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2021-02-19 魚魚小池塘

​摘自黃希庭《心理學導論》

馬斯洛開創的人格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需要層次論基礎上的。馬斯洛認為人生來就具有趨向健康成長從而發揮其潛力的內在動力。每個個體的這種內在動力就是他的成長動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其成長動機是一個尋求多個層次滿足的過程。當個體的各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出現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成長的動力和目的。所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就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內在潛能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馬斯洛通過對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等著名人物,如愛因斯坦、赫胥黎、貝多芬、林肯、羅斯福、亞當斯等人的研究,認為自我實現者具有下列15種人格特徵: 

(1)能準確地知覺現實; 

(2)悅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 

(3)能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 

(4)超越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問題為中心;

(5)具有超然獨立的性格; 

(6)對於自然條件和文化環境的自主性; 

(7)對平凡的事物不覺厭煩,對日常生活永感新鮮; 

(8)具有高峰經驗; 

(9)愛人類並有幫助人類的真誠願望; 

(10)有至深的知交,有親密、溫暖的家人; (11)有民主的性格,能尊重他人的人格; 

(12)道德標準明確,能區分手段與目的,決不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13)具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具有旺盛的創造力,不墨守成規;

(15)對現有文化更具批判精神。

馬斯洛發現,成功並不是名人的專利,不論是木工、職員、學生和家庭婦女,都能夠使自己生活美滿、充實,並具有創造性,使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自我實現實際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馬斯洛(Maslow, 1970)也承認,對人類本性的最高頂點以及它的最終可能性的探索是一項艱難而又曲折的任務。馬斯洛把許多人體驗到自我實現時的瞬間經驗稱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高峰體驗的特點是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一種短暫的、自己與所有事物和諧一致的、非自我中心的完美和達到目標的狀態。

這種心靈上的滿足與完美的體驗,只有真正的自我實現者才能體驗得到。高峰狀態有不同的強度,包括各種不同的活動,如創造活動、欣賞大自然、與朋友的親密關係、做父母的經歷、對藝術的感受、體育運動。

馬斯洛曾讓許多大學生描述自己經歷過的那種接近頂峰狀態的體驗,然後加以概括。大學生們體驗到和諧、完美、活力、獨特、自發、滿足,以及真、善、美的價值。看來,用口頭報告法對高峰體驗這種主觀的心理現象還是可以加以研究的。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自我實現呢?馬斯(Maslow, 1967)認為,自我實現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終點。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都取決於自己的不斷努力自我要求和耐心。

他指出,通向自我實現的途徑是: 

(1)像兒童那樣專心致志地體驗生活; 

(2)學會檢查自己的動機,在面臨選擇時,要選擇成長,不要選擇倒退; 

(3)用自己的感覺去判斷經驗,而不是聽從傳統、權威或多數人的意見; 

(4)要誠實,不要虛假或耍花招;

(5)敢於面對真實的自我,做好與眾不同的心理準備; 

(6)融入事業,而不是關注個人的利益; 

(7)如果曾有成功的體驗,應有意識地重複這種體驗; 

(8)對自己的發展進行評價,要善於識別並有勇氣放棄自己的防衛心理,消除壓抑和遮蔽生命的層層屏障。

對專家的調查也表明, 自我實現常常被視為一種成長,一種逐漸實現自我潛力的過程

(Leclerc et al., 1998)


————————

魚魚說:心導最後一章的內容,讓我特此記錄下這一段。理論學說有很多,但是能讓人堅信的也就那幾個,就像信仰一樣。因此認同自我實現理論,時時警醒自己,通往自我實現是有途徑的。當我們內傾審視自己時能不能堅持初心?走在筆直的軌道上偶有出軌之時,但是能否知覺到並回到平衡的正軌上?願看到此文的好友們能時時共勉,維護好自己的心,維護好自己來之不易的友情,親情,愛情。

相關焦點

  • 完整的馬斯洛需要理論
    很多人還能很快地說出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安全、愛於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 這張圖的確是廣為流行的需求層次理論,1954年,身為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層次論。
  • 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首先,馬斯洛的學習理論相關思想可能會設題,我們來給大家詳述下:馬斯洛是人本主義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而他相關思想的提出其實受到他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影響很大,而他所提出需要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進一步創建了自我實現心理學。1.主張自我實現的人格觀。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 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1926年考入康乃爾大學,3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析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再解讀
    其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影響最廣。他不僅構建了廣為流傳的由五個層次組成的需要層次理論,還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了超越型自我實現需要,並在管理學領域延伸為X、Y、Z理論。重溫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我們解密人的動機與發展、健全人格、超越自我乃至新時代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均有積極指導意義。
  •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 了解人類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關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解讀
    一、考情分析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學習動機中的重點知識,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主要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自我效能理論。考察形式主觀、客觀都有。客觀:單選、多選重在通過一個例子反選區分不同的需要層次;判斷重在辨析關於馬斯洛需要層的觀點。主觀:案例分析題考察案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
  • 完整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原來還有第六層?
    很多人還能很快地說出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安全、愛於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這張圖的確是廣為流行的需求層次理論,1954年,身為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層次論。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這就是庫裡的"鏡中我「理論。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會有這樣一種思想運動先後會經歷三個階段:想像他人如何認識自己想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自己對這些想像的情感。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別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沒錯,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這一理論如今越來越受人關注,在各種講座中我們更多地聽到了金字塔尖上的這一個名詞「自我實現」,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呢?
  • 馬斯洛考點梳理
    馬斯洛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中公講師現在對有關馬斯洛的考點進行的梳理,以饗考生。歸納起來,有關馬斯洛的考點分為以下三大模塊:一、教育目的理論——個人本位論馬斯洛堅持性善論,強調要重視人的潛能、自由、責任和尊嚴,認為教育目的的制定應當以個人價值和潛能的實現為主要追求。
  • 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及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需求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工作中的應用五、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在當代廣告中的應用
    關鍵詞: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廣告;啟示 馬斯洛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把人類紛繁複雜的需要由下而上依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且後來他在自我實現需要前面增加了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
  • 陝西特崗: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人類需要五層次理論。1954年在《動機與人格》中補充了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層級排列的需要系統。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原來人類的需求有這5個
    馬斯洛在心理學領域、人類思想領域至今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需求層次」、「自我實現」、「高峰體驗」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他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了,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馬斯洛需求層次5層需求理論是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談談馬斯洛需求理論形成過程以及歸類
    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小註:本文只針對現存理論做梳理和探討,不討論人本主義、唯物主義以及需求分類背後的學術內容,也不討論馬斯洛需求層次和其思維體系的正確與否。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快來看看你在第幾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