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了馬斯洛其人和需求層次理論中包含的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點擊這裡回顧)在這一篇文章中,小編將著重介紹這五種需求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需求滿足理論(作為層次理論的現實應用部分)。
人的需求很少會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需求滿足後,另一個需求將迅速出現並取代它的位置,而當這個需求被滿足了,又會有新的站到突出位置上來,以此類推。因而我們可以說,人的基本需要組成了一個相對優勢的層級。
人總是在希望著什麼,這是貫穿他一生的一個特點。這樣,我們就有必要弄明白這些需求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按照馬斯洛的理論,我們對於某種東西的需要本身就意味著已經有其他需要的滿足。假如大部分時間我們都飢腸轆轆,假如我們不斷地為乾渴所困擾,假如我們受到一個始終迫在眉睫的災難的威脅,或者,假如所有人都痛恨厭惡我們,我們就不會有去作曲、去繪畫、發明數學方法、裝飾房間或打扮自己的欲望。我們似乎需要尊重這樣的事實:
第一,人類只能以相對或遞進的方式得到滿足(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
第二,需求似乎按照某種優勢等級、層次自動排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需求層次的動力學——
需求滿足理論
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你或許還記得上一篇文章中用來描述生理需要特點的那句俗語「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我們把這句話的意思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長期有充足的食物來滿足他的生理需要,欲望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當然是用完就丟啦~嘻嘻)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的(更高級的)需要會立即出現,這些需要(不再是飢餓)開始控制機體。當這些需要滿足後,又會有新的(更高級的)需要出現。前文已經提到過這一概念,也就是所謂「人類的基本需要組成一個相對優勢的層次」。
這句話還蘊藏著另一層意思:在動機理論中,滿足成為與匱乏同樣重要的概念。因為滿足將人從一個相對更強有力的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從而允許一些更加社會化的目標出現。生理需求,或者我們擴展到更廣的範圍,某種需求,以及它的局部目的,在長期得到滿足時,就不再是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和核心組織者了。它只會以潛在可能的方式存在,即如果需要受到挫折,它會再次出現並控制機體。
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一個人的基本需要已經得到滿足,那他就不會再有對自尊、愛、安全、生理等的迫切需要。如果說他還有這類需要,就好比在說:一個人吃飽了,但他仍然餓著。或者說,一個杯子裝滿了,但它仍然空著(小編突然開始講禪(+_+)?)。
已經滿足了的需要不必再納入當下的動機中,出於實際的考慮,必須把它們看成是不存在或消失了的東西,只有在意外出現的具有短暫威脅的時刻,它們才會再次出現。所謂「實際的考慮」是這樣的,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在上一篇文章中寫到的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的事實:「環境必須使這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否則,就會出現身心疾患。」我們現在或許能對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如果我們把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的人稱作病人,那麼愛的匱乏難道不如維生素的匱乏重要嗎?缺乏愛的人是不是也是一種病人呢?從這樣一個事實出發,如果我們非要說種種已經被滿足了的需要是仍然「存在的」,那麼每個人都會因為這些需要仍然存在而產生多重病理反應,也就是人人都有「病」(問題好像有點大),而這個推論顯然是錯誤的。
總 結
讀到這裡,或許有的小夥伴會覺得馬斯洛提出的論點很難理解,但我們可以這樣去把握它:它只是人們不斷變換角度考察人類更深層動機時所出現的許多似是而非的觀點之一。當我們因為它而開始思考人究竟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時,我們就已經開始接觸人的本質。
在下一篇文章中,小編我將對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一些容易引起誤會的部分作必要的澄清並且將介紹一些需求層次理論的現實應用。(~ ̄▽ ̄)~
文編 | 楓溪
美編 | Margaret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