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決定理論

2020-12-07 中公教師網

自我決定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單選、多選題考查,重點考查基本信息的識記和理論理解。需要大家掌握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

1.理論介紹

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

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該理論主要有四個分支理論:

(1)基本心理需要理論:心理需要是內在動機產生的基礎。

理解學習動機的關鍵是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勝任需要、歸屬(關係)需要和自主需要。勝任是指在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機會去鍛鍊和表現自己的才能;歸屬是指感覺到關心他人並被他人關心,有一種從屬於其他個體和團體的安全感,與別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際關係;自主是指能感知到做出的行為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是由自我來決定的。這些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了學習動機的能量和性質。

(2)認知評價理論:外界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影響。

認知評價理論認為,凡是能滿足人們勝任需要的社會事件,都能增強行為的內在動機,例如報酬、反饋、免於受到貶低性評價等。凡是滿足人們自主需要的環境,也能增強內在動機。當人們在體驗到成就時,還必須感覺到行為是由自我決定的,才能真正增強內部動機。而外部內素例如威脅、指令等會削弱內在動機。此外,歸屬需要也與內在動機有關係,當個體處於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境中時,會出現更多的內在動機。

(3)有機整合理論: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

有機整合理論主要探討了外在動機的類型和促進外在動機內化的條件。該理論將動機劃分為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無動機。

(4)歸因定向理論:內外動機的傾向存在個體差異。

德西和瑞安認為,存在三種水平的歸因定向。第一種是自主定向,即個體對能夠激發內在動機的環境的定向。第二種是控制定向,即個體傾向於受報酬、期限、結構、自我卷人和別人指令這些控制因素的定向。第三種是非個人定向,即個體對運氣等不可控因素的定向。

2.研究支持

德西在實驗中發現: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3.習題測驗

1.【單選題】對於自發的原本就有興趣的學習任務,外部物質獎勵往往會降低個體的內在學習動機。持這一觀點的動機理論是( )。

A.行為強化理論 B.需要層次理論 C.自我價值理論 D.自我決定理論

【答案】D

2.【單選題】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不是相互對立的,學習動機激發的重點在於外部動機的不斷內化。持這一觀點的動機理論是( )。

A.成就動機理論 B.成敗歸因理論 C.自我價值理論 D.自我決定理論

【答案】D

3.【單選題】學生為了與同伴團體在一起有趣或者避免讓同學覺得自己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而故意不去學習,這是( )。

A.自主需要 B.成就雷要 C.情感需要 D.關係需要

【答案】D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質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即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而且這樣的動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勝任需要(也被稱為能力需求)和歸屬需要。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可能只是家長不經意間的一句話,給孩子了一種消極的暗示,正是因為這些,促使孩子進行自我否定,自然而然的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動機。相信在平時生活中像上文這樣的母親還是特別少的,更多的的是孩子自身沒有學習動力,而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們可以使用「自我決定理論」去對孩子進行教育。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且努力完成這一活動。人的行為既受結果期望的影響,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提出了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價值,其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個體將竭力維護。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這就是庫裡的"鏡中我「理論。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會有這樣一種思想運動先後會經歷三個階段:想像他人如何認識自己想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自己對這些想像的情感。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別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
  • 人格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摘自黃希庭《心理學導論》馬斯洛開創的人格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需要層次論基礎上的。
  • 匯率決定理論的演變及應用
    經過幾代經濟學家不懈的努力,如今研究匯率變化的理論已經形成體系。傳統匯率決定理論是從外匯流量的角度對匯率決定及其變動作出解釋的。這一理論認為外匯市場上本外幣流量的差異引起匯率的變動,換言之,外匯的供需取決於消費者對商品與勞務的需求。在傳統匯率決定理論中,最為核心及基礎的是購買力平價理論。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具有購買力。
  • 筆記 德西談自我決定論
    認知評價理論有機整合理論因果定向理論基本心理需求理論根據自我決定論,對員工進行激勵時應以調動員工的內在動機為核心,以滿足員工的基本心理需要為基礎,以提供信息性的、非控制性的支持性環境為基調,以管理上的自主性支持為基本手段,最終充分實現員工對自我決定的追求。理論自我決定論與其他動機理論的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德西和萊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然後這個SDT理論就發展成很大的事業。他們為這個理論創建的專題網站: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自我決定論有一篇中文論文《認知動機理論的新近展一自我決定論》,簡要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的四個主體內容。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劉海燕、閆榮雙,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郭德俊。
  • 性格決定命運,一文帶你深度解析MBTI性格理論
    把面具指義為人格,實際上說明兩層意思:第一層,一個人在社會生活舞臺上演出的種種行為;第二層,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即人格就是表現於外的、在公眾場合上的自我。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仲庚先生,在其專著《人格心理學》中說:「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與此不同,貝姆(D.Bem)關注的是自我歸因。 貝姆(1967,1972)認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情緒、態度、品質、能力等往往是不清楚的,因此,不得不從自身的行為以及外在的環境來進行推測。也就是說,人們會尋找某種線索來分析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人們對於自己的這種分析,與對於別人的分析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 ...心理學流派主要觀點;魯利亞的機能系統說;自我概念的功能理論...
    自我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一般包括物質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三個部分,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社會比較通過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以獲得有關自我的重要信息的過程是社會比較。費斯廷格認為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比較的時候,總會遵循兩條路線:一是下行社會比較;二是與之相反的上行社會比較。
  • 決定論物理觀的哲學的,是二元論哲學觀?還是行星軌道運動理論呢
    今天的這篇文章,讓我們來探討一下決定論物理觀的哲學基礎有什麼樣的特點。物質不能思想,精神沒有廣袤,二者彼此完全獨立,不能有個決定或派生另一個。「我思故我在」概念的核心是建立在「意識」「觀念」確定把握的基礎上,物質與精神本質上並沒有性質的區別。一個明確的二元論為近代哲學奠定了新的 礎。笛卡兒的二元論為精神與物質的最後統一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迄今對人類的文明形態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 題集|13 動機功能;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
    動機理論提出者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的提出者是託爾曼。赫布和柏林等提出了動機的喚醒理論,徳西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提出成就目標理論。(注意:考生須熟記動機的幾個理論及其提出者,並會簡單概括理論內容。)
  • 態度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態度?
    我們的行為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我們的個人信念和感受決定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要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但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是一個慢功夫,長期工程。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三個理論。(1)自我表露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們會適當調整自己的態度,使其看起來與行為一致,尤其是那些為了給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為的人。
  • 完形心理學之自我理論
    對波爾斯而言——至少在古德曼時期是如此,自我並不是一個東西、結構或者是固定的機制,而是一種過程。自我是一種不斷在改變的組織過程。自我是「在過程中的我」。波爾斯指出「自我可被視為有機體的界限」,自我只存在於個人和環境或是人與人的互動中。沒有他人,就不會有自我。
  • 未來人生的下文,你會選擇哪一條人生曲線呢,是可以自我決定的!
    自己曾經寫了一個專欄<以終為始預先10年布局自己的去處>,這個專欄所探討的正是自我決定的人生,所探討的正是未來人生的下文。過去的已過去,過去的已經翻篇了!而過去的人生組成了人生的上文,而未來的人生組成了人生的下文,而上文、當下、下文組成了整個的人生。有一天意識到,人生的上文與人生下文的不一致性、不連續性,才恍然大悟。
  • 通過弗洛伊德「ID」理論 · 了解自我的黑暗面
    根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精神分析理論,本我(ID)是由無意識的精神能量組成的人格之一,基於快樂的原則在運作。旨在滿足基本的衝動,需求和欲望,基於快樂的原則在運作其餘兩個人格組成部分分別為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觀點對於了解心理學的歷史非常重要。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 09_自我調節和能動性
    因此,人類行為超出了非常動物學習理論中的「刺激-反應模型」,並能夠在數天、數周和數年的時間裡抵制誘惑,堅持某種行為,通過仔細權衡而選擇最佳行動方案以達到他們的目標。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蓬勃發展,並不斷發展,人們的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已經變得顯而易見了。許多理論認為,執行功能是自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