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不少小夥伴看到這篇推送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張圖片我曾見過的。」沒錯,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
這一理論如今越來越受人關注,在各種講座中我們更多地聽到了金字塔尖上的這一個名詞「自我實現」,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呢?
讓我們再看一眼標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不妨就讓小編我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價值」這四個關鍵詞來逐一介紹這個理論的基本內容吧。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文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介紹的上半部分,只介紹前兩個關鍵詞「馬斯洛」和「需求」,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
第三勢力?看上去好厲害的亞子。所謂第三勢力其實就是人本主義思潮,在馬斯洛帶著他的人本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之前,心理學只有兩大勢力:早期行為主義方法和臨床的精神分析方法。
對於馬斯洛來說,這些模式是不夠的,「總的來說……我想這樣說是沒有問題的,即在人類歷史上,人性一直被低估了。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實際上總是被低估。」(Maslow,1971,p.7)行為主義下的人似乎只是機器,精神分析下的人又太像動物。馬斯洛反對這兩者,在他眼中,人有自由意志,人有趨向於健康、創造性和自我滿足等更高層次的內在趨勢,人「天生」是「要好的」,這一點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也有充分的體現,自我實現、尊重、社交等等詞語都展現出一種積極的傾向。
馬斯洛關於人性的積極觀點深刻影響了心理學的發展,其後出現的人本心理學、後人本心理學都致力於探索人性中全面、豐富的複雜性,而不把人類行為限制在機械論或病態的模式中。
不過,在我看來,馬斯洛最厲害的還是他問問題的能力,他總是能一針見血地提出對於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來說都是核心的問題:做一個好的人類成員是什麼意思?人類有能力達成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人類的可能性是什麼,我們又怎麼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已經全面地實現了他或她的可能性呢?是什麼造就了快樂的、有創造力的、需求得以滿足的健康人?我們怎樣才能真正超越童年時代的不成熟和不安全感?我們怎樣才能發展出完整的人性理論,其中既包括我們非凡的潛力,又不失我們非理性、非成就性的一面?是什麼在激勵著心理健康的個體尋求進一步的發展?他提出的這些問題可謂是「來自靈魂的拷問」,激勵著人們去深入探索和洞察人性。
馬斯洛於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對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他人格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做了系統的闡釋。
書中所稱的「動機」並沒停留在「促使行為的內在力量」這一層最基本的含義上,馬斯洛在其中加入了價值判斷的成分,認為動機(motivate)是人本身的向善的傾向,就像一棵大樹的種子一樣,在長成大樹之前,種子內已經蘊藏了將來使自身成為一株大樹的所有內在潛力。
人類的動機就是人未來一生發展的內在潛力。馬斯洛關於動機的理論,本質上是關於人格發展的理論,而需求層次理論則是馬斯洛用以解釋動機組成的理論。
由此可見,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人格理論體系的一塊基石,他將對於人的需求的認識視作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事實上,直到今天,他對這一問題的回應仍然是人格心理學中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基礎性理論。
那麼需要為何如此重要呢?馬斯洛在《心理學的事實和價值理論》一文中做出了如下解答:作為人存在的一個固有的方面,不僅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環境必須使這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否則,就會出現身心疾患。這就是說,馬斯洛列舉出的需要實際上是一種基本的需要或生物的需要,就像人對鹽、對鈣、對維生素的需要一樣。
下面我將逐個介紹金字塔上的五種基本需要:
我們似乎不可能也沒必要列出基本的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因為,只要我們願意,它們的數量可以隨意變大變小。一般認為,所謂的生理需要實際上是一類滿足體內平衡的需要,但現在尚不明確睏倦、運動、母性行為這些生理需要是不是用以維持體內平衡的。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一事實:機體在趨向於呆滯、懶惰和懈怠的同時,還保持著對活動刺激和興奮的需要。
此外,必須要指出的是,任何生理需求同時也具有疏導其他需求的功能,比如,一個認為自己餓了的人也許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尋求安慰或依賴,而不是在尋求蛋白質或維生素;反之,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活動,比如喝水,來部分解除飢餓感。總的來說,界定生理需求這一概念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佔絕對的優勢。具體地說,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所有需要都沒有滿足,那麼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一個同時缺少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的人,對於食物的渴望可能最為強烈。有句俗話說「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用這句話來描述生理需求的特點十分貼切。
2.安全需求
對安全、穩定、依賴、保護、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對體制的需要、對秩序的需要、對法律的需要、對界限的需要等可以被大致歸納為安全類型的需要。
馬斯洛從對孩子的觀察中歸納出一點:我們社會中的普通兒童以及成年人(在成年人身上不明顯)一般更喜歡一個安全、可以預料、有組織、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是他可以依賴的;在這個世界中,突發的、失控的事情或其他危險是不會發生的;而且在這個世界中,無論遇到了什麼情況也會有強大的父母或保護人使他免於受難。
生活在中國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所處的社會安全、穩定、健全、運轉順利,這使得我們不受野獸、嚴寒酷暑、非法攻擊、謀殺、動亂等的威脅。因此,從一種非常現實的角度上看,不會再有什麼安全需要可以成為促使我們做出改變的有效動機。正如一位吃飽了的人不再感到飢餓,一個身處安全之中的人不會感到危險。
不過,尋求安全和穩定的努力還有一些範圍更廣的方面,這些方面見於一種極其常見的偏愛:偏愛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Maslow,1937);或者偏愛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物。
那種試圖通過一種宗教或世界觀將宇宙統一成某種和諧的、有意義的整體的傾向,多少也是出於對安全的尋求。在這裡,我們同樣可以將科學、哲學、宗教和倫理視作部分地由安全需求促成的(同時在存在著別的促動因素)。
3.歸屬和愛的需要(社會需要)
對愛的需要包括情感的付出和接受。如果這一需求不能滿足,個人會強烈地感到孤獨,極度渴求朋友、心愛的人、配偶或孩子,甚至自覺舉目無親,嘗遍浪跡人間的苦楚。
關於歸屬感,我們至今掌握的科學資料很少,儘管在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中它是一個常見的主題。藉助藝術作品,我們能大致了解移民、頻繁遷徙、流動性過大給兒童帶來的身心傷害,兒童們變得沒有根基或蔑視自己的根基,蔑視自己的出身及自己所在的團體。他們被迫同自己的幼時玩伴、親朋好友分離,體會到作為一名過客的滋味。
我們可能已經漸漸淡忘了我們要結群、加入集體、要有歸屬的動物本能。我相信,個人成長小組、興趣社區、專門性社團的廣泛存在,也許部分地是因為對接觸、親密、歸屬的需要沒能得到滿足,這種社會群體的出現,可能是為了抵消廣泛存在的疏離感、陌生感、孤獨感,這些感受正因為社會的快速變遷、傳統社群的瓦解、家庭活動的分散化、日常交流的網絡化而變得更加惡化。一個好的社會要發展、要健全,它就必須努力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
4.自尊需要
一般人都有獲得對自己的、穩定的、通常是積極的評價的需要,也就是一種對自尊、自重、他尊的需要。
這種需要可以分為自身和外在兩類,第一類是對自身實力、成就、特長、獨立、自由等的欲望;第二類是對外在名譽、威信、聲望、讚賞、重要性等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一種十足自信的情感,讓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能力,有用處,不可缺少。
然而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使人產生自卑、弱小和無能的感覺,進而會使人喪失基本的信心,使人尋求補償或產生不健康的傾向。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基於他人看法而不是自身真實能力的自尊的危險性。最穩定和健康的自尊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立於外在聲望和無依據的奉承之上。
自我實現需要指的是人對於自我發揮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人的潛力能夠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某種意義上令人變得越來越獨特而關鍵。
馬斯洛有一句關於自我實現的名言——「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人有忠實於自身本性的需要,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不得安寧。
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方式人各有異,有的人可能想成為一名稱職的醫生,有的人可能想通過繪畫或創造發明一展身手。在自我實現需求這一層次上,人與人的差距非常大。
自我實現需求的共同之處或許體現在它們明顯的出現都依賴之前介紹的生理、安全、愛和自尊需要的滿足。
實際上,自我實現需求有著相當豐富的內涵,馬斯洛為這一概念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自我實現理論,小編在這裡只對其基本內容做了簡單的介紹,更豐富的內容可以去閱讀《動機與人格》一書。(如果有機會的話,小編在之後的推送中也會作進一步的介紹)
必須要說明的是,馬斯洛劃分需求層次的依據雖然是科學的,但需求層次之間仍然有著界限不明的模糊地帶。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各位小夥伴對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全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明確需求層次之間的關係,同時會對需求層次理論的價值做簡要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