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知者在行,長江商業評論獨家編輯匯總
馬斯洛早期的需求層次理論
只要對管理學,心理學稍有接觸的人都知道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很多人還能很快地說出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安全、愛於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
這張圖的確是廣為流行的需求層次理論,1954年,身為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層次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 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Motivation) 。 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Need)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
他先是將需要區分為缺失性的和成長性的,前四種是缺失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於實際的或感知到的環境或自我的缺乏。個體會努力從環境中尋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滿足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人際關係的還是社會地位的。這些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外界。而第五種自我實現則是成長性的,成長是導致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成長性動機就是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的動機。
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根據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層次理論,將管理理論區分為X理論和Y理論。X理論是專制主義的管理理論,這種理論假設人們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驅使,工作只是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厭惡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對工人必須採取指導、控制、逼迫,甚至懲罰的方式。麥格雷戈反對這種理論,提出了他的Y理論,作為Y理論基礎的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可悲的是,人本心理學的一套術語逐漸變成了流行口頭禪,如自尊、自我價值、自我肯定、自我改善、自我實現等等。這些名詞本身並無過失,只因過度地引用,使得許多人把自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而變成不健全的自我中心,引人誤入歧途,自愛變成自私,自由變成不負責任,自我肯定變成不顧他人,自我接納變成自我放縱……。「活出你真正的自己」本是一句頗有深意的話,可是若被酒鬼、性慾狂或具侵略行為的人所濫用,則遺害無窮。
超越自我的Z理論
1959年以後,他越來越多地涉及東方的觀點。對東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經創建的人性觀,結合他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人類天性中還有一種固有的精神維度,那就是作為最高需要層次的精神的自我實現或超越的自我實現。於是馬斯洛便將人本心理學視為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過渡性的階段,它應該被一種更高階段的心理學所代替。馬斯洛開始將這種新心理學稱為「超人本心理學」(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
馬斯洛感到五層需求的層次架構不夠完整,自我實現,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他愈來愈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我們應記得他說過「缺乏個人超越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人們需要超越自我實現,人們需要超越自我」。
15年後,馬斯洛在他去世前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論》(Theory Z),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來發展出來的需求理論,並增加了第六個需求層次,進而歸納為三個次理論,即「X理論」「Y理論」及「Z理論」,構成了下面的體系:
馬斯洛說「超個人心理學是以宇宙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興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實現等觀念……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很可能為日漸消沉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受挫的理想主義者」提供一具體有用又有效的答覆……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種自然主義的,經驗性的、與教會無關的奉獻自己。」
馬斯洛試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新加的最高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馬斯洛將「高峰經驗」及「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
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詳細訪談和觀察過三、四十人,對另外一、二百人也進行了一般的交談和研究。
馬斯洛在晚年認識到,不能以他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為人的終極目標,並進行了修改補充,但若只是專注他早期的需求理論不放,必然導致對人性的盲目認識,助長人的驕傲的同時把人正真的價值貶低!也必然影響對於人自我超越的誤解!
不幸的是,我們心理學和管理學教科書所呈現出來的,始終限於馬斯洛早期的需求層次論(X理論及Y理論),根本不提後期的修正,使得整個新生代都在背誦那過時的需求層次論。
第六需求層次的意義
馬斯洛一開始很讚賞麥格雷戈的理論,但隨著超越自我實現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這種理論的不足,從而提出了Z理論。Z理論是在X理論和Y理論的基礎上,強調超越性需要。基於這種需要的管理就要考慮到超個人的價值、存在價值或宇宙價值的激勵作用,假設人具有為比自我更大的目標而獻身的需要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在工商管理中,X理論水平上的管理是權力取向的,僱員為工資而做被分派的工作。Y理論水平上的管理則是相互尊重的,僱員有權儘可能充分地參與組織的管理,權威被假定存在於每個人的內部。Z理論層面上的管理假設所有僱員都熱心於服務,業務的目的是儘可能地服務客戶或消費者,權威被假定為對每一個體都是超然的和在倫理上顯而易見的。我們在很多卓越的服務型企業(比如麗茲卡爾頓等)中都可以看到Z理論的成功實踐。
西方心理學特別強調積極的要素,包括投注於認識自我的探究和能量。可惜的是,西方世界缺乏對互補要素(專注和寧靜)的認識。沒有培養專注和寧靜,心靈的力量就會受到局限,認識的廣度也僅止於較小的範疇。
相反地,東方傳統過於強調專注和寧靜,也常常造成難處,這些要素可以產生很棒的狂喜經驗、心靈的平靜,和出神恍惚的禪定狀態,可是少了探究和積極觀察事物真相的平衡力,以至於無法產生更深入的自我認識和開悟的自由。
馬斯洛認為,刻意去尋找高峰體驗是徒勞無益的。自我超越者的精神生活不是由無止境的一系列強烈的、高度興奮的高峰體驗所構成。儘管自我超越的生活包含時而經歷到的高峰體驗,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聖感所構成。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神聖的平和與寧靜,馬斯洛稱為「高原體驗」 ,以區別於高峰體驗,高原體驗在自我實現者的生活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佛教徒的首富李嘉誠說他的墓志銘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回復133可讀《李嘉誠:我的墓志銘: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看看功成名就的李嘉誠,還會站在電梯口,恭候一些晚輩的來訪,每天還早起晚歸地工作10來個小時,就知道他是真正懂得如何在保持自我和追求無我中保持一種自然的平衡:自信而不倨傲,謙遜中有堅持。
正如李嘉誠所言「建立自我,能讓個人夢想成真;追求無我,能讓更大的理想成真」。靈性的成長有兩個並行的任務,一個是發現無我,另一個是發展健康的自我感,探索真我的意義。表面上這兩者相互矛盾,但兩者都必須實現,我們才有機會覺醒。
*******馬斯洛需求課外讀物:
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探討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
關於馬斯洛理論的價值,目前國內外尚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們認為,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都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理論既有其積極因素,也有其消極因素。
馬斯洛理論的積極因素第一,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發展過程,基本上是按照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進行的。當然,關於自我實現是否能作為每個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爭議。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是無可置疑的。 第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第三,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他認為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馬斯洛理論的消極因素第一,馬斯洛過分地強調了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人的價值就是一種先天的潛能,而人的自我實現就是這種先天潛能的自然成熟過程,社會的影響反而束縛了一個人的自我實現。這種觀點,過分強調了遺傳的影響,忽視了社會生活條件對先天潛能的制約作用。 第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帶有一定的機械主義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趨勢。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需要層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種機械的上升運動,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通過思想教育可以改變需要層次的主次關係。 第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只注意了一個人各種需要之間存在的縱向聯繫,忽視了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往往存在多種需要,而這些需要又會互相矛盾,進而導致動機的鬥爭。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探索人的激勵和研究人的行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需要發展規律的。因此,需要層次理論對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啟發作用。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裡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需要層次理論的不足與謬誤第一、需要層次理論存在著人本主義局限性。馬斯洛是離開社會條件、離開人的歷史發展以及人的社會實踐來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結構的。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的人本主義學說,即人的本質是超越社會歷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觀點就難以適合處於貧窮落後階段的其他國家的情況。
第二、人的動機是行為的原因,而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但實際上,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們行為除了受人現實需求、欲望、願望影響外,還受人們的信念及其信心的影響。信心是人們對行為實現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預期,就如雖然很多會有當歌星或當體育明星的願望,但大部分人都還沒有痴迷到真正地去追求這一目標的地步,所以說需求並不是決定人們行為動機的唯一因素,所以說需要層次理論在這一點是犯了基礎性的錯誤。
第三、需求歸類有重疊傾向。在馬斯洛研究發表中,自己也承認:「一個人對性慾的要求不僅是性慾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與安全感」。實際上,尊重的需求是貫穿整個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心理現象,大部分人實際上不僅有以窮困潦倒為恥和誇耀財富的自尊心理,而且還會有以朋友眾多為受尊重的心理,更會有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榮譽的心理,由此可知尊重不能做為一種單獨的需求來看,其只是各項需求是否滿足的表現而已;同時,安全需要和交往需求從人際方面來說也有相互重疊的方面,比如孩子們在學校中交往環境不好,有相互欺辱的現象,造成有些孩子不願上學,這樣的結果很難說是安全需要受挫導致的還是交往需要受挫導致的。
第四、需要層次理論具有自我中心的傾向。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高層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層次需要基礎之上,這就造成了需要層次理論對個人主義的合理化,這就等於排斥了西方的「博愛」思想,為孔老夫子由已推人的「仁」做了註腳。由此這一理論也就很難解釋如「中國紅軍忍受破除艱難困苦進行二萬五千裡長徵」的現象。實際上,馬斯洛沒意識到其需要層次理論中大部分高層次需要本身應該就是包容有低層次需要的,比如人們的社會交往需求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自我實現需要隨之而來則更是各項低層次需求的到來,所以說人們的基本需求與其高級需要往往是統一的,由此人們不僅可能由低層次需求的基礎上去追求高層次需要,更可能由高層次需求的基礎上去追求低層次需求,而這也就是人們會去除單純的私念而去愛人類、以至愛自然的心理基礎。
第五、需要滿足的標準和程度是模糊的。馬斯洛在這方面曾提到:「生理需求若是到達20時,安全需求會出現5,愛的需求有可能會出現1」,而由此是很難有個標準界定什麼樣的需求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會出現另一種需求程度,甚至由此也就很難解釋如司馬遷在受刑後仍然能堅持寫《史記》的動力所在。實際上,人們各項需求滿足的標準是受人們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的,人們的信念是人們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底限,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行為志向的統一,當人們各項需求相互矛盾時各項的需求程度必然要首先滿足信念的需求而受到信念的調控。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研究人的需要結構的一種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首創的一種理論。他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該理論。該理論主要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生理需要不是簡單的食慾,性慾等,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抽象概括。
2.當一個人的機體受到某種需要的統治時,他很可能對生命前途的整個哲學觀念都隨之改變。
3.通常,人的需要從低到高有一定層次性,但並不絕對固定,其滿足過程逐級上升。當較低級的需要滿足後,就向高層次發展,層次越高,越難滿足。
4.人的行為是由優勢需要決定的。同一時期內,個體可存在多種需要但只有一種佔支配地位。優勢需要在不斷地變動。
5.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彼此重疊。較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較低層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對人行為的影響力比重降低而已。
6.不同層次需要的發展與個體年齡增長相適應,也與社會的經濟與文化教育程度有關。
7.高級需要的滿足比低級需要滿足的願望更強烈,同時,高級需要的滿足比低級需要的滿足要求更多的前提條件和外部條件。
8.人的需要滿足程度與健康成正比。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滿足都有助於健康的發展。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產生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是波浪形地推進的,在低一級需要沒有完全滿足時,高一級的需要就產生了,而當低一級需要的高峰過去了沒有完全消失時,高一級的需要就逐步增強,直到佔有絕對優勢。
需求層次論的爭議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曾做過5年的相關研究,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需求是有層次的。 而證據顯示,隨著主管人員的升遷,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漸減少的傾向,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有增強傾向。 需求層次的提高,是職位上升的結果,而不是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後產生的。換句話說,需求沒什麼層次之分。 例如:性騷擾這種低級趣味的生理需求,在總統,CEO,世界銀行行長等高級人物身上,也不乏實證。 需求的層次理論,不過是為基於需求的經濟理論披上「理性」的外衣而已。