是情境歸因時,我們會考慮三個因素。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我們會更重視個體。

第一,當行為是非常規的,即這一行為不同於我們認為多數人會有的行為時,我們尤其可能做出性格歸因。例如,你看到一個學生非常粗魯地對待-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教授,你非常可能把這一反常行為歸因於該學生自身的一些特殊和負面的因素 (「一個感覺遲鈍、妄自尊大且粗野的人」「一個變態、充滿敵意的傢伙」),而不會歸因於情境因素(如教授給出的負面評價)。 第二,當知道行為人經常做出某種行為時,人們就更傾向於對其進行性格歸因。例如,泰麗總是按時上課,你會把這一行為解釋為泰麗是一一個守時的人,或者她是一個受強迫需要驅使的人。你認為這一行為反映了行為人的品格特質, 而不是對那些不斷變化的情境因素的反應。當然,情境性原因也是可能的,就上課而言,教師一旦開始講課就關 上門,並清點人數,檢查哪些學生缺課,這可能迫使泰麗按時上課。但是,對於一貫的行為,性格因素是最可能的歸因。事實上,人格理論家們通常認為跨情境的行為一貫性是人格特質具有決定性的方面。 第三,當同類型的行為發生在許多 不同情境中,而且這些情境涉及非常不同的激勵因素時,人們傾向於進行性格歸因。換句話說,當行為是非特異的, 或者不是唯一地針對某特定情境時, 性格歸因更可能發生。例如,當奉麗並不只是上課準時,她還在所有的其他事情上都很準時,甚至包括那些以遲到為時髦的聚會。既然並非某種情境或者情境中的某種激勵因素導致這種行為,所以你就想當然地認為,一定 是泰麗自身的某些特點導致了這一行為。

觀察者可以同時運用常規性、一貫性與特異性的所有信息。因此,我們常常對各種因素進行權衡,以決定進行性格歸因還是情境歸因。假設你在課堂上主動發言後,一名 異性同學稱讚了你的深刻見解。在你接下來的兩次發言中,這個人都抓準時機讚揚了你的評論。你會發現,自己開始產生很大的疑惑一為什麼這位頗有魅力的異性會如此慷慨地讚揚你。你會想:「沒有其他人這樣誇讚過我(非常規性)。並且,這已經是這個人第三次誇獎我了(一貫性)。」有點意思。但是,你回想起,你曾經無意中聽到過這個人在其他異性課堂發言後,不加選擇地誇讚這些同學(非特異性)。你觀察到這三種情況,特別是最後一種情況一這個人不加選擇地奉承異性。很不幸,這表明你不應該進行與你的自我有關的性格歸因。這個人很輕浮,或者至少是那種希望與任何一個發言的人——更確切地說, 是與任何一個異性一都有所聯繫的人。

相關焦點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個人取得成功或失敗時,把行為的原因或者歸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人內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三緯度六因素。後者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是我們需要重要備考點之一,可作為單選題也可是材料分析題。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教育心理學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模塊,而其中的學習動機理論更是各年份、各省份的常考考點。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理論,只要考上了大學想做什麼都可以。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因理論
    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
  • 教育理論重點知識解讀——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在以往的考試中曾以大題的形式考查過,比如給一段材料,讓考生用歸因理論去分析材料中各個學生的歸因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去進行積極歸因。考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通常是大略地記住歸因理論的三維度、六因素,並未深層次去思考各維度與六因素間的內在關係,以及每種歸因會對學生之後的學習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 考研複試心態——韋納的歸因理論
    我們該如何去打破這些不合理信念?來看看下面這個表格裡的內容。合理歸因,備戰複試在複試階段,很多考生都會「瞻前顧後」。「瞻前」就是對過去的事情(如初試)進行評價,過分地關注。比如有的考生初試成績很好,但他認為那是因為運氣好、發揮好,因此對複試的信心和把握不大;有的考生初試成績不好,排名靠後,於是就反省自己,自責當初應該如何努力、如何複習,整個人被自責的情緒控制。所謂「顧後」就是對將來還未發生的事情過分擔憂。很多通過初試的考生,特別是分數並不是很高的考生,在複試的過程中會更加緊張和焦慮,擔心諸如「複試是不是也能取得好成績?」、「能不能爭取到公費指標?」
  • 歸因理論——有因必有果
    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歸因理論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從而躋身於熱門研究領域。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他們從行為者的角度出發來推斷人們的行為意圖,對歸因理論作了較大的補充。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下面我們將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定的性格特徵,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 瓊斯和戴維斯認為,正確的、理想的歸因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於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生的,就應該歸因於外部因素。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有一句俗語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對結果進行歸因時,我們也喜歡把原因打扮一下,裝飾成我們喜歡的更容易接受的樣子,這是我們老祖宗進化過來的利己主義認知方式。歸因偏差可以在心理上保護我們,避免自我攻擊,讓我們更樂觀地面對現實,對自己更加自信,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同時它也讓我們迷惑了雙眼、忽略了真相、蒙蔽了理性。
  •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單選、多選題考查,重點考查基本信息的識記和理論理解。需要大家掌握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1.理論介紹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
  • 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老師認為孩子的不自信程度有些嚴重,可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所以就趁著孩子年紀還小,向閨蜜提出來,希望閨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建議閨蜜可以用"歸因理論"法,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一些改善。第二:什麼是「歸因理論」?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成敗歸因理論在教育理論考試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在題型做主客觀題型備考。
  • 【主觀題】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2.原型操作。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3.原型內化。
  • 如何搭建數據歸因模型?
    編輯導讀:歸因分析,究其本質是對不同渠道的投放進行評估,給出一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業務模式的不同,所搭建的歸因模型也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師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情況來構建模型。本文作者依據工作實踐的所思所想,結合案例等分享了數據歸因模型搭建的關鍵步驟和思考,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要深度分析問題原因,不能只統計數字,流於表面!
  • 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做事情不成功,打擊了自信心,從而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膽子小,不敢做想做的事情,只能空想。小麗也非常苦惱怎麼做,老師讓小麗試試「歸因理論」法。02歸因理論是什麼?
  • 一個測試看你會不會鑽牛角尖,一句話講清楚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外部歸因因果關係是由一個外界因素,代理或者力量導致。外界因素是不受你的意志控制的。你感覺到你沒有選擇。於是你的行為就收到了影響,局限或者甚至完全由不受你控制的外界力量所決定。所以,你就會覺得沒有責任。一個普通的例子就是天氣。或者被稱為:情境歸因。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記憶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這一塊的內容,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了一種簡便的記憶方法,具體來講,就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式將各個理論與培養、激發措施聯繫起來。在學習動機這部分,我們總共學習了強化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自我效能感、需要層次理論以及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等六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